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一分会场  >  发言人观点  > 正文

史宝欣:人口老龄化与养生文化

2012-10-29 15:17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     转发 打印

  【内容摘要】 

  本文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应对策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如何科学养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等方面,对人口老龄化与养生文化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适度养生和个体化养生的科学养生理念,对老年人科学养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口 人口老龄化 养生 养生文化 

  【正文】 

  学术界通常将老年人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日益增高的现象称为人口老龄化。国际上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随着人类的医疗、公共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教育水平的明显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以及生育率的不断下降,由此产生了人口老龄化现象。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展望 

  我国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达1.78亿,占总人口数量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1.2亿,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91个百分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 

  早在1999年我国就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目前我国处在老龄化社会(Aging society)的发展阶段。到2015年以后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预测显示从2015~2035年的20年里,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将占总人口的20%。此后一段时间,老年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7%,人口总量达到2.48亿,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3000万。2020年以后我国将进入加速和重度老龄化发展阶段,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高龄老人将达9500万。高龄老人占老年人比重将从目前的1/8增长到2050年的约1/4。2051~210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维持在总人口的30%以上,总量将达3~4亿。 

  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将年均增长16.55%,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28%左右。在此阶段,中国开始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比重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在整个21世纪,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应对策略 

  纵观人的生命历程,成功的老龄化一定是有准备的老龄化。无论是老年人、家庭还是社会都应为重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老年人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健康准备 

  长寿不等于健康,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况,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年度报告中曾经指出:单纯寿命的增加而不是生命质量的提高,是没有价值的,即健康寿命比寿命更重要。对于老年人的健康同样要求我们要从全部生命历程的观点出发推进健康老龄化。身心健康构成了老年人活动能力的基础,因此全体社会成员应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好健康方面的储备,提倡科学生活方式,科学养生。 

  (二)文化准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的孝道文化正经历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探索“文化养老”的新路径是当代社会的巨大挑战。成功老龄化的文化储备就是要树立以尊老、敬老、安老为核心的文化取向,大力弘扬孝道文化和养生文化,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建设好和谐人际关系以实现成老龄化社会目标。 

  (三)科学准备 

  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首届世界老龄大会以来,国际上先后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成功老龄化等重要主张。积极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战略,其含义是老年人在自身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要在躯体、社会、心理等方面保持良好状态,还要积极面对晚年生活继续为社会做有益的贡献。 

  在二十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曾提出“成功老龄化”概念。1997年召开的七国集团丹佛会议上曾提出过“积极老龄化”的主张。1999年欧盟召开了积极老龄化国际研讨会。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起了“积极老龄化的全球行动”。2002年国际社会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了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在会上重新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战略主张。积极老龄化是对联合国提出的老年人五项原则,即独立、参与、尊严、照料和自我实现的概括性阐述。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要求在三个方面采取行动, 即健康、参与和保障。积极老龄化要求全社会应以积极态度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应对措施,切实尊重老年权利,采取积极行动使社会保持活力实现和谐发展。 

  三、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涵义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中,身心和谐、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美好目标,中华养生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的养生文化汇集了我国历朝历代防病、健身与养心的众多方式方法,融合了儒、道、释及诸子百家的理论和思想精华。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起源及其历史沿革 

  中国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商代。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许多关于养生方面的表述。当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会祈祷祖宗与神灵的庇佑;在日常生活中,关于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等事宜,也会不时占卜求问,或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祈求吉祥。除了上述记述古代先民祈求吉祥和健康的文字外,在甲骨文中还发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寇帚”,即大扫除)之类的记载,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卫生习惯与健康吉祥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养生文化(主要卫生及饮食习惯)在西周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周朝的王室与诸侯贵族府邸都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的养生理论;同时,周朝王室和诸侯贵族还设有专职的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都论述过“养生”问题。最先讨论养生问题的是管子,管子认为养生的目的在于存养“精气”,以求长寿之道。在诸子百家的养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两家。孔子长于养生,并对养生有过许多论述。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就遵循很多清规戒律,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孟子强调“气”的重要性,认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极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浩然之气”,此“浩然之气”不仅是一种生命之气,更是道德之气——正气。自孟子之后儒家的养生思想和养生观念都会具有强烈的道德色彩,强调健康应该是道德生活的健康,并将其作为健康生活的决定性因素。孟子的上述观点对中国养生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深入发掘中国养生文化的内涵,对在现代社会构建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以及天人和谐的养生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张瑞宸]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