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二分会场  >  发言人观点  > 正文

黄明达:中华长寿养生文化与中国养生事业发展

2012-10-29 15:38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     转发 打印

  二、 中医养生产业的发展模式

  中医养生产业将开创现代健康服务业的“第三业态”。我将目前现代健康服务业划分为三大业态。目前健康服务业的“第一业态”指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也是接触最多的具有政府准医疗资质的专业疾病医疗服务机构,健康服务业的“第二业态”指的是近十多年来市场上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非专业性质的泛保健休闲机构。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突出中医养生文化为特色的中医专业养生服务机构所代表的“第三业态 ”,将是中国未来最具市场发展潜力和国际化优势的健康服务业态。

  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医疗机构(包括现有的医院、门诊、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及康复疗养机构)作为健康服务业的“第一业态”,其主要任务是针对于疾病的防治,努力找病除恶务尽。它虽具有专业医疗人才及医疗设备条件技术密集型的优势,但长期以来无论在就医环境和文化氛围,还是在针对于疾病治疗的过程中,缺少个性化服务意识和人性化服务态度,这与广大群众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距离。尽管近些年来开始注重了医院的文化建设并相继开展了中医“治未病”工作,鉴于受长期体制性和业务惯性的影响,尤其是在国内医疗服务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现实条件下,一些医院的已病病人都看不过来,很难充分顾及和解决“未病”人的身心健康问题,而且从广大民众就医观念和行为习惯及现行医疗保险制度上来看,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短期内也很难从选择到医院治已病转换到医院“治未病”上来。

  由于现行的中医医疗体系很大程度上受西医医疗运营管理模式的影响,在中医医疗收费制度上目前也未能充分体现出中医特色医疗的技术价值,还有许多中医医疗技术优势和潜力未能被充分地挖掘和发挥出来,尤其是中医历史上很多具有特色的传统非药物疗法还没有在政策层面和临床地位上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而目前中医医疗机构所提供的中医服务形式及服务内容也存在着简单化和西医化的问题,中医的一些医疗服务功能及其综合治疗手段在不同程度上被西医式的专业分科体制人为地肢解了,许多中医传统非药物自然疗法被边缘化到民间。中医医疗技术与服务功能的完善与提高,既要在现有医疗体系内进行政策与制度的变革,也要在中医社会化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上进行系统创新。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意识的提高,以及社交活动的增加和社会压力的增大,以健身纤体、足疗美容、水疗按摩等休闲保健为主要内容和消费目的的各种休闲保健机构应运而生,形成了今天健康服务业空前发展的“第二业态”。由于它顺应和满足了人们的现代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因此这些年来发展迅速,而且已在国内各地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与“第一业态”的准医疗机构相比,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欠缺专业人才和技术水准,多属于非专业性的泛保健机构,但是由于它的服务定位是休闲保健,所以大部分消费者并不苛求其服务功效。这类休闲保健机构大都比较重视服务环境的装修装饰及硬件设施条件,与“第一业态”相比注重客情管理细节而且普遍具有人性化服务和环境舒适性的优势。然而由于这类保健服务业态普遍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水准,尤其是传统美容业和这些年兴起的足疗业也都在向养生业方向延伸或结合,但由于缺乏中医养生的专业根底,不能很好的理解中医养生的真谛,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大都只能做泛养生保健,而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机体功能性修复的健康需求,更无力从事于健康管理的专业职能。

  目前传统美容业和足疗业若能与中医行业深度整合,加强中医的特色与优势,提升传统美容保健业,使之形成中医养生美容业和中医养生足疗业,可作为中医养生产业的细分产业。此外生态旅游业、农林牧渔业和养老地产业若能与中医行业深度整合开发,也能打造养生旅游业、养生地产业、养生温泉业、养生农林渔牧业及养生养老业和养生康复业等新兴的中医养生文化创意产业。

  作为健康服务业“第三业态”的中医专业养生机构,它的发展模式和市场定位应与“第一业态”的准医疗机构和“第二业态”的泛保健机构做错位经营。鉴于中医养生产业将代表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服务业,因此确立中医文化对养生实践的主导功能和中医理论对养生方案的指导地位是中医养生产业的主要特征。在目前国内的中医准医疗机构中普遍缺乏全面系统的中医文化主题的策划和整体文化环境的设计,尤其对于中医文化与养生理念的传播与推广在医疗机构中是重视不够的。而在泛保健机构中不仅普遍缺乏深厚的中医传统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中医养生文化氛围,更缺乏高水平的中医专业人才与技术,即便在其所开展的项目中有些也冠以所谓的中医养生名词,但与中医的核心价值及其本质内涵却相差很大。而作为“第三业态”的中医养生产业对于中医专业人才的技术水准及其养生文化与服务功效是有特殊要求的,这也是进入该业态的重要门槛。中医专业养生机构的社会价值与核心竞争力最终要体现在中医养生的文化特性与技术功效上,中医养生文化与中医养生技术两大体系的完整结合构成了中医养生产业的双螺旋生命基因。

  中医养生产业发展的最终成效取决于产业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专业内功,以及对各种与养生保健“治未病”相关人才与技术资源整合配置的能力。无论是提供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服务还是提供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产品,也无论是提供中医养生文化科普还是提供中医养生信息产品,中医养生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除了依托政府政策法规外还于取决于人才、技术、资金、资源四大条件。居第一位的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这其中既需要有专业背景与专业技能的人才,也需要富有项目策划经验和运作管理能力的人才组成的复合型团队。而中医特色优势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高新科技含量的产品是中医养生产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之市场定位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的项目开发与经营运作资金,以及行业资源、市场资源和项目资源则是中医养生产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医养生产业的发展模式概括起来就是以中医养生文化为主导、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核心、以中医养生技术为依托、以中医专业人才为根本、以中医健康管理为主体价值、以社会整合营销为主要策略,通过直营连锁方式实现产业规模化拓展和品牌化运营。基于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与技术水平的高度相关性和依赖性,中医专业养生机构更适于直营或股份合作经营,而不宜采取简单品牌加盟的特许经营,这是由该业态自身行业特性及专业门槛所决定的,否则其生存质量与品牌声誉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市场运作经营风险。中医养生产业可有多种商业模式,市场既需要服务功能多元化、项目内容更丰富、服务体系更完整、功能体系综合性的中医养生机构,也需要项目更专一、技术更专业、服务更精准、主题更鲜明、功能体系更突出的中医养生机构。前者要求硬件条件及其技术、人才比较全面,所能服务的对象及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多元化。而后者除了硬件条件外对技术与人才要求更加专业,所服务的对象及其目标需求也更加明确具体。在未来养生产业的市场细分中,将因各自不同的专业定位与技术背景而有不同的文化主题和经营体系。特色化生存和规模化发展是中医养生产业做强做大的市场要求。

  中医养生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是现代中医产业的两大体系,未来需要有良好的衔接与互动。目前以中药为主的中医临床疾病医疗与以非药物自然养生和中医外部调理为特色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应有很好的互补性。中医养生产业应系统完整地展现中医的养生理念、养生技术和养生方法的特色与优势,成为感受中医养生文化和体验中医养生服务的专业平台,以提高中医的社会贡献度,满足今天人们对中医服务的多元化需求。既要达到健康服务业“第一业态”准医疗的专业水准和服务质量,以满足亚健康、亚疾病、慢性病的养生康复需求,又要达到健康服务业“第二业态”泛保健的环境条件和服务态度,以实现人性化及个性化服务的要求。此外,还要填补“第一业态”和“第二业态”在中医文化建设及养生文化传播上的不足,设计以中医文化与养生技术相整合的特色项目,创建具有主题性突出的中医专业养生机构。在中医养生产业康复建设中要尽可能避免低水平重复,即所谓的泛中医养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努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中医养生产业“第三业态”的专业性不仅要体现在与目前的休闲保健项目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功能上要有明显的区隔,更要突出体现在人才、技术、文化、服务项目特色的集中度上具有较高的专业价值。中医养生产业相对于医疗业而言要更多地承担对中医文化的社会传播功能,而相对于休闲保健业而言要更多地承担对亚健康、亚疾病、慢性病、现代文明病及疑难杂症的防控、康复及健康管理功能。

  21世纪中医养生产业是健康产业中朝阳产业,具有钢性的市场需求,是中医的优势领域,它将融入人们现代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其产业开发及成长空间很大。因此,一定要从市场和行业全面系统的调研分析入手,基于投资者的资源条件及消费者的客观需求,做好目标人群市场项目开发定位的顶层设计,同时还要对中医的文化精髓与核心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对中医养生的特色技术和方法加以重点开发研究,并促进其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为规避未来中医养生市场的同质化恶性竞争打下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中医养生产业将代表中国特色的健康产业走向世界,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人类生命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简介:

    黄明达  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国际自然医学与养生工程研究会会长

          中国生命工程院执行院长

          中华养生协会常务会长         

 

 

  

[责任编辑:芮益芳]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