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深化经贸合作  >  演讲稿  > 正文

夏小良:共克时艰 共谋发展 合力推进台资企业永续经营

2012-07-29 14:53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29日下午举行了议题为“深化经贸合作”的专题研讨,昆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夏小良发表了题为《共克时艰 共谋发展 合力推进台资企业永续经营》的主题演讲。(中国台湾网 马迪 摄)     

  中国台湾网7月29日哈尔滨消息 29日下午,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进行了题为“深化经贸合作”的专题研讨。昆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夏小良发表了题为《共克时艰 共谋发展 合力推进台资企业永续经营》的主题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共克时艰 共谋发展 

  合力推进台资企业永续经营 

  夏小良 

  昆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2012年7月29日) 

  近年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和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台办的关心支持下,在工业总会、电电公会等台湾机构及众多台商的共同参与下,昆山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目标,大力弘扬“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新昆山精神,积极应对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新挑战,全力增创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城乡一体、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七大领先优势”,全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今年1—6月,全市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2.7亿元,增长7.2%;工业总产值4079亿元,增长7%;服务业增加值475亿元,增长18.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6.4亿元,增长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5亿元,增长17.8%;进出口总额399.2亿美元,其中出口250.1亿美元,分别增长0.3%、0.9%。 

  台资经济是昆山开放型经济的最大特色和亮点。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批准台资企业4097家,增资项目1919个,总投资额500.3亿美元,注册台资241.6亿美元,利用台资占大陆的九分之一、江苏的四分之一,成为大陆台商投资最活跃、台资企业最密集地区和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最热点地区之一。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企业规模大。全市台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的平均投资规模超过1200万美元,其中投资额超1000万美元近1200家,超亿美元45家。据台湾《远见》杂志发布的企业排名统计,台湾百强制造业企业有60多家在昆山投资兴办了近100家企业。拥有上市台资企业5家,培育了一批台企上市梯队,逐步形成资本市场的“昆山台企板块”。 

  二是产业集聚度高。一批科技含量高、投入强度大、生态保护好、产出效益多的台资项目,带动了新显示、新能源、新材料、精密机械等产业的快速集聚发展。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年产量分别占全球产量的1/2和1/7,形成了从电子基础材料、覆铜基板、印刷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电子显示器到整机生产的完整IT产业链,成为大陆乃至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生产基地。昆山光电产业园跻身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平板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三是投资领域宽。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台资企业投资领域逐步将业务向品牌销售、售后服务、创新研发、维修保养以及区域总部等领域拓展。台湾银行金融业、人力资源公司、学校、医院等众多服务性行业纷纷抢滩昆山。 

  四是创新能力强。全市建有各类研发机构的台资企业数达到282家,省级以上外资研发机构中台资企业占比超过70%。累计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超过全市总量的一半,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中台资企业占比超过60%。台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3%。 

  五是配套合作好。全市拥有配套内资企业2553家,配套项目3557个。通过配套融合发展,全市80%的配套企业推行了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了“借船出海”、融入国际产业链的步伐;台资企业大大减少了投资和生产环节,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达到了“台企生根、民企升级”的双赢效果。 

  推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是昆山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增创领先优势的重要环节;也是广大台资企业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实现永续经营,在国际产业竞争中抢占更大市场、谋求更高地位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昆山主动抢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不断深化两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求真务实优化发展环境,齐心协力破解发展难题,坚持不懈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推动“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转变,谋求昆山台资经济在国际产业竞争中的更大优势和更高地位。在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公布的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中,昆山连续3年位列“大陆城市综合实力极力推荐城市”第一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突出产业融合,不断增强转型发展竞争力。一是扩大新兴产业合作。依托完善的光电、可再生能源等产业集群优势,加快两岸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大力实施“3515”计划,全力打造3个千亿元级产业、5个百亿元级产业、15个百亿元级企业,加快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资源的汇聚,努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二是深化昆台金融合作。积极鼓励台湾金融机构在昆山设立区域总部、法人机构,努力建设台资金融机构密集区及其大陆总部基地。加大对台资企业特别是中小台资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打造大陆资本市场的“台资板块”。三是提升产业合作品牌。放大两岸产业合作论坛的品牌效应,邀请两岸专家学者就创新投资环境等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加强与台湾电电公会五大专案的合作,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成本。 

  2.突出载体建设,不断增强转型发展支撑力。一是高标准建设海峡两岸(昆山)商贸示范区。重点围绕台湾商品展示、交易、分拨配送、物流保税和综合服务配套等“五大中心”,加快建设两岸产业合作先行先试的核心区,全力打造台湾商品进入中国大陆“第一平台”。二是高水平建设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试验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高科技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高效生态农业、都市生态观光农业等四大合作区建设,全力打造对台农业合作交流示范基地。三是高起点建设海峡两岸(昆山)软件服务外包基地。突出ITO、BPO、专业培训、动漫、游戏、嵌入式软件等服务外包产业,建设集软件开发、测试、培训、服务于一体的全方位软件生产与出口基地,全力打造对台软件服务外包品牌。 

  3.突出创新引领,不断增强转型发展驱动力。一是坚持人才引领发展。不断完善“育才、聚才、用才、留才”工作体系,依托人才国际化培训、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大力引进创新团队和领军型、高层次人才,全市集聚了52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5名“两院”院士、34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外籍高层次人才超过3000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1000余人,为台企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阳澄湖科技园、工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构建“1院3板块N平台”为主体的开放式、网络化科技创新运作孵化体系,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群、技术集成,为台企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创造良好条件。三是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建设金融街、基金产业园、财富广场等功能载体,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等措施,不断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营造优良的融资环境。 

  4.突出服务优先,不断增强转型发展软实力。一是完善转型发展政策。根据宏观经济的新形势、新机遇,结合企业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及时调整出台推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新28条政策和实施细则,全力推动“昆山服务”和昆山投资环境再上新水平,实现昆山台资经济的转型发展。二是加大转型平台建设。设立企业转型升级、人才引进培育、企业上市扶持、促进服务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开通转型升级服务网站,举办国际进口产品博览会、中国零售商大会、昆山电子电机暨设备博览会、两岸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等展会,引导推动企业转型、产品升级、市场拓展。三是优化转型服务环境。以“效率最高、效益最好、效果最优”为目标,深入开展“解决问题月”、“诚信服务月”等活动,协调解决台资企业融资、供地、供电、用工等问题,帮助搭建银企对接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并联和串联结合审批,为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营造优良的行政服务环境。精心组织昆山台资企业运动会、慢速垒球国际邀请赛、妈祖文化交流年会、昆台书画作品展等文体交流活动,营造更多台湾文化元素,满足在昆近10万台籍人士的工作生活需要。 

  昆山与广大台商血脉相连,昆山成就了台商的事业兴旺,台商造就了昆山的持续辉煌。我们将牢固确立“服务无止境、满意无终点”的理念,以更加完善的功能、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宜居的环境、更加优质的服务,全力营造产业环境最优、综合成本最低、吸引人才最易、物流配送最畅、融资贷款最快的一流环境,服务于企业转型升级、永续经营,使昆山台资经济的产业结构更优、创新能力更强、内生动力更足,在国际产业竞争中优势更大、地位更高。 

[责任编辑:刘承思]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