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是孕育客家民系的摇篮

2013-08-09 16:47 来源:赣州晚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客家人的聚会。(资料图片) 刘青林 摄
 

悠悠千载,一代代客家先民,一批批中原子孙,渡黄河、跨长江、溯赣江,历尽艰辛来到赣南,在这里放下疲惫的行囊,落脚谋生,繁衍生息,或者从这里溯章贡两江而上,翻南岭,越武夷,辗转他乡。赣南因其先天的地利,成为接受南迁移民中最早、最多的地区,一个巨大的客家族群从这里发展、壮大……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 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目前,对于客家人口总量和分布均无确凿统计,广为认同的说法是播迁海外84个国家和地区。全国有“纯客家县”44个,其中赣南就有16个。在赣南,18个县(市、区)中无一为“非客家县”,仅信丰和章贡区为“非纯客家县”(客家人数多少不一)。赣南95%是客家人,约占全球客家人的12%,在整个客家民系中,赣南占有极其重要的份额,可以说,全球平均每10个客家人中赣南就占1个有余。

迢迢南迁路,赣南为首站

赣南,古称“虔州”“虔赣”。在客籍人迁入之前,赣南除有少量当地土著——“赣虞人”居住外,几乎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蛮荒之地。

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罗勇教授认为,目前学术界关于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和地域虽意见不一,但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却是公认的。正史中的历代移民资料和客家人谱牒中的姓氏源流资料都证明了这一点: 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一个从赣南到闽西到粤东再到世界各地的过程。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 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来汉族移民的第一站;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学界一般认为,从秦汉开始,已经有北方汉民涉足赣南,但就整体来说,这种迁入是零散的、人数不多的。唐中后期乃至五代的变乱,特别是安史之乱及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带来了客家先民的大批南迁,他们在赣南驻足乃至生息繁衍。闽西毗邻赣南,自古两地交通便利,加上唐末又开出了仙霞岭山道,因此也吸引了一批批客家先民避难于此。从这时开始至两宋,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从地名普查和田野调查的资料来看, 赣南唐宋以来世居的姓氏远远超过闽西和粤东, 而且这里保存的客家文化古朴而内容深厚, 足以说明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赣南客家缘,地利是关键

源源不断的客家先民,为什么不约而同流向赣南?专家认为,地利是个关键。史称“扼闽粤之咽喉,据五岭之要会”的赣州,在水陆交通为主的古代,发源于赣州的赣江,是连接内外、沟通南北的黄金水道。北上,沿赣江通长江,串京杭大运河抵京津;南下,越梅岭入粤穗,出武夷联泉州。学术界公认:南迁汉人最早抵达的最南区域就是赣南。大余梅关正是秦时设关、唐开驿道,成为古代连接长江、珠江水系的最短的陆上通衢要道,中国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衔接点。

同时,大量学者还从地理形势和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两个方面进行了考证,世居黄河中下游的客家先民,面对北面是难以逾越的蒙古戈壁,西北是万里黄沙,西南是青藏高原,东面又是大森林,都是交通壁障,唯一的出路就是向东南迁徙,因此渡江南迁的客家先民一是出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进入赣南各县;一是出鄱阳湖溯抚河、盱江,进入赣南的宁都、石城、广昌(现属抚州)或闽西的宁化、长汀等县。

当时的赣南,西倚罗霄、东阻武夷、南限五岭,这三条雄伟的山脉所造成的封闭与交通的艰阻不便,使它的东、南、西三面与外界隔绝,形成一个开口朝北的孕育奇迹的“襁褓”。这片山地面积广大,约占江西山地总面积的50%,海拔平均在1000米左右。山岭高峻,河谷深切,夹杂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盆地,适于农业耕作,其间生活着山越和畲、瑶等少数民族。这种生存地域为苦于战乱的客家先民提供了一个驻足、生息、发展相对安定的理想去处,营造出一方多种族群的互动大平台,为客家民系的孕育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客家成民系,赣南是摇篮

关于客家的生存地域,江西师大历史系教授王东林在《论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史上的摇篮地位》中提出,探讨客家民系的形成,在空间方面,必须把握赣南,在时间方面则应注意隋唐和两宋。若把赣南称之为客家播迁的“途径小住之地”,或曰“中转站”“聚散地”“大本营”,都不足以说明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意义。

尽管历时千载的辗转迁移头绪纷繁,复杂万端,徙地之先后难以确切稽考,但我们仍可从客家人的谱牒中找到他们发轫于赣南的许多证据。这一点,连号称“客家祖地”的福建宁化石壁,在考证石壁繁衍的族姓中,也公认相当多的姓氏是先在宁都、石城居留数代甚至十几代后才迁入石壁。还有,大余的“梅关古驿道”、石城的“闽粤通衢”及在赣州城南发掘的宋代客家人古墓,这些均是有力的证据。正因如此,在比较赣南、闽西、粤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作用时,王东林精辟地指出:我们有理由说赣南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地、中转站,同时更是孕育客家民系的摇篮。

客家研究专家谢重光先生在《闽西与客家》一书中则作了更为具体的描述:“至于粤东,南宋之前,南迁汉人由中原、江淮直接迁至其地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宋末之后粤东吸收了大量移民成为客家的重镇,那是由于当时赣南、闽西已得到较多的开发,人多地少的矛盾已经形成,而粤东的开发程度很低,地旷人稀,加上元军在赣南、闽西的残酷杀掠,迫使赣南、闽西的客家人纷纷迁入粤东,开基创业,重建家园。不过,这已是客家民系在赣南、闽西业已形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转移重心、调整布局的问题了。”

可见,赣南、闽西、粤东,在行政区划上虽分属于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但在地理上和人文上却浑然一体,都是客家人的基本住地,它们分别为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及发展壮大作出了各自的特殊贡献。 (钟和)

[责任编辑:郜利敏]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