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6 13:26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不览夜景,未到重庆。” 雄伟的山城重庆,以辉煌的夜景闻名海内外。 6月19日,百余名参加“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的两岸学者从朝天门码头登上豪华游轮“朝天宫”,夜游两江,观赏重庆的美景。
游轮缓缓地从长江驶向嘉陵江。初夜的山城,被温暖柔和的万家民居灯火、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装扮得熠熠生辉、灿若星河,山灯与江水交相辉映,照亮了重庆的夜空,好一幅“火树银花不夜天”。两岸学者们很快就被眼前美景所吸引,纷纷倚栏观看、合影留念。一位女士架着三脚架,不停地更换位置选取最佳角度拍摄照片。她说重庆的夜景真美,要好好拍照留下纪念。还有的学者没有想到重庆的夜景这么美,忘带相机,于是求助其他学者,并嘱咐一定要把照片寄给他们。
淡江大学艺术中心主任李奇茂的夫人张光正抗战时期曾在重庆念过中学,她说,当年日寇的狂轰乱砸让山城人民蒙受惨痛的损失。她曾目睹过整条街布满了尸体和挂在树上的残肢,这些经历成为她一生难以摆脱的梦魇。她说,这次来重庆之前,没想到祖国大陆变得这么美好,新旧重庆简直是天壤之别。
来自台湾高雄的郑卜五先生和夫人杨济襄女士1994年时曾来到重庆。当年他们也正是从朝天门码头乘船游览长江三峡的。那个时候从码头下到江边,周围黑乎乎的一片,哪像现在这般灯火辉煌、美轮美奂。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由地感叹说,变化太大了。一会儿,他们7岁的女儿蹦蹦跳跳地拿着相机过来了,向我们展示她拍的照片。
淡江大学教授左松超先生和他的夫人王淑玫女士,在1988年,也就是两岸同胞隔绝关系被打破不久,一同来到重庆参观。问起重庆二十年来的变化,他们直说实在是太大了。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我们看到的城市建筑、商业的繁华,更体现在人们观念的进步上。重庆二十年的变化如此,中国其他地方的变化也是如此。
江风拂面,送来阵阵凉爽。不少学者围坐在一起,边品清茶,边赏美景,边与新老朋友畅叙友情,有的还继续讨论着白天研讨会上未尽的话题。台北市台湾汉语研究会傅万寿先生面对长江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不由得吟诵起了《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今天也恰逢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佳节,许多来自台湾的学者表示能在祖国大陆度过非常激动,而端午节夜游两江有着特别的意义,更令两岸同胞终身难忘。
[责任编辑:芮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