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坚:中国“养生”的现状与思考

2012-10-29 15:35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     转发 打印

卫生部北京医院 郑志坚

  “医改”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看病难、看病贵、报销难、医保资金不堪重负、医患矛盾加剧……这些当今社会的热词想必每一个生活在当代的人们都不陌生。其实,解决这些问题理论上讲并不难,关键就是一个“病”字。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上面那些所谓的问题都还有吗?结论显而易见。如果大家都不生病了还真的可以:自己少受罪,亲人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今天,谁也没有能力说可以让人不生病,但是我们的确可以做到让人少生病,并且可以对重大的疾病进行预警和预防,从而有效地控制疾病对人类的生存质量、家庭和谐、社会经济等带来的危害,这就是养生,就是健康管理。 

  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家,当你了解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在规律并能够按照这个客观规律去管理企业,就一定会把企业做好;一个农民,如果你懂得植物的生长规律并且能够按照这个规律去播种施肥,植物就一定能够生长的旺盛。人类的生存也是一样,也有其内在的规律,这就是生命的密码。为了让人类能够健康长寿不生病,长期以来,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其目标就是找寻生命的规律,破译这个密码,并指导人们遵循人类生长发育的规律去生活。这就是未来医学发展的目标,就是我们说的“养生”,即养护生命、健身祛病、益寿延年。这也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遵循这个“道”,人类就能够健康长寿。 

  有了“道”,何谓“法”?“养生”具体该怎么做?有人说养生就是多吃素、少吃肉;养生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养生就是……。这些话好像都是对的,但实际却是瞎子摸象,似是而非,有时甚至误人非浅。 

  其实,养生是一项系统工程,即复杂又简单,方法也要因人而异。今天的学界,中西医对此都有自己不同的诠释。 

  一、健康管理的兴起 

  WHO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人类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避免,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另外研究报告还显示,导致人类疾病并影响我们健康和寿命的诸多因素中,15%取决于家族的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环境,60%取决于个人生活及行为方式。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方式对人类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高血压发病率减少55%,使脑卒中减少75%,使糖尿病减少50%,使人均寿命延长10年,且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则会给人带来疾病,比如80%的癌症是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当引起的。为此,WHO提出了戒烟限酒、均衡膳食、适量运动、心情舒畅的健康生活四大基石,钟南山院士在四大基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又给中国人的日常健康维护增加了早诊早治,绿色生态的内容。所有这些就是要告诉我们,想不生病就不能靠政府、靠社会、靠医生,预防疾病的主动权是掌握在每一个人自己的手里,这就是选择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 

  我们都知道,长期以来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就是“预防为主”。尤其是近些年来,受国外(尤其是近三十年来美国基于保险业的发展和需要而逐步建立的健康管理思路和实践)的影响,我国的健康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所谓健康管理,就是要做到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风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面过程;其具体做法就是为个体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科学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它所进行的医学服务主要内容是健康检查、健康评估、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目前,尽管健康管理学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没有一个公认和统一的定义、概念及内涵表述,各国研究的重点领域及方向也不尽相同,各国职业范畴、服务模式、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都不尽相同,相关产业与机构发展不平衡,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健康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使得预防医学正在从一个概念变成一个可以具体操作的体系与学科,这是当今医学发展的一个很大进步。 

  二、中医养生智慧 

  其实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因为除了健康管理,我们还有悠久的中华文明,还有保护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延续的伟大的中医药学。 

  近年来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些反对中医的声音,但是作为一个理性的中国人,我们应该看到,在中华文化延续的传统中,虽然有糟粕,但更多的却是前人的智慧,是精华。历史很厚重、很沉甸,只要我们有慧眼,我们会发现它们不但不是压在我们背上的包袱,而是很珍贵的宝贝,就像中医,一定是未来我们中国人维护健康的的法宝。 

  中医学一直都是在探索生命的规律,其精髓就是“养生”、“治未病”,并且特别强调:一个真正的好医生(上工),是应该以让人不生病为己任(上工治未病)。翻开中医学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可以发现通篇所讲的主要就是生命的规律和养生的技术,并且至今也不过时,像哲学,又像科学,更像文化,指导着现代医学发展的思路与进步。《内经》所言:“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就是告诉我们,只有了解生命的内在规律,并且遵循这个规律去生活,才是人类健康长寿的保证。这个规律是什么?《内经》又告诉我们:“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所有的这些论述,即便是现在看来,仍然是句句经典,字字珠玑。 

  综上所述,中西医虽然理论基础各异,但养生保健的方法却是共同的,都是在告诉我们: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养生保健,最关键的就是要有一个好心态,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三、未来养生学科的发展与思考 

  近年来关于养生的社会乱象与骗局很多,这些应该引起社会、政府、学界及有识之士的重视与警醒。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养生市场的乱象,主要与这门学科的自身有关。如果将“养生”作为一门学科,其学科概念、系统结构、理论体系等,比较杂乱。而有关养生学的各研究机构、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又都各自为战,中医、西医养生方法也各有说词,互不相同,甚至良莠混杂,对错难辨,没有一个权威的声音和说法。老百姓由于基本理论知识的匮乏更是无所适从,市场呈现无序化。更有甚者,有很多人受到了带有封建迷信或邪教色彩的坑蒙拐骗之术毒害,对社会的安定团结、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冷静思考,中医养生学与健康管理体系是在两套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医学实践,并且这两套理论体系在现阶段很难统一,也就是说在现阶段要想建立能够被中西医同时认可接受的养生学学科体系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市场对养生的需求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作为养生专业学界,应该考虑如何才能建立一套既能被中西医都能接受、又能够对社会和百姓的科学养生给予正确指导的实用体系才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这套体系应该包括中医养生学与健康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应该在常用养生方法(如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环境养生、体质养生、时令养生等)、不同性别不同生理时期的养生方法(如孕期养生、婴幼儿养生保健、青春期养生保健、中老年养生保健、女性养生保健等)、常见病与地方多发病养生保健知识等方面对百姓能有科学正确的指导。只有这样,养生市场的乱象才会逐渐从根本上被扭转,行业内的骗子们也会在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无处遁形。目前,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全民养生科普基金已开始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合作开展这项工作,作为这个项目的牵头人,我也诚心地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监督、参与和支持。 

  希望在未来,“养生”能够成为中国对人类的贡献。 (作者任职于卫生部北京医院)

 

[责任编辑:张瑞宸]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