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深化经贸合作  >  演讲稿  > 正文

陈世圯:便捷人员及货物往来 深化两岸互惠共荣

2012-07-29 13:24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29日下午举行了议题为“深化经贸合作”的专题研讨,国政基金会永续组召集人陈世圯发表了题为《便捷人员及货物往来 深化两岸互惠共荣》的主题演讲。(中国台湾网 马迪 摄)

  中国台湾网7月29日哈尔滨消息 29日下午,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进行了题为“深化经贸合作”的专题研讨。国政基金会永续组召集人陈世圯发表了题为《便捷人员及货物往来 深化两岸互惠共荣》的主题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便捷人员及货物往来 深化两岸互惠共荣 

陈世圯

国政基金会永续组召集人 

(2012年7月29日) 

  前言

  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进行和平之旅,两岸突破过去六十余年的缓慢交流型态,透过各项经贸、文化交流,使得过去低迷与紧张的态势全然扭转,并在连胡五项共识的基础之上,开启新的发展篇章,此一和平与共荣的发展趋势,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2008年马英九当选,在绝大多数台湾人民的期盼之下,于同年7月4日开放周末包机直航(每周18班,大陆开放5个航点与台湾对飞)、12月15日起展开平日包机并启动北线空中双向直达航路,同日亦展开海运的客货直航,并陆续开放更多客货航点。其后,于2009年7月29日启动南线及第二条北线双向航路,旋即再于8月31日起展开两岸空运的定期航班。截至目前为止,两岸共有50个航点、客运航班每周可增至558班、货运航班可增至56班。至此,海峡两岸横跨两个世代的分隔,不仅得以连结,甚至发展成为两岸一日生活圈的荣景。 

  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紧密与合作越来越密切,两岸进一步在2010年6月29日江陈会后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在ECFA早收清单阶段,为两岸贸易各自节省巨额关税,亦同时带动投资、就业机会和GDP的成长。以台湾为例,在ECFA生效后的半年之内,台湾对大陆出口成长10.5%,成效显著。 

  两岸透过历次江陈会谈,务实处理两岸交流的各项议题,并签署多项协议,将各项交流朝向制度化、常态化的发展,保障并促进两岸人民在交流过程中,都能深化了解,并享有互惠双赢的新局。在未来,为了能延续过去两岸快速交流、持续创造两岸互惠共荣的愿景,此刻应该要积极思考如何透过资源配置的最佳化、以及人流、物流的便捷化等措施,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的成效,为两岸未来的产业经济与民生福祉,再创更繁荣的契机。 

  一、两岸海空运直航及ECFA签署后的成效 

  1.两岸直航的重要历程及效益 

  两岸三通一直是长久以来被积极关注的议题,在正式通航之前,两岸已透过弯靠第三地、小三通、特定日期包机等变通模式,间接达成两岸人员与货物交通往返的需求,直到2008年11月4日江陈会签署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等三项重要协议之后(另亦同时签署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两岸之间的直接通邮、通航又迈入了一个新的里程。同年12月15日,两岸的航空、海运及邮务正式直通,两岸三通的实现亦直接带动更多的人员、货物的往来,并增加商务、观光旅游的经济利益。 

  在海运的部分,两岸自2012年4月为止,直航口岸的船舶往来已达5万1469艘次,总装卸货柜610万TEU,货物2亿7855吨。在空运方面,目前两岸每周空中客运航班已达558班、不定期旅游包机双方每月各20班(不含季节性旅游包机)。航空货运部分目前则达到每周56班。另有关客货运的航点则亦逐步增加。另以小三通而言,在2009年即逾137万人次,至2011年更达到151万人次。 

  在实际的效益上,两岸空中直航在开辟直达新航路之后,以桃园、上海之间为例,至少可节省40%的燃油消耗,以及节省一倍以上的旅次时间,相对的,也使航空货运的运费节省至少1/3。在海运方面,由于不用弯靠日本石桓岛,因此每航次可节省16小时以上的时间。整体而言,两岸三通让相关产业在人员的往返时间、差旅程本、物流成本及商机拓展、营运管控方面,都获得了正面、有利的改善。 

  2.两岸签署ECFA后之效益 

  2010年6月两岸正式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该协议中,有关于早期收获计划,亦纳入“服务贸易”的项目,亦更加的确立两岸各项经济往来的关系不仅密不可分,同时随着产业的兴革变化,互惠合作的领域已包含制造业、农渔牧业及金融、服务等各类产业。 

  在早期收获清单中,大陆提供台湾539项货品免关税的待遇(占台湾对大陆出口额的16.1%),而台湾则提供267项货品免关税的待遇(占大陆对台湾出口值的10.5%)。相关货品则自2011年开始,分两年三期完成降税。而在后续的协商方面,则已逐步针对货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保障及争端解决等四项协议进行协商。 

  但随着协商进程的推演,双方势必陆续触及到较为敏感的货品与服务项目,这也代表双方的洽谈过程必然会感受到多方的意见折冲,但另一方面,为了让两岸都能共同得利,拓展更密切的良性竞合关系,盼望在后续的协商当中,双方能对于开放的广度和程度达成具体的共识。 

  3.两岸人员及货物往来现况 

  在人员往来方面,2011年台湾民众赴大陆人次已达526.3万人次(历年台湾民众赴大陆总累计人次共计6631万人次),另一方面,2011年大陆民众赴台人次达172万人次(历年大陆民众赴台人次共计650万人次),在两岸人民往来的交流过程中,除了增进彼此的了解、加深文化与生活的交流,同时,亦对于当地的各项商务、观光产业提供丰沛的经济动力,不管是陆客或是台胞,都为两岸人民的工作机会、产业发展与经济利益做出实质的重大贡献。 

  在台湾方面,为了对于两岸人员的往来提供更制度化的行政支持,并为了因应两岸签署ECFA之后的互动及互惠商机的拓展,台湾方面的主管单位更进一步对于来台申请流程的简化进行相关规定的研修,此外,亦重视大陆籍配偶来台的待遇及各项权益,同步修正台湾地区人民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缩短陆籍配偶取得身份证的时间,并放宽工作权及放宽继承遗产的限制。大陆方面,亦在第四届海峡论坛期间,发布八项嘉惠台湾民众的新措施,涵盖旅游、就业、教育、签证、采购、融资及科技合作等诸多领域。 

  在贸易方面,台湾对大陆出口的额度占台湾出口总额达40.2%,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第一大贸易顺差的来源,足见两岸经贸货物往来的关系,已成为共生共荣的态势。尤其在ECFA签署之后,至今已使台湾减免2.93亿美元的关税,对大陆出口成长10.5%。另外在2011年,出口至大陆的农渔产品数额大幅成长127%,而在2012年之后,列在早收清单的539项产品中将有九成以上产品降为零关税,将使ECFA的效益更形扩大。 

  二、两岸人员及货物往来便捷化的重要性及愿景 

  1.当前的产业发展局限与契机 

  产业能否在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关键在于能否达到人尽其才、货畅其流的理想。简而言之,如何让人员适才适所、货物便利流通,则是两岸产业能否发挥加乘合作效果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全球化的竞争激烈,经济局势的转变亦边化多端,以往企业应付变局的能力一再受到极大的考验,也因此,维持两岸各自的产业多样性,将可以确保未来两岸产业链的多样性,如此亦有助于培养各种领域的人才、有利于未来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当传统大型企业面临转型的时刻时,多样化的人才与产业链,亦可以在企业的转型过程中提供所需的助力。 

  两岸许多传统的产业,在过去都着眼于“降低生产成本”,但却忽略了“增加附加价值”才是全球化竞争下的胜出关键,也唯有能够增加产品(及服务)的附加价值,才能连带使人民所得提高、使产业持续升级。相反的,许多产业就是因为未能在适当时机积极进行升级,因而在利润日趋微薄的条件下逐渐丧失竞争力。同时,两岸都必须体认到,为了摆脱低价、低利的生产模式,必须要从整个商业链中,找出能够明显增加商品价值的环节进行补强,例如:强化专利发明、规格制订、通路、营销、品牌等实力,才是产业能否永续生存、并提升获利的关键。 

  也因此,让两岸的人员得以便捷的往来,不仅在观光、商务旅行的层面上可以为对方带来经济利益,更进一步而言,在专业的领域中,如果能让更多富有经验与专长的各行各业人士于两岸之间(乃至于世界各地)更便捷的往返、交流与贡献所长,将可以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流通与价值的开创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触媒的角色。 

  而让货物能够更便捷的往来,则有助于截长补短,维持各自产业结构的多元。在此一互惠模式之下,将不同于以往“赢者全拿”的垂直整合竞争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让各自具有特色的产业与工艺,能够因为更便捷的货物流通与市场扩大而得以各放异彩,如此一来,则两岸的产业都可以维持足够的多样性,一旦未来需要结合许多产业而形塑新的产业群聚时,两岸都可以具备足够的能力基础,迅速组合出未来所需的新兴产业群落。 

  2.以物流的观点探讨货物往来的问题 

  在货物的往来流通方面,以完整的物流服务概念而言,要达成物流的目的,必须包含实体流(货物实体位置的移动)、金流(帐款的流通)、信息流(货物运送信息的传递)及商流(商品所有权的移转)等四大项目。 

  在实体流方面,目前两岸直航已可将货物运输的时间大幅缩短,但若要进一步达到多样化、弹性化、高频化、准确化的物流配送水平,则在当中仍又存有许多的“接缝”需要被连结。例如,货物的通关便捷化、据点(航点)的完整性、各据点(航点)之间的串接等,此外,货物配送的最后一哩(指送货到顾客手上这最后一段作业),也需要更细腻的服务管理与训练方能达成。 

  在金流的改善方面,由于目前在货款的支付便利程度上,两岸货币仍无法直接清算,因此为了让企业支付货款的汇兑成本与风险降低,两岸应该针对货币流通的问题进行后续的协商,且若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建立之后,建议由两岸共同针对第三方资金支付平台进行相关业务的推广与整合,如此不仅可以确保收、发货双方的权益,并且有助于在未来扩展两岸双向的B2C贸易业务,使更多产业得以受惠于销售市场的扩大。 

  在信息流方面,主要是为了达成货物配送的目的,必须在运送过程中,让每一个环节都能取得必要的货物信息,例如:货物的生产(寄送)者、起运日期、运送方式、货物价值、内容品项、货物成分、目的地等重要讯息。为了便利两岸未来货物往来便利性,两岸可就货品跨海峡运送及报关所需之信息格式及申请文件统一订定,并建立相同的数据传输协议,如此,将对于两岸货物的运送信息追踪、通关情况掌握及通关便利性有重大的帮助。另亦建议对于两岸海、空航运业者营运所需之保税物品、零件、用品等,能够给予快速通关的礼遇,方便两岸航运业者提升营运效率与服务水平。 

  在商流的部分,由于涉及配送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商品所有权的移转,亦与货物的保管、保险责任有关,因此,两岸亦需针对此一环节,订定更完善的契约范本与保障机制,方能使两岸商务往来的关系更加稳固而值得信赖。同时,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日,若能在信息流、金流及商流的层面上加以改善与给予交易双方充分的保障,则两岸的主要货物往来将不局限于B2B的模式,未来将可进一步开拓B2C或C2C的市场,让两岸的中小企业、个体户及地区性特色产业,都能更加容易的直接进入对方的市场,此亦有助于让各行各色的产业都能利用广大的两岸市场而获取发展的动能,增加两岸产业的多元多样性。 

  3.两岸客货流通的愿景 

  大陆沿海的港口基本上因为地域、历史、经济区位及发展策略的不同,其实已具备了不同的市场分隔与多元面向,并且部分港口已具备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港的实力。以距离台湾最近的厦门港而言,一旦其发展持续,则将以港区的形式逐步扩增其范围与功能,但相反的,如果不断的追求成长与扩大,则厦门港很可能持续、逐渐的移转原属于香港的货量。此种发展态势容易演变成为区域竞争之下的“零和”发展,且不利于整个区域的长期共荣,因此大陆东南沿海的诸多港口在拟定未来发展策略时,应适当加以正视。 

  另一方面,大陆近年的建设与发展力道强劲,许多港口都可以享有发展中阶段的高速成长优势,如果未来的港埠规划得当,则部分海西区域内的港口于中长期之后,亦可转型成为拥有广大腹地的消费型民生贸易港(例如日本的东京港即属于此类),如此则货量不易受到世界经济局势的影响而有过大波动,将可成为各航商、物流企业与港埠经营商的长期投资标的。但上述发展轨迹,必须仰赖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而非各别港埠自身的单打独斗,也因此,能否透过人、货的便捷往来,达成区域的均衡发展、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则成为重要的关键。 

  在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之后,许多大型的硬件建设因为其营运成本高,一旦基础货量不如预期,则很容易造成亏损与削价竞争,同时,以往的产业发展轨迹多半过度强调规模的扩大,企图透过量能的增加而压低成本,但此一发展模式同时也会过度的集中资源于同一个领域,不仅造成资源的排挤与人才的过渡集中,亦会使得产业的发展朝向同质化的现象演变,此一趋势并不利于整个区域的均衡发展,以及不利于未来形成新产业的创新动力。为了避免上述失衡的发展轨迹,新一轮的产业发展方向,应当能够着重在维持产业的多样性,并利用便捷的运输物流配送,达到各区域之间互通有无、各有所长的理想。 

  举例而言,台湾与海西经济区中的厦门港位置相近,也因此台湾的大小港口与专业园区,可与厦门海、空港成为策略联盟,例如桃园航空城物流园区、高雄加工区可与厦门地区的物流园区,强化在制货品流通的便利性,使货物可以在彼此的物流园区之间进行更便利的流通与加值,甚至在生鲜农渔牧产品方面,台湾的安平、布袋等区域型海港可与大陆邻近的港口结盟,透过标准化、两岸互信的检疫、产地认证、通关等程序,使整个运销的时程缩短,并利用大陆的物流园区作为产品处理、包装及辐射营销网络的起点,进行产品配送。 

  三、促进两岸人员与货物便捷化的建议 

  为强化两岸人员及货物往来的便捷化,提出下列各项建议: 

  1.持续简化两岸人民入出境、过境许可核发程序与方式。 

  (a)两岸共同研发新一代之身份认证IC智慧卡,并配合其它新科技,取代现行之纸本通行证及身份证明,使两岸人员往返朝向流程极简化、签注数字化、管控实时化、凭证无纸化、通关快速化之目标发展。 

  (b)针对两岸民众赴对岸洽商、旅游及参访等行程的审核流程,进一步加以简化。 

  (c)透过两岸协商,开放大陆地区居民得以免签注(免通行证)直接于台湾进行过境转机前往第三地,以利两岸航空业发展。 

  2.为强化两岸产业连结,建议对于两岸间的货物往来,建立一套快速查验通关的机制,并将相关往返文件进行电子化,以利提升作业效率及强化查核成效。 

  (a)共同订定一套评鉴与稽核制度,对于管理机制健全且守法的优良厂商,给予货品最快速通关的优惠待遇。 

  (b)对于两岸ECFA货物所需的原产地证明,建议尽速由两岸海关、发证单位及通关网络机构,共同建立电子化讯息跨境交换与验证机制。 

  (c)建议大陆海关能建构货物通关之共同讯息平台,并开放相关业者可上网查询货物抵达各口岸后之货物通关情况。 

  (d)两岸可于重点的海、空直航港埠,进一步实施货物通关效率试点计划,就货物通关、物流效率、作业自由度等环节进行优化,使两岸货运直航的效益得以极大化。 

  3.为扩大两岸之间的跨境电子商务消费市场,建议两岸共同拟定电子商务及物流配送之消费者保障契约模板,为两岸的电子商务供货商及消费者提供保障。 

  4.两岸分别成立生鲜产品快速配送口岸,并共同制订质量保证标准及互设审验机构,强化两岸农渔牧产业的产品流通。 

  (a)建议两岸就生鲜食品检疫的共同标准、共同规范进行洽商,期能建议一套互相认可、互相信赖的查验制度。 

  (b)选定部分口岸从事两岸互设审验机构的试点作业。 

  5.台湾的台北港、台中港及桃园航空城可与海西经济区的厦门海、空港等重点港口,成立港群联盟,透过自由贸易区的概念,使货物得以在港群内快速往返加值,促进两岸产业的合作与分工及产值极大化。 

  6.为便利两岸业者在既有的航线基础上,提升服务质量、增加营运效益及降低环境污染,建议给予航空公司更大的营运弹性。 

  (a)建议允许航空公司在目前已开放的货运航点之间进行串飞,以利发挥经济效益,促进两岸货流的畅行。 

  (b)建议容许航空业者在既有之航班额度内,弹性调整航班至其它无航班限制之客货运航点。 

  (c)建议两岸民航主管机关,能同意航管单位在航路最佳化、路径最短化、污染最低化的前提下,同意两岸航空业者能使用最佳、最便捷航路进行营运。 

  (d)建议陆方同意台湾航空业者增加大陆一线航点的飞航班次。 

  四、结语 

  两岸历经六十多年的分隔,造成两个世代的隔阂与分离。在这段历史当中,两岸各自走在不同的发展轨迹上,寻找未来发展的远景。在过去七年当中,两岸各自通过了世界经济海啸的冲击,也在各项破冰交流之中,逐步加深彼此的了解,未来更有机会透过两岸人员、货物往来便捷化的措施,进一步达到互惠共荣的愿景。 

  此刻,两岸能再度有机会透过彼此的优势,合作互补,诚如连战先生2005年于北大的演讲所言:“两岸一起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对?”,也因此,更期望在不远的将来,两岸的所有人民,都能在这样和解、互惠、互利的态势下,共享这份和平红利!

[责任编辑:刘承思]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