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的赣南客家文化

2013-08-08 15:32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弘扬客家文化 深化赣台合作·讲座(渊源篇)

    客家文化是客家话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广义来说,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中,在客家人求生存、争发展奋斗过程中,长期创造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被客家人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客家语言、习俗、性格、气质、心态、思想、观念、意识及其载体;客家人物、建筑、服饰、艺术品、文艺及文献资料等,都是其具体体现。

    绚丽多彩的赣南客家文化

    □周红兵

围屋里的迎春 魏玉敏 摄

于都唢呐“公婆吹”特约记者康育生 摄

    客家文化生成时空

    客家是汉族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其根在中原,之所以分布于今中国各省区以至世界各地,成为一个人口超亿、个性鲜明并举世瞩目的族群,主因其特殊的历史命运和生存空间所造就。客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与这种独特的时空背景息息相关。

    赣南自古至近代五口通商和粤汉铁路通车之前,一直是沟通中原与闽粤及延伸至海外的主要孔道,素称“五岭之要会,闽粤之咽喉”。客家主源7个时期的南迁和回迁汉族人:

    汉人南迁始于先秦,客家先民及其文化发端于秦汉。二期始于东晋,因五胡乱华影响,中原大地狼烟四起,兵荒马乱,致使大批中原汉人纷纷南迁长江中下游一带,有部分入九江至鄱阳湖或溯赣江而至赣南。赣南是客家最早聚居地和发祥地即客家摇篮。三期肇于唐末,主因黄巢农民运动横扫河南至华南一线以东地区。四期起于宋高宗南渡,赣南增设6县,客家两宋于赣闽粤发展壮大。五期自明末清初,赣南又增设崇义、定南、长宁等16县。六期从清同治年间起,不少客家分迁于广东南路和海南等地,而参与太平天国运动者在天京陷落后多逃匿边远山区甚至远走异国他乡。七期是抗日时期,广东大批难民涌入赣州城及南片诸县定居,成为加入客家阵营“新群体”。

    上述移民浪潮是客家与客家文化生成和发展之源。早期客家先民迁离中原之际,正值中原文化经历过汉唐盛世而达到高度成熟和灿烂辉煌阶段。汉人徙居前,赣南是林荫深郁、瘴气弥漫、猛兽肆行的蛮荒地,时居少量的古越畲瑶等土著族。客家在这相对封闭的空间生存和发展,其文化活动表现,除因顺应和改造移垦环境而须吸纳土著族文化之长外,更多的是客观上促使了对中原文化传统的固守与承袭。

    客家文化特征

    隋唐后随着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客家文化意识也同步凸现。

    崇文重教是客家文化意识主要表现,其核心精神是儒家的“人文精神”。晋道教领袖葛洪在赣南开坛布道并著成千古奇书《抱朴子》,说明赣南时已汉化。唐赣州已有蜚声海内外的文化标志——郁孤台;马祖长期驻锡赣南弘法创丛林,成佛教中国化开山祖师;杨筠松南徙并定居赣南创传赣派风水文化,而成赣派风水祖师。重教兴学渐成风气,耕读并举为客家基本生活模式。宋孔宗翰创建八境与苏东坡创作八境诗使赣南成八景文化发祥地。时创建南安府学、赣州府学和9所县学,还建有石城琴江书院、南安道源书院和赣州濂溪书院。理学开山祖周敦颐号濂溪,讲学于南安道源书院和虔州玉虚观,传播理学使教育蓬勃发展。周敦颐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爱莲说》,并勒石刻碑,至今赣州尚存濂溪书院并有濂溪路。其学生理学代表人物程颢和程颐,声名与尊师齐并称“周程学派”。赣南成理学发祥地。理学、心学哲思的参天大树,庇护着客家文化的发展。

    重教兴学以赣县为例,宋有濂溪书院,明有阳明书院,清有爱莲书院、先贤书院、义泉书院等。这种承传自古代文化思想,主导于客家文化意识的“人文精神”,并没有由于时空的变迁有所削弱,而是因客家在千百年来所经历的民族苦难和流移转徙的艰辛磨难,更加强化了。

    客家文化堪称中华正宗传统文化,因为源自赣南的“程朱学派”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后世客家人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而同时期的中原地区,由于受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满文化等草原文化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发生变异。所以,客家文化是正宗的、没有断层的中华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普燕]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