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9 13:43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探讨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问题,首先应澄清文化传统这个概念。这其中有个方法论问题。我认为应当强调关于文化传统研究的辩证法。
关于这个问题提出的针对性是:关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的议论,出现了两个极端的看法,一是认为中国现代化步履艰难,是因为传统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要彻底否定传统;另一是认为中国近现代以来的问题在于所谓“激进反传统主义”。介乎这两者之间还有一种看法,似乎对传统有些分析,但对传统的理解也有简单化的问题:以为传统中的精华和糟粕是一种机械的组合,可以随意分割。这些看法都缺乏辩证的观点。
从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文化传统在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上都是以否定性为媒介的。
一、时间坐标上的“古今’’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有“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之争。前者以“稽古右文”为荣,以尊孔复古,以时髦包装炒卖陈陈相因的太仓之粟为正统。这种观点把文化传统简单地归结为r过去的东西“、古代的东西,而近现代社会变革形成的新的文化成分被排除在民族传统文化之外。这就把传统凝固化了。
实际上,传统并不是一经形成就一成不变、永远如此的东西。
传统是什么呢?所谓文化传统,是体现文化发展中的累积性、连续牲和继承性的东西,它构成每一代人由以出发的前提;因而,传统就是历史和现实的一种联系,是文化发展和进化在时间坐标上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之间的辩证联系。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是以否定性为媒介的。这种否定性不是简单地说“不”,而是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以扬弃的形式保持了肯定因素的否定,因而是文化传统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大同”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从古至今的重要内容。然而,古代(如儒学)的大同思想向后看的,如孔子的“复礼”,基本上是复古主义的。而近代以来(康有为、孙中山以来)的大同思想则是向前看的,以未来社会为理想,在时间的三个维度上主要不是以过去、而是以未来规定现在。这种大同思想是对古代大同思想的扬弃。
再如,爱国主义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优秀传统,但不同历史时代的爱国主义的内容和价值却不尽相同,也是以否定性为媒介的不同时代的文化之间有辩证的否定关系,也就是具有批判的因素。由此可以说,对传统本身的批判也构成传统发展的内在环节。有一种观点,把“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变革排除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外,这不能说是合理的见解。
二、空间坐标上的“中、外”关系。
文化传统发展的否定性辩证法还表现在空间关系上,即同其他民族的交往关系上。
把传统文化看作仅仅是古代的文化的观点,其原因从方法论上说,除了在历史时间方面的僵化观念,还与对传统发展的空间关系不够理解相关。按照这种观点,与外来文化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的文化因子就不属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持这种观点的人要追求一种“纯粹”的民族传统。在他们的理解中,所谓“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只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哲学的同义语,弘扬民族传统就是弘扬古代文化。亨廷顿无视中国近现代发生的巨大变革,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中称现代中国为“儒教国家”。而我们的一些学者也认为,儒家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实际上.纯而又纯的民族传统是不存在的。即使在古代,民族文化传统的发展也不能脱离与外部的交往和相互作用。例如《本草纲目》,无疑是很传统的东西,但正如鲁迅所说,那里面的内容,不独是中国的,还有阿拉伯人、印度人的经验。更不必说佛教与道教、儒学的互相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如宋明理学)发生的影响。
近代以来,民族之间的交往逐步扩大为世界普遍交往,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日益广泛和激烈,这种相互作用给中国传统文化增加了丰富的营养,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变革。其变革的成果是“中国化了”的东西。如果不承认这些中国化的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把自己远古时代的东西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丧失民族自尊心的表现,某些外国人正是以此为借口来讥讽中国近现代“没有自己的文化”的。按照这种逻辑,完全可以认为,比中国历史短得多的美国更没有自己的文化。
三、本民族文化传统内部也是以否定性为媒介的。
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都不是铁板一块,其中都必然有矛盾的、否定性的因素。中华文化传统也不例外。
我国著名学者蔡尚思先生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也是一分为二的,中国文化的传统,不只是一个,而是有两个”,一为优良传统,二为非优良传统。“有人把‘传统’和‘优良’等同起来,以为一切传统都是优良的,未免太荒谬了。”(参见文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4页)我认为,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历史分析。
为什么一个民族的传统会一分为二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如上述空间坐标上中、外关系间的否定性因素。而外部因素是以内部因素为媒介的。内部因素如上述历史时间坐标上的否定性因素。内部的的否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即经济的、政治的、科学技术等等矛盾的反映。这些矛盾以价值冲突的形式反映到文化上,就形成文化传统内部的否定性因素。
例如,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专制主义的传统,也有反专制主义的传统:有儒学的传统,也有反儒学的传统,即使在儒学被定于一尊的历史时期,这种反儒学的传统也从没有过“断裂”。
所以,研究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不能孤立地摆弄概念的发展史,而应该紧密联系现实的社会历史发展,结合经济史、政治史、科技史等方面的矛盾,来揭示文化传统的本质,以历史的态度鉴别传统的不同方面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价值。否则,对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评价,将失去客观标准。 (作者为《哲学与文化》 第二主编)
[责任编辑:张瑞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