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9 15:39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二 科学养生,促进医疗模式的转变
1. 中医养生的实质
当下的中国,“养生”的呼声沸沸扬扬,“科学养生”的口号不绝于耳。但是,什么是中医养生的实质?如果只是将中医养生理解成“化学养生”,如果仅仅满足于足疗、指压、按摩、火罐等养生技能,如果众多的养生手段不能恢复和提升人体的自愈能力,如果我们不能揭开古中医学的神秘面纱、还其经络-五藏能量医学的真面目, “中医养生”就会像曾经在中华大地上出现过的“鸡血疗法”、“绿豆治百病”等闹剧一样昙花一现,成为历史的笑柄。
中国甘肃天水的沈存正教授发明的‘人体经络能量诊断治疗仪’,能够确诊患者体内12道经络的生物电电压。健康人体的每条经络之电压值在1000—1620毫伏。同时左右两边的经络电压压差不应超过70毫伏。人体的各种器官都存在着一定量的电压。经络电压对脏器的电压起着维护作用。每道经络的绝对电压量和左右经络电压压差值,反映了人体内部能量代谢状况。沈存正教授发明的另一台仪器‘人体经络升压导平仪’,能够将人体经络的电压调节和恢复至正常值,同时实现左右经络电压平衡。经络电压是支撑和调节器官电压的保证。经络能量的左右平衡、经络电压与器官电压的平衡,能量代谢与营养、激素等代谢之间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保障。沈存正教授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经络能量严重缺失或失衡的患者,如果不调节恢复其体内经络电压,多数会因器官电压(能量)不足而导致器官衰竭死亡。这一发现和发明是古中医学经络能量学术的现代应用。用经络能量(电压)诊断与治疗疾病,是中医学的一大进展。
只要抓住中医养生的本质,运用有效手段恢复和提升人体的自愈能力,就能够逆转慢性疾病,就能够振兴中医。而这一切,需要中医学回归到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古中医学,也就是回归以经络-五藏能量医学为主体的原生态中医学。恢复和提升人体自愈能力之关键,在于维系经络能量运行畅通。不管是针灸或方剂,还是人体经络升压导平,其目的都是恢复和提升经络能量运行畅通。这就是中医养生的实质。
2. 量子生物学和能量医学
人类生活的地球,处在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中。宇宙的基础能量是2.7-2.9 K (K 是引力常数,表征黑洞视界的物质逃逸速度)。人类生命体的基础能量是一个恒定常数,约为310 k。地球的基础能量为300 K左右。人类在宇宙中能够生存,端赖于地球300 k的基础能量场。这是人类生命体获得能量的第一个途径。人类生命体获得能量的第二个途径,是通过食物、空气、水。经过人体内部的生物化学过程,食物中的低熵转化为人体内的高熵。但是,人类生命体还有第三个获取能量的途径:从宇宙空间中获取能量。这第三个途径,其实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也是中国道医的修炼途径。
人类生命体获得能量的第一个途径---地球300 k的基础能量场,决定着人类生命体获得能量的第二个途径。因为,没有地球的基础能量场,就没有地球的生物圈;没有生物圈,就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水和空气。同时,地球的磁极和磁场又决定着人体的生物电磁场。因此,我们可以视第一个途径是第二个途径的必要条件。人体第三个获取能量的途径,则是第二个途径的充分条件。人体十二条经脉都具有1000-1600毫伏的电压。这种电压构建、形成了人体组织、器官的电压。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电压,是其功能正常的前提。没有细胞、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能量的转化,便没有可能。
人体的生命过程是一个能量获取和能量耗散的过程。从食物中无序的低能量,转化为人体内部的有序的高能量;又从有序的高能量自然耗散。这一过程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过程。生命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历程,就是维系生命体310k基础能量的过程。死亡意味着熵寂。人体能量获取和能量耗散的过程,构成了人体能量代谢的自平衡机制。
人体是大量细胞的集合体。构成细胞最基本单元的是原子。原子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在一刻不停地高速运动和变化之中。这一物质的基本特性,决定了构成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不断发射、释放电磁波。人体热能变化的自然耗散过程,与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释放电磁波的基本特性也是密不可分的。
构成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所释放的电磁波具有特定的频谱。特定的电磁波频谱代表着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生命状态。当原子核外电子的自旋和轨道发生变化时,原子对外发出的电磁波就会发出变化。人体在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不同状态下,所发射的电磁波信号是不同的。量子医学认为:人体生病的最终极原因是原子核外电子的自旋和轨道发生变化,继而引起原子的变化,再引起生物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引起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变化。这些生理生化变化是以生物电磁波频谱的变化为能量特征的。作为一个整体,人体所有组织、器官的电磁波发射、释放之综合效应,便形成人体的生物电磁场。
现代能量医学研究的惊人发现是:人体体外的仪器、体表的敷料、浸泡人体(部分或全部)的液体或摄取的食物、药物中,如果存在可以与人体内的某个组织、器官发放的电磁波频谱相同的电磁波,便会出现同谱共振效应。就像收音机、电视机通过调谐能够收到某个波段、频道的节目内容一样,通过同谱共振效应,人体内部特定组织、器官的功能能够因此而得到调整。
人类从食物中获取的,不仅是构成人体所需要的构成性营养成分,也不仅是食物营养成分所包含、经生物化学过程释放、提供的能量(ATP),而且还得到了食物所携带的、能够与人体某些组织、器官产生同谱共振效应的能量(特定电磁波频谱)。地球上许多民族都有根深蒂固、经久不衰的食疗、食补传统,其原因之一应该归于食疗、食补所包含的电磁波频谱能量对健康的有效性。
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各种食物,原来还有这样一种作用:食物携带的电磁波能量与人体组织、器官的电磁波能够产生同谱共振效应。人体自主性地利用这一同谱共振效应的能力,构成了人体电磁波能量自修复机制。欧美能量医学界在电磁波同谱共振效应的原理指导下,已经研究、开发了许多食疗配方。这些食疗配方对于逆转多种慢性疾病的效果,整体上远远超过了以往的经验化学配方。
现代西方能量医学食疗配方中不同食物成分的组合,是通过仪器检测鉴定各别成分的电磁波频谱,继而组合几种不同的食物而成。确定食疗配方中需要含有哪些电磁波频谱,则是根据人体特定组织、器官的电磁波频谱。人体特定组织、器官的电磁波频谱,已经是欧美能量医学研究的公开成果。当然,配制出精准的能量食疗配方,需要反复调制、探索和研究,也需要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建立个体化方案。
3. 古中医学---东方的能量医学
汉代医圣张仲景的名著《伤寒杂病论》汇集、提升方剂治病之大成。他在二千年前开出的方剂,至今仍被奉为圭臬。已故中医奇才李阳波先生生前破译医圣张仲景的方剂密码,创建了“时相医学--四图方剂学”。他指出:中医是一种时相医学,中医开方子是开“时间”。李阳波先生的弟子们称李阳波是二千年来唯一读懂《伤寒杂病论》的后世中医。这一评价并非过分。他的英年早逝是中医界的重大损失。
《黄帝内经》中的运气学说是中医的核心理论。自古以来众多的中医大家穷尽毕生精力研究运气学说。李阳波是其中的一位。但他的特点是鲜明的实践性和创新精神。他研究《黄帝内经》中的运气学说,发现张仲景开方剂的根据,基于“五运六气学说”的原理---阴阳术数构系。他对《伤寒论》中112个方剂作出药与病的图像表达,建立了命图、时图、病图和药图的“时相医学--四图方剂学”。《黄帝内经》曰:“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岐伯将奇门、六壬、太乙风角、九宫诸式合治为一,成运气学说。张仲景将运气学说融入六经辩证。阴阳术数中的“数”,非现代数学之“数”,而是像之数。像者,象征也。李阳波在建立“时相医学--四图方剂学”过程中,还深悟了“一个守恒量与一个相位因子密切相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李阳波为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画五个圆圈为图像,与气温、气热、气凉、气寒、气平相对应。五味中的酸、苦、辛、咸和甘,也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图像对应。草药的性能与酸、苦、辛、咸和甘五味对应。东西南北中又与肝、肺、心、肾、脾胃相对应。阴阳之数,仅三阴三阳。人体的五脏、草药的五味均有方位属性。五个方位则具有能量属性。六经辩证遵循药症对称原理。这就是李阳波建立“时相医学--四图方剂学”的基础。
李阳波引用《黄帝内经》的论述,作为他“时相医学--四图方剂学”的依据。《素问·天元记大论》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以上文字揭示人体与宇宙间的沟通,人体内部气血之运行,都是通过“神”来贯穿的。人体的“神”与宇宙之“神”发生联系,才有生命之机。
对《黄帝内经》运气理论和对《伤寒论》的钻研与理解,李阳波可谓呕心沥血、大彻大悟。可是,他的创新虽然破译了《伤寒论》的方剂密码。但他依然留下了未解之谜。什么是《黄帝内经》所述之“神”?人体的“神”与宇宙之“神”发生联系是何含义?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李阳波的学术思想。
日月星辰、宇宙天体对人体的健康有着人类无法躲避和摆脱的影响。这些影响来自五运六气。五运包括:“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和二十八宿星系团的五条能量传递通道。前者是小五行,后者是大五行。地球生物圈内空气、水分、温度在多种天体环境和气候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对人体产生影响。其特征性表述,谓之六气,包括“寒、暑、燥、火、风、湿”。这些影响集中表现在对三阴三阳经络的作用上。这种来自外界的影响,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五运六气学说运用了“天干”和“地支”的纪年表述方法。天干和地支的组合,六十年一个周期。在外界能量环境的影响、控制下,人类的生命体从外界获得能量。能量载体是经络和五藏,能量吸收、运输、分布的规律是子午流注;能量的流变规律是阴平阳秘(阴阳平衡)。
由于五大行星运行周期和相对位置的变化等因素,五运和六气对人体经络的作用也不是恒定的。特别是如果五运六气不正常(太过和不及),就会影响经络-五藏能量变化,并影响相关脏器功能。与前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之图像相呼应,李阳波还构建了“五行脏腑气立神机统一图”,解释外部环境(五运六气)通过人体经络影响人体脏腑的途径。“气立”指人体与外界关系的规律,“神机”是人体内部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内部之“神”与外部之“神”的关系。 “气立”与“神机”相辅相成。在外界能量作用下,经络能量的变化影响着相关脏器的功能。这一个图揭示了古中医的“病机学说”。
五运六气用干支纪年法表述。由司天、客气、中运、主气、在泉五个要素构成运气时相框架。每年的五要素之变化和特征,不仅为预防疾病提供了参考,而且成为绘制李阳波 “时图”的依据。
人类胎儿在母腹中先天带有两种烙印:一是父母提供的遗传结构背景,二是从母亲怀孕到出生期间所承受的五运六气在胎儿身上留下的经络-五藏能量特征。《黄帝内经》的 <素问> 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作为人体经络-五藏能量系统的共性,十二条主要经脉上的能量分布状况表现为“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黄帝内经》的 <五音无味> 篇和<九针> 篇还将十二条经络分成三大类型:多血多气、多血少气和多气少血。这是人体拥有的六种类型、十二条经络的固有性质。多血多气、多血少气和多气少血表现了气与血二者之间依存关系,反映了形成经络(管状微电磁场)的微电流的来源(动脉、静脉、神经丛、淋巴管等)之差异。就像每个人类个体都存在着遗传结构的差异,人类每个个体同时也存在着经络-五藏能量特征差异。与一个人出生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量特性,决定了该个体出生时的经络-五藏能量特征。也就是说,人的生辰八字带有的信息与人体健康有关。每个人类个体先天地容易罹患某种脏器疾病、而其它脏器则不易感病。这就是李阳波给患者绘制的第一张图:命图。
第二张图是时图。当下患者所在的时间和空间,用天干、地支表述,通过司天、客气、中运、主气、在泉五个要素,可绘制时图。第三张图是病图。经络的三阳三阴,患者病在何处?以六经辩证,可得病图。有了前三张图,便知如何用药;第四张方剂图就可以轻松地完成了。
前面提及:什么是《黄帝内经》所述之“神”?人体的“神”与宇宙之“神”发生联系是何含义?李阳波运用“药症对称原理”和“一个守恒量与一个相位因子密切相关”的现代科学理论,试图揭开“神”的面纱。他以极大的勇气指出:这是“天地人共振”、“神系共振”。他虽然没有真正揭开“神”的面纱,也就只差一步之遥了。
中医方剂治病的基本原理,和前述西方食疗中运用的“同谱共振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与现代能量食疗配方不同,中医方剂中不同草药组合的能量特征,可以根据干支纪年法、运气时相框架和四图方剂学来描述。而且,与方剂中含有的能量产生“同谱共振效应”的“靶子”,主要是人体的经络—五藏能量系统。
[责任编辑:芮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