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5 14:11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刘竹承向记者介绍他的孩子们(中国台湾网 芮益芳摄)
中国台湾网5月3日潍坊消息 在国台办主任王毅致信《两岸关系》杂志点名推荐以前,刘竹承只是耕耘大陆百万台商中默默无闻的一名。2011年1月的“两封信”,将他十年如一日资助贫困生的事迹公诸于世,也将这位行事颇为低调的台商推上了舆论的浪尖。
刘竹承是谁?11年捐助是真是假?做慈善有何目的?面对“横空出世”的慈善典范,从公众到媒体的猜测、关注、议论不绝于耳。
刘竹承对外界的赞颂或是猜测显得并不在意,用他的话讲:我不是个富人,也不需沽名钓誉。“我想做的,只是让更多有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孩子,不要因为贫困而失去机会。”
11年捐助路 台湾亲友不知其善举
年近70岁的刘竹承不会使用电脑,最初知道国台办主任亲笔撰文推荐自己的事迹是通过台湾朋友的电话。因为一向低调行善,甚至连他的女婿也不知道老丈人在大陆默默做的事情。某一天,刘竹承接了台湾亲友的电话向他求证,他自己也是将信将疑,人家把报纸网络上的报道念给他听,他才相信。随着登门造访的媒体越来越多,他也知道网络上有越来越多关于自己的报道,却从没去看过。但刘竹承也在乎大家对自己的认可,他随身的公文包里一直装着潍坊当地报纸对自己整版的报道,已经折得有些皱巴,上面有他和受捐孩子们相拥的照片。
刘竹承出生在台湾新竹农村,自幼“父亲过世,母亲改嫁”,寄养于亲戚家,依靠亲友接济才完成学业,被选派至英国留学后,返回台湾任职公务员直到退休。特殊的童年经历,让刘竹承很早就体会到了苦难与帮扶的内涵,这也让他对社会低层民众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1997年,刘竹承来到山东投资经商,从事饲料生产、鸡鸭养殖、食品加工、羽绒加工等相关产业,行销大陆,回报不俗。在深耕经营之余,他更努力发挥企业社会公民的责任,将目光投向山东的贫困学子。从捐助第一个孩子开始,这条路,一走就是11年。
刘竹承起初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资助100位学生,把资助对象锁定为考上了大学却交不起学费的学生。随着慈善之路的越走越远,受助学生的数额也早已超过预期达到了135名,并仍在持续增多,受助对象的范围也扩大到小学生,希望让孩子不要在起步阶段就失去机会。现在,只要一有贫困学生的线索,就会有人联系刘竹承。他会亲自或委托秘书到学生家中核查具体情况,只要情况符合要求,他都会给予捐助。这几年捐助规模不断扩大,早就突破了当初给自己限定的“100人”目标。仿佛是冥冥中的力量,刘竹承这几年的生意越做越顺,企业利润每年都在攀升,这也让他有能力去担负每年一百多万的捐款数目。
自善举曝光之后,媒体蜂拥而至争相报道,有些媒体认为刘竹承是想借机宣传自己和企业,便开门见山地提出协商“版面费”, 对此,刘竹承表示,一律“概不奉陪” 。“拿10万块登广告还不如直接去资助学生或者支付孤寡老人的生活费,宣传于我没有意义,我不需要宣传。”
也有台湾媒体议论:有那个资金,为什么不到台湾来做慈善。刘竹承对此毫不遮掩:我在山东投资建厂,在大陆市场赚钱,理所应当回馈和报答当地社会。 “我只关心他们需不需要帮助,需要我就帮,不考虑其它,就这么简单”。
[责任编辑:孟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