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五届  >  嘉宾观点  > 正文

刘君祖:从抗战时期“复性书院”之筹办谈振兴中华之道

2012-10-26 16:59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     转发 打印

  二、中行独复又一春 

  《易经》中剥、复二卦相连,为一体两面、近乎同时俱有的关系。剥极而复,意趣甚深。剥卦六爻一阳在上、五阴在下,有资源丧尽、岌岌可危之象;复卦一阳在下、五阴在上,一切又重新开始。剥卦上艮下坤,艮为止、坤为地,象征地面上一片死寂静止,已无生命活动之迹象;复卦上坤下震,地底下又有新生命酝酿诞生。剥卦上爻爻辞称:“硕果不食。”烂熟的果实高挂枝头,很快即将腐化,过完其生命全程。复卦初爻有果中核仁之象《周易》复卦第二爻小象传“以下仁也”,即针对初爻而言。,深埋地底,吸收滋养,又能生长壮大,开花结果。换言之,剥极而复实即生命新陈代谢、递相繁衍之义。复卦卦辞中所称“七日来复”,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所言“天癸至”的生理周期一致,少女二七一十四岁发育成熟,长女七七四十九岁停经更年,中间三十五年的时间可生育子女。事实上,复卦卦象外坤内震,坤为母、震为长子,本即母体怀胎之象。上一代的肉身剥灭,其精魂透过遗传,又在下一代生命中呈现。两代间形神肖似,但不会完全一样,子代一定演化出新的特质。所以复卦主旨在有因有革的创新,绝非回复原状,事实上也不可能。宇宙大化刹刹生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伸足入水,已非前水,一切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与中国自古以干支记时有关:更新即庚辛,庚为第七天干,七日来复之后,一切重新开始。己为第六天干,一卦六爻至六而穷,故革卦二爻称:“己日乃革之。”不变不行了。《易经》中现状难以持续、势必变革之卦有三:革、蛊、巽。《周易》革卦由下而上,发动革命,彻底推翻现状。蛊卦由上而下,进行改革,治理关系不变。巽卦由外渗透,逐渐颠覆体制,取而代之。蛊卦卦辞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巽卦第五爻爻辞云:“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前三日、后三日,加上甲日或庚日当天,也是七日来复。反正所有变化都需要时间,万事万物的生老病死、成住坏空,亦有其一定周期,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剥、复二卦彖传皆称“天行也”,即为此意。 

  乾卦代表天道自然,卦辞称:“元亨利贞。”大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贞下起元,就像四时轮替的冬尽春来一样,每年春相似,年年春不同。人生事业的奋斗亦复如是,继往开来,精进无穷。七日来复的生命周期,不是平面的轮回反复,而是立体式的螺旋开展,绕着垂直的中心轴扶摇而上,层次愈高,影响范围愈大。依前述,复卦有遗传基因之象,今世对DNA之研究,已知其为双螺旋形结构。天地万物,有其理者具其象,一切自然而然。既称遗传基因,必有其种族特色,代代相传,很难轻易改变,也不可随便混杂。人类的民族文化也是如此,彼此间可以沟通互动,和平共存,却仍须各存特色,不能强求混同。 

  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仍以植物种子为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随个人主观意愿而有不同。向外发扬民族文化,固然须注意与时俱进,和异文化沟通交流,却绝不可丧失了本身的主体性及特色。复卦第四爻爻辞称:“中行独复。”此“独”字大有深意,与《大学》《中庸》所言慎独之独有关。小象传亦多言独,如蒙卦第四爻“独远实”、履卦初爻“独行愿”、晋卦初爻“独行正”等。依时中之道而行,以恢复自我独特的创造力,此处即指初爻。果中核仁为生生之本,经历再久时间也不易腐烂,一旦机缘成熟,又可伸枝展叶,开花结果。根据报道,就有千年莲子再开花、两千年枣椰种子发新芽的实例。莲花为佛教象征,枣椰种子发现于以色列的圣经地区。其中可能蕴涵的宗教意义,耐人寻味。屯卦二爻称十年乃字,复卦所谓七日来复,真正不是虚言。 

  如此,我们今日回顾熊、马二位先生当年之志业,便可有相应的理解。贺麟在《当代中国哲学》一书中称:“马先生兼有中国正统儒者所应具备之诗教、礼教、理学三种学养,可谓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仅存的硕果。”熊先生亦每每以道统一线之延自任,常有将丧斯文之惧。剥卦上爻之硕果已矣,复卦初爻之核心生机又动,未来如何,还有待我们这一代的努力。剥卦上爻爻辞称:“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小象传解释:“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二位先生皆躬行君子,为民所载,通过了那个时代艰困的考验。而今之后,就看我们怎样体会复卦初爻所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周易》复卦初爻有仁之象。《论语·述而》记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不远即近,中华民族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伟大的创造力,只要善加开发,必然大放异彩。佛在家中坐,何必远烧香?  

  三、必也盘皇另辟天 

  如前所述,复卦的真正意涵不在复古,而是返本开新。复卦彖传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礼记·礼运》在谈完大同、小康的对比后,直言:“人者,天地之心也。”人心上合天心,积极奋发,替天行道。宋儒张载据此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剥极之际,圣学将绝;来复之日,任重道远。 

  依《易经》卦序,复卦之后为无妄、大畜二卦。无妄上乾下震,天下雷行,气机已转旺,其大象传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可进一步针对时代需要,化育万事万物。《中庸》上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首章亦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至诚就是无妄,起心动念,真实不欺,敦笃实践,依道而行。 

  复性书院第二条学规为:“穷理为致知之要。”马一浮根据《易经·说卦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亦引用《中庸》这段,大谈尽性之要领,复性之后便得尽性,本是自然道理。《复性书院讲录》卷五深论《尚书·洪范》,处处以尽性为说,如五行为尽物之性、五事三德为尽己之性、八政为尽人之性、五纪庶征为尽天地之性,等等。《系辞传》称复卦为“德之本”,本立而道生,遂有无妄卦之化育万物。复卦大象传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抗战时期,学绝道丧,国步维艰,前辈大儒只能闭关修行。今日中国国势蒸蒸日上,大道将兴,自然得济弱扶倾,善尽大国之责。 

  大畜卦卦辞称:“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固守本位文化,自立自强之后,还得心胸开阔,往外发展,与世界各大文明广泛接触。大畜大象传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识音“志”,同《论语》“默而识之”之识,为心会神通之意。人类文明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处今日全球大通之际,应消化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使本国文明更精深、更进步。大畜上爻爻辞称:“何天之衢,亨。”小象传解释:“道大行也。”畜极则通,爻变成泰卦。不仅本国国泰民安,国际交流亦呈现天下太平之象。《礼运大同》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众所企慕的理想境界,有望实现。 

  大畜之后为颐卦。颐为自养养人,天地万物皆获供养,全球生态趋于平衡。今日全球暖化问题日趋严重,能源开发过度,生态处处污染,整体环境有颠覆之忧。颐卦六爻全变,成大过卦;一旦积重难返,文明立遭浩劫,大过再变为险象环生的坎卦。坎之后为离,浴火重生,再现光明。离卦为人类文明的本象,薪尽火传,网网相连,以至于无穷,其大象传称:“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对以上这些极可能发生的变化,必须及早因应。 

  《易经》为忧患之书,充满淑世情怀。《系辞下传·第七章》有云:“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以下提出九卦,作为处忧患时之修行参考。“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前三卦取自上经,都跟复卦有关。履字中即有复,尸为神主,履为主于复,人生一切履行实践须依复卦之原理。“履,和而至。履以和行。”和为贵,和平共存,才能生生不息。履卦六爻全变,即为谦卦,两卦相错,触类旁通。谦为言之兼,一切立论均兼顾各方感受与利益的平衡,谦和处理人际的矛盾与冲突。“谦以制礼。”礼即社会互动的规范,订定的目的就在彼此和平相处。谦卦除考虑人际平衡外,还扩充到人与天地自然及历史文化的关系,力求总体之均衡。谦卦彖传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如果真正做到了,必然有最善的结果。谦卦卦辞称:“亨,君子有终。”六爻爻辞亦全吉无不利,可见谦之圆善。今日世界许多问题,如全球暖化、文明冲突、贫富悬殊等,都需要以谦卦的智慧作全面的考虑,订立可大可久的制度,谋求人类终极之幸福。至于复卦本身,代表人所具备的核心创造力,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绝对不可或缺。 

  今日中华民族的崛起,指日可待,其锐猛之势,有如《易经》升卦,一帆风顺,气势如虹。依卦序,升之前为姤、萃二卦。姤为复卦六爻全变,有触类旁通之义,象征难得的时代机遇。萃为精英相聚,全心全力合作。祖国大陆改革有成,即因掌握了大好时机,大幅提升国力。然而升卦之后为困,一心追求高成长,有可能失衡而致困,必须注意宏观调控。调控之法不限于经济,恢复民族固有的创造力,深植文化底蕴,才是根本之道。升卦初爻为虚,配上复卦初爻之实,正好变成泰卦,《周易》升卦二、三爻为阳,其他为阴。复卦初爻为阳,其他为阴。二卦相合,恰成下卦三爻为阳、其他为阴的泰卦。此所谓“数字观象法”:阳爻当1,阴爻当0,1+0=1,0+0=0。在内国泰民安,对外天下太平。 

  乾卦彖传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剥极而复,以人心见天地之心,不是复原,而是复元。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既深且巨,正是: 

  岂止日月易新悬, 

  必也盘皇另辟天。

  (作者任职于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

[责任编辑:张瑞宸]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