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二分会场  >  发言人观点  > 正文

陈厚琦:新世纪科学革命和中国养生文化的发展

2012-10-29 15:39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医的养生实质是什么?

  恢复和提升经络能量运行畅通。

  恢复和提升经络能量运行畅通的目的是什么?

  恢复和提升人体自愈力。

  人体自愈力是什么?

  天地人神系共振。

  笔者在本文的“人类学和生命科学革命”这一部分中提及“人体自稳定调控系统的生物控制论”,并指出:人类生命活动的规律在物质层面上表现为“以神经系统为主导的生物化学调控机制”;在能量层面上表现为“以人体电磁场为背景的生物电磁波标靶同谱共振机制”;在信息层面上表现为“以意识调控为核心的信息调控机制”。三方面的综合,为建立“人体自稳定调控系统的生物控制论”奠定基础。

  从总体上讲,人体自愈力包括物质、能量、信息三个层面的自平衡机制和自修复机制。现代量子医学发现: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都在发放特定频谱的电磁波。这样的特定电磁波频谱与自然界的“同类物质”同气相求、产生标靶同谱共振;从而实现“自修复过程”。这就是能量层面的“自愈力”。

  能量层面“自愈力”的恢复和实现,需要二个条件,一是人体特定组织需要特定比例和一定量的矿物质。否则缺少产生电磁波的物质基础。二是人体组织、器官需要一定的电压。分子医学和量子医学的研究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古中医学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在“子午流注”的时序下,人体经络穴位吸收宇宙能量,保证经络电压。保证了经络电压,也就保证了人体组织、器官的电压。在一定的电压下,人体组织特定频谱的电磁波才得以发放。

  古中医学是东方的能量医学,研究、面对的是宇宙能量和人体能量的“神系共振”。现代量子医学的核心理论是“以人体电磁场为背景的生物电磁波标靶同谱共振机制”。这一理论与古中医学的运气理论殊途同归。不,应该说运气理论所包含的能量医学内涵与外延高于现代量子医学的成果。

  李阳波先生已经仙逝二十年了。他在世的最后十年,曾集中精力研究统一场问题。他希望通过统一场理论的建立,找到运气理论的现代科学诠释。同时也为中医走向世界铺垫一条道路。但是,他终究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间。今天,我们可以告慰李阳波先生:甘肃天水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沈存正先生已经完成了他的宿愿。物理学第三次革命的旗手沈存正先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统一场理论指导下,揭开李阳波先生谓之“神系共振”理论的面纱,也指日可待了。

  三  养生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中的易、道文化

  现代中医学回归原生态的古中医学,是振兴中医的必要条件。中医的养生文化在民间得到高度认同和推广,是中国民众在危及民族生存的健康危机面前产生的自救行为。现代中医学的现状不仅背离了原生态的古中医学,而且在以化学医学为核心的西方医学面前步步后退。中医养生文化的健康发展,必然依赖于中医本身的拨乱反正。中医的拨乱反正,又依赖于回归传统文化中以《周易》和《道德经》为代表的易、道文化。

  医易同源。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古中医学经典,是易、道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延伸。医易之道是中华大文化的自然之道、生命之道、社会之道。中华医易之道并非单纯养生,而是治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养生文化的源头在于易、道文化。

  易、道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宇宙观(宇宙起源、人类起源和生命起源)、哲学(二分法和三分法)、天人关系(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社会伦理(立身、处世、社会管理)等多方面内容。《黄帝内经》固然是中医养生文化的根本。欲得到《黄帝内经》的真谛,却非得深刻理解《周易》和《道德经》。

  笔者提出“古中医学是东方能量医学”的观点,似为标新立异,其实是对李阳波“时相医学”的呼应。不明白中医的实质,养生文化和全民养生运动何去何从?当然,回归《黄帝内经》、追溯中华养生文化的源头“易、道文化”,已经超越了养生的初衷。

  清初名医黄元御着有《周易悬象,道德悬解》一书,析“易”解“道”。黄氏可谓深得真传、领悟精髓。《周易》和《道德经》二书以天人相应为宗旨,阐述天人一气、共此阴阳。黄氏以“象”解“易”,尽得精义。《黄帝内经》以“象”推阴阳、建术数,藏“天地人共振”之“神系”于经络藏像之中。《道德经》至简至要:“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古中医学之精华,全在于此。

  中国传统医学深沉博大,中华传统文化深邃广袤。在二十一世纪众多科学领域之革命蓄势待发的今天,每一个感受到这一切的人,都会产生沉重的使命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深藏在《周易》和《道德经》中的哲学“三分法”,又一次在我们灵魂深处躁动、呐喊:健康在于人体自愈力的恢复。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在于民族精神自愈力的恢复。

  作者简介:

  陈厚琦 美国自然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芮益芳]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