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31 16:49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内容提要:出生在如皋清代文人李渔,是杰出的养生家。他的养生学著作《闲情偶寄》——尤其是其《颐养部》及《饮馔部》和《器玩部》有关养生内容,在中国古代养生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实《闲情偶寄》八部无一不是李渔养生理论的组成部分。不过《颐养部》总论养生,专论养生,而其他各部分论养生者必备的专门知识。李渔的养生学,具有鲜明的“李氏”理论个性,不但在清代,即使在中国古代整个历史中,也是独树一帜。《闲情偶寄》所表现出的养生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可贵遗产。
关键词 李渔 闲情偶寄 颐养部 养生学著作
出生在如皋并且在如皋度过他的青少年时代的文化名人李渔,不但是一位杰出戏曲家、戏曲美学家、小说家、日常生活美学大师,而且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养生家。他的养生学著作《闲情偶寄》(尤其是其《颐养部》及《饮馔部》和《器玩部》有关养生内容)在中国古代养生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号笠翁,还常署名随庵主人、觉世俾官、湖上笠翁、新亭客樵、伊园主人、觉道人、笠道人等。他一生跨明清两代,饱受时代动荡和战乱之苦。中年家道败落,穷愁坎坷半世,靠卖诗文和带领家庭剧团到处演戏维持生计。他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笠翁一家言全集》(包括文集、诗集、词集、史论、《闲情偶寄》等),传奇《笠翁十种曲》,评话小说《十二楼》、《无声戏》;有人认为,长篇小说《回文传》、《肉蒲团》也可能是他的手笔。而他自己则把《闲情偶寄》视为得意之作。《闲情偶寄》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部,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论述了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艺术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阐发自己的理论观点。其中《颐养部》专谈养生,在中国古代养生学著作中,向为人们所重。
一般人只把《闲情偶寄》中的《颐养部》视为养生学著作,但是我的朋友黄强教授则认为:“《闲情偶寄》八部无一不是李渔养生理论的组成部分。《颐养部·行乐第一》云:‘至于悦色娱声、眠花藉柳、构堂建厦、啸月嘲风诸乐事,他人欲得,所患无资,业有其资,何求不遂?’则《词曲》、《演习》、《声容》、《居室》诸部所述在李渔看来属颐养之道自不待言。同部又提及‘灌园之乐’、‘藉饮食养生’,则《种植》、《饮馔》二部所述也属颐养之道。至于《器玩部》言及骨董、屏轴、炉瓶之类,更是颐养者追求闲适情趣不可或缺之物。‘闲情偶寄’这一书名也透露全书各部均为养生怡情所设,区别在于《颐养部》总论养生,专论养生,而其他各部分论养生者必备的专门知识。”(黄强《李渔研究》第114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此论眼界高远,从某种角度来说确实很有道理,值得重视。
黄强的观点还可以在著名作家和学者林语堂那里得到支持。林语堂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就在中国国内和欧美世界颇具影响力,1935年他用英文写了一部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书在纽约出版,叫做《吾国与吾民》,该书第九章《生活的艺术》之《日常的娱乐》一节中说:“十七世纪李笠翁的著作中,有一重要部分,专事谈论人生的娱乐方法,叫做《闲情偶寄》,这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自从居室以至庭园,举凡内部装饰,界壁分隔,妇女的妆阁,修容首饰,脂粉点染,饮馔调治,最后谈到富人贫人的颐养方法,一年四季,怎样排遣忧虑,节制性欲,却病,疗病,结束时尤别立蹊径,把药物分成三大动人的项目,叫做‘本性酷好之药’,‘其人急需之药’,‘一心钟爱之药’。此最后一章,尤富人生智慧,他告诉人的医药知识胜过医科大学的一个学程。这个享乐主义的剧作家又是幽默大诗人,讲了他所知道的一切。”林语堂大段引述李渔的文字,赞曰:“他的对于生活的艺术的透彻理解,可见于下面所摘的几节文字,它充分显出中国人的基本精神。”看得出来,林语堂对《闲情偶寄·颐养部》的有关文字格外关注,以至称赞它“胜过医科大学的一个学程”,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此外,他还特别称赞李渔“对于生活的艺术的透彻理解”,认为《闲情偶寄》全书讲的都是“生活的艺术”,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林语堂所谓“生活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怡情养性的艺术,这也可以理解为《闲情偶寄》全书都是讲养生的艺术,是一部养生学著作。
李渔虽非专门的养生家,但他的养生理论和养生实践却如此高明,而又如此实在、如此平民化、如此百姓化。譬如他谈“行乐”以养生,就从“富贵”谈到“贫贱”,从“家庭”谈到“道途”,以至春夏秋冬、花鸟虫鱼、琴棋书画、沐浴睡眠、坐卧行止……凡人们日常生活充溢之处,官宦平民、五行八作、男女老幼、上上下下,无所不及且无不可用;谈“饮啜”以养生,就告诉你,不要太在意书本上怎么说,而是适意而为、适性而为,“爱食者多食”,“怕食者少食”,“太饥勿饱”,“太饱勿饥”,怒、哀、倦、闷时,先不要吃……都是家常话语;谈“节色欲”以养生,就像一个长者对青年后生传授房事常识,把人们平时难以出口的话说得明白真切而又没有淫邪之气,是三百年前的性科学通俗读本;谈“却病”以养生,除了说到“病将至而止之”和“病已至而退之”以外,还特别说到“病未至而防之”,即“治未病”,非常可贵,这是当时难得的预防医学的教材。
这里有李渔自己所述亲身经历的一个小故事,应该是发生在李渔青年时代居住在如皋的时候。他说:庚午那年(明代崇祯三年,1630),疫疠[1]大规模流行,全家都病倒了,而我尤其厉害。此时正是夏季五月,杨梅上市的时候,我特爱吃这种水果,比起古人爱好吃菖蒲、羊枣等这些东西,恐怕还有过之,每次吃起来一定超过一斗。于是就问我妻儿:“杨梅上市了没有?”妻儿知道杨梅已经上市但是没敢马上买来给我吃,便派人暗地里去问医生是否可吃。医生答曰:“杨梅这种东西性极热,恰巧与他的病症相反。不要说多吃,就是吃一两个也可以丧命。”家里人知道我不可吃,又怕我一定要吃,于是就用假话来搪塞,说这时还买不到,过几天或许可买到。哪里想到我家住宅邻近大街,卖鲜花、水果的叫卖声时时传到屋里,忽有大声叫卖者经过我家门前,我知道是卖杨梅果的。我开始追问家人,他们才把医生的话说给我听。我说:“这个碌碌庸医,他哪里知道此中道理?赶快买去!”等把杨梅买来,才一沁润牙齿,那满胸的郁结一下子就都散发开来了;等到咽进肚里,就五脏都调和了,四肢都舒服了,简直不知先前还生过什么病了。家人看到眼前此景,才知医生的话不灵,也就听任我吃杨梅而不禁,我的病因此得以痊愈。[2]
李渔谈“疗病”以养生,则如林语堂所说“医药知识胜过医科大学的一个学程”。而且李渔时常现身说法,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作为例证,大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可信度和说服力。总之,李渔所论,亲切平易,便于实行,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老少皆宜,贫富皆宜,四时皆宜,四方皆宜。而且按李渔的思想,生活即养生,生命活动即养生;生活无处不在,生命活动无处不在,因而养生也无处不在。
我还要特别说到一点,李渔的养生理论继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优秀文化精神、特别是《黄帝内经》所奠定的养生学优秀传统。例如,《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赞扬“上古之人”“法於阴阳,和於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而批评“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於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的一个根本思想是以“阴阳”调和来养生和保证身体健康。《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说:“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谈春夏秋冬养生时还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黄帝内经》这一思想的基础是中国古典哲学。众所周知,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思想之一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观念,如《易·乾九四·文言》所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我们的古代先民把整个大自然看作一个有生命的大宇宙,把人看作是一个有生命的小宇宙,而大宇宙和小宇宙这两者是相互对应、紧紧相联、密不可分的,“尽物之性”与“尽人之性”是统一的。
[责任编辑:张瑞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