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七届中华文化快车  >  京台青少年交流  > 正文

两岸师生共祭孔子先贤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013-09-28 16:57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28日,北京市第六届中华文化快车——2013年两岸青少年中华国学文化课堂交流活动在北京四中举行。来自北京和台湾的中小学师生代表700余人齐聚一堂,开展祭拜孔子仪式、国学礼仪短剧表演、专家国学讲座等活动。图为祭拜孔子仪式现场。(中国台湾网  普燕 摄)

  中国台湾网9月28日北京消息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北京市第六届中华文化快车——2013年两岸青少年中华国学文化课堂交流活动在北京四中举行。来自台湾新竹忠信等6所学校和北京四中等西城区10所学校的中小学师生代表700余人齐聚一堂,举行祭拜孔子仪式、国学礼仪短剧表演、专家国学讲座等活动,领略中华民族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共同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上午,两岸师生祭拜孔子仪式在北京四中大礼堂举行,同学们身穿传统汉服,沿袭传统礼仪,向至圣先师孔子像行五鞠躬礼,奏颂《弟子规》等,动作虔诚恭敬,斯文不躁。祭拜过程庄重肃穆,恭敬有礼。礼毕后,来自西城区康乐里、皇城根等小学的同学们通过诵读古诗、古诗新唱、毛笔操、情景剧等表演,展示了国学经典文化。活动还邀请了中国国学中心朱翔非博士为同学们讲授国学教育。

  台湾很多院校有祭孔仪式,但多以舞蹈表演形式呈现。今天举办的祭孔仪式较之更为传统、恭敬。台湾新竹忠信学校的王姿欣同学表示在观礼后感受很深,“大陆这边的祭拜仪式超庄严,每一个礼仪、动作都很完美”。她说,两岸同学一起来祭孔非常有意义,可以互相借鉴学习,共同进步。同样来自忠信学校的苏筱媛同学说,此次来京交流,感受到北京的宏伟壮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看到中华国学文化不同的展示形态,视野更加开阔了。

  新竹衷新学校董事会董事苏龙德表示,两岸同根同祖、同宗同源,开展两岸青少年中华文化国学文化交流,能够展现孔子思想中以人为本的对话精神,能为血浓于水的两岸同胞情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注入新潮。

  此次交流活动受到两岸教育界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国台办、北京市台办、西城区等领导出席活动并向西城区部分学校赠送国学教育书籍。

  北京市西城区区长王少峰在活动仪式上致辞说,在青少年中开展国学教育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期许。促进国学传承,推动青少年交流,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秉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激励两岸学子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地学习践行。

  北京市台办主任汪明浩表示,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厚实坚韧,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希望两岸青少年能够手牵手,心贴心,让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中根深叶茂,传承发扬。

  历时六届的中华文化快车创办于2008年,先后举办了两岸师生联合祭孔大典、铁骑游宝岛、同心探索营、两岸青少年共聚大美青海等交流活动。据统计,北京和台湾有近20所学校,约5万人次参加了中华文化快车交流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北京市西城区各中小学校与台湾地区中小学校交流频繁密切,截止目前,已有450人次参加了历届中华快车系列活动。

  据悉,此次受邀来京的台湾师生随后还将祭拜孔庙、参观国子监,参访部分学校,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国台湾网记者 普燕)

    28日,北京市第六届中华文化快车——2013年两岸青少年中华国学文化课堂交流活动在北京四中举行。来自北京和台湾的中小学师生代表700余人齐聚一堂,开展祭拜孔子仪式、国学礼仪短剧表演、专家国学讲座等活动。图为祭拜孔子仪式现场。(中国台湾网  普燕 摄)

来自北京市西城区小学校的同学们表演毛笔操,展示国学文化。(中国台湾网  普燕 摄)

来自北京市西城区小学校的同学们表演古诗新唱。(中国台湾网  普燕 摄)

出席活动的国台办、北京市台办、西城区等领导向西城区部分中小学赠送国学教育书籍。(中国台湾网  普燕 摄)

西城区中小学同学表演情景剧,展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因琴声结缘,以及伯牙绝琴的典故。(中国台湾网  普燕 摄)

活动还邀请了中国国学中心朱翔非博士为同学们讲授国学教育课堂-《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中国台湾网  普燕 摄)

    28日,北京市第六届中华文化快车——2013年两岸青少年中华国学文化课堂交流活动在北京四中举行。北京市台办主任汪明浩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台湾网  普燕 摄)

    28日,北京市第六届中华文化快车——2013年两岸青少年中华国学文化课堂交流活动在北京四中举行。北京市西城区区长王少峰在活动仪式上致辞。(中国台湾网  普燕 摄)

    28日,北京市第六届中华文化快车——2013年两岸青少年中华国学文化课堂交流活动在北京四中举行。新竹衷新学校董事会董事苏龙德在活动中致辞。(中国台湾网  普燕 摄)

[责任编辑:张洁]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