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一分会场  >  发言人观点  > 正文

邱锋:中国传统养生观念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经验

2012-10-29 15:03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     转发 打印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养生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精气神为基础的生命本质观"、"生生不息的运动观"等践行了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生克、精气神、太极八卦、五脏六腑、经络腧穴、风水环境等八项基本理论学说。并以这些养生理论为源流,形成了精神情志(调摄养心)、劳动运动、调气修炼(吐纳服气)、饮食调养、经络穴位(导引按摩)、药饵补养、房事固精、自然疗休、文艺书画、时空养生(“四时养生”“子午流注”)等九大类别养生方法。 

  关键字:中国传统养生  基本理论学说  九大类别养生方法 

  (一) 

  中国的传统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黄帝内经》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养生观点,为我国传统预防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数千年来,民间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的养生保健经验,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着有大量的养生学专著,促进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养生学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也积累了一整套实用有效的实践方法。 

  中国的传统养生学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精气神为基础的生命本质观"、"生生不息的运动观"等践行了八项基本理论:一是天人合一理论,以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以“天人相应”的理论为主导思想;二是阴阳平衡学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紊乱,如果有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平衡的失调,因此要提早清理体内不利因素,调节平衡、补充营养;三是五行生克学说,人与自然都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而孳生、衰亡。凡是因五脏太过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克的方法对治。同样,凡是因为五行不足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生的方法解决。四是精气神理论;人生一切事业,皆以精神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强弱,全赖心神之静定不乱,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可以阻血。五是太极八卦理论,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生八卦,八卦归太极。宇宙就是这样一个物质化、生命化、阴阳化、辩证化是太极八卦图;六是五脏六腑学说,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相互资生、相互助长身强体壮延年益寿;七是经络腧穴学说,经络腧穴系统是人体的隐性系统,全身的经络腧穴系统就象是隐于人体内的一条网状的连绵起伏的山脉,有峰有谷,在其上,任何相对区域皆可成为“腧穴”;八是风水环境学说,综合环境景观生态风水,对人群养生非常必要。 

  中国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有所长,总体来讲主要分为精神情志(调摄养心)、劳动运动、调气修炼(吐纳服气)、饮食调养、经络穴位(导引按摩)、药饵补养、房事固精、自然疗休、文艺书画时空养生(“四时养生”“子午流注”)等九大类别。各类别学派的养生学说自有体系,各有所长,又兼收并蓄,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  

  经常使用这些方便操作的方法对养生保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古法以“固本养元,补气强精”为基础,兼温、补、和、清、下五个部分,双向调节人体内部功能,并最终达到自然平衡状态,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双重功效。全面调整人体的生理机能的量活力,使机体内部协调平衡,促进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和细胞源生命活力的提高。有效消除血液循环障碍,涤清血管胆固醇积淀,提高血液循环的活力。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是要靠阴阳五行的作用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时节、地域、时间的状态下要有不同方法进行调补,方能达到“天人相应”。 

  目前人群分为三类,一类是健康者占有5%,一类是患者占有15%,一类是约80%的人群是亚健康人群,这种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就是没有发病前时常体内有所隐患,如果不注意保健将进入生病的危险状态。 

  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紊乱,如果有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平衡的失调,因此要提早清理体内不利因素,调节平衡、补充营养,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而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力抗邪,引起邪正相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功能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若正气强盛,邪气消退,则疾病趋于好转、痊愈。若正气虚弱,邪气强盛,则疾病日趋严重,甚至恶化、衰亡。 

  所以,在这个亚健康时期人们需要的是清、调、补,清理脾胃肠道;调节气血阴阳;补充营养不足;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当今社会环境、食品污染严重、气候变化异常,人吸气人饮食难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质,而使身体受到侵害,因此首先伤害到的是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持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气(肾气)充足与否要看脾胃功能有无伤害,人体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运化、输送到全身,然后调心肝肺之气血,补充肾之元气,预防病害侵入。 

  中国的传统养生学,通过五脏六腑与形体诸窍的联系,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来沟通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五行以生克来调节体内脏器而达平衡,就五行而论可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木火土金水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长夏(中)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等等。 

  在了解五行与自然界的关系后,能分析可能发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节、邪气、脏腑及口味的变化,五官九窍的感应及神经的反射,无处不在提醒着身体改变的预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预防保健,强体健身、延年益寿。这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特长。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终于积累、创造出了一系列与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独特理论方法,逐渐使养生成了一种极具华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责任编辑:张瑞宸]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