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四届  >  嘉宾观点  > 正文

杨东晨:论伏羲与中华文化的渊源关系

2012-10-26 12:37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太昊伏羲氏是古史传说时代的三皇之一,约为距今7 500年前的氏族首领。其氏族部落延续两三千年,代系甚多,处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其文化与中华文化尤其是现代文化有什么关系,或其代表的文明因素与中国文明尤其是现代文明有什么关系,都值得深思和研究。我自感才疏,不敢对如此大的课题发表什么见解,仅就学习心得谈一些看法,以求教于方家和同仁。 

  一、关于文化与文明的定义 

  我们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上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人,一上小学,乡亲们就说是学文化,初知文化就是识字。再稍大,又知老师们都是文化人(即有知识或有学问之人)。上中学、大学后,知历史课本中的“文化”,是指当时的学校教育、古典文集等,还知道考古学说的“文化”(旧石器、新石器时代文化,夏商周、秦汉考古文化等),没有仔细研究过到底什么是“文化”。 

  (一)难以准确定义的文化 

  西方、东方谈论文化,是20世纪的一个话题。拉丁文的“文化”一词含义甚多,来自该文的英、法、德文之“文化”,定义多达200余种。启良《中国文明史》云:“20世纪是一个最喜欢谈论文化的世纪。西方人谈,中国人也谈;学者们谈,平民百姓也谈。似乎不谈论文化,就是一个没文化的人。西方人谈论文化,掀起兴头的是因为文化人类学的兴起。他们将新发现的形形色色的原始部落的生活样式和风俗习惯,统称为‘文化’,并且将‘文化’作为基本概念而比较人类历史的民族差别。”“西方人热心于原始文化,陶醉于原始人的粗野天趣、神秘怪诞的文化风格之中。”其含义近似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文化时期的“氏族部落文化”。中国人谈论文化是为了救亡启蒙,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强我中华。启良:《中国文明史》,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中国的“文”与“化”二字,初始并不连用。《说文解字》释:“文,错画也”,即文字之义;“化,教行也”,即教化之义。西周时“文化”指伦理道德,汉代时指文治教化。今日谈的“文化”含义甚广,梁漱溟先生说:“文化之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熊铁基《汉唐文化史》云:“文化有多种多样的解释。但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几个大方面是可以肯定的,它们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有机整体的运动、发展历程就是文化史。”熊铁基:《汉唐文化史》,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他在《秦汉文化志》“导言”中又说:“文化所应该包含的内容,由于对文化的理解和定义不同,各有各的看法:有的主张广义的文化,物质、精神以及两者之间的东西无所不包,在某种意义上说,一般所谓‘通史’也可叫做‘文化史’;有的主张狭义的文化,但又有侧重方面的不同。”熊铁基:《秦汉文化志?导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王炜民主编《中华文明史》云:“在理论研究中,文化也至少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二是专指精神文明,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三是指社会生活中和政治、经济并列的文化类而言。”王炜民:《中华文明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在对“文化”定义难以说清的复杂问题面前,我们从已出版的中国或地方文化史书籍内容看,以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文化作为“文化”的定义比较妥当。 

  (二)文明的定义和内涵 

  20世纪80年代后,不仅“文化”成为热门话题,而且“文明”也成为了热门话题。《中国文明史》的各种版本陆续出版,《世界文明史》的各种版本也相继问世,报刊宣传与各国领导人在讲话中也常使用“文明”一词。 

  古代文献《易经?乾卦》说的“天下文明”,是文采光明之义。西周的“文明”一词,与“文化”一词的含义相同,汉代的“文明”与“文化”之含义也一样,即分别指“伦理道德”“文治教化。” 

  马列主义的“文明”理论和定义,是指社会形态,是与人类的“野蛮时代”相对而言的。 

  《辞海》释:“文明时代,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一个术语。指继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之后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以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为其始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援用此语并增其含义,指随着劳动分工与生产领域的扩大,出现真正工业与艺术的时期。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大体上也就是阶级社会的开始。”这就是马列主义史学家所说的财产私有、阶级产生及国家出现的社会,常称“文明”或“社会文明”。 

  中国文明史,相继有从商代甲骨文开始(即有文字的3 600年前)之说,有从夏代开始(4 070年前)之说,有从黄帝开始(5 000年前)之说。改革开放后,根据考古新发现和对三皇五帝的研究,又相继有从炎帝开始(6 000年前)之说,有从华胥氏开始(8 000多年前)之说,还有从10 000年前开始之说。 

  史学界多认为中国或中华文明是从夏朝建立(公元前2070年)至今,其他之说实际上包括夏朝前的“文明起源、发展阶段”,见之报刊对外宣传时一般都使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或“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术语。学术论文或著作,则各执己见、说法不一,似乎有争世界第一文明之倾向。目前出版的《中国文明史》,一般都是从传说时代(文明起源)开始撰写的,内容的偏重却不相同。 

  二、太昊伏羲氏创造的文化 

  三皇之一的太昊伏羲氏,是中华始祖母华胥氏与三皇之一的燧人氏之子(两个氏族首领通婚派生出伏羲氏族之义),本人和氏族创造了许多文化。 

  (一)教民打猎、捕鱼和饲养牲畜 

  太昊与伏羲氏的合为一人,是秦汉时期整合的。《周易?系辞下》云:“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汉书?律历志》云:“作罟以佃渔,取牺牲。”《潜夫论?五德志》云:“结绳为网以渔。”《世本》云:“伏牺臣芒氏作罗,芒作网。”谯周《古史考》云:“伏羲氏作网。”《尸子》云:“宓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教民以猎。”葛洪《抱朴子》云:“太昊师蜘蛛而结网。”《补史记?三皇本纪》云:“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纲鉴易知录》(译文)云:“人类刚刚出现的时候,跟禽兽没有差别,只知道有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只知道求爱而不懂得其中的礼法。躺卧则发的声音,起身则吁吁叹息。饥饿时就去寻找食物,吃饱后就扔掉剩余的东西,连毛带血地生食鸟兽之肉并且穿着兽皮。太首创捕鸟兽和鱼的网,用来猎兽和捕鱼,以供给百姓食用,所以称做伏羲氏。饲养牲畜,用来充实厨房,所以称做庖牺氏。”吴乘权编撰,管成学主编:《纲鉴易知录》,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路史?后纪一》载:伏羲“豢养牺牲,服牛乘马,草皮蒙,引重致远,以利天下,而下服度”。林汉达《中华上下五千年》释曰:“不知过了多长的时间,人们开始用绳子结网,用网去打猎,还发明了弓箭,这比光用木棒、石器打猎要强得多。不但平地上的走兽,就是天空上的飞鸟、水里的游鱼,都可以射杀、捕捉起来。捕来的鸟兽,多半是活的,一时吃不完还可以留着、养着,留到下次吃。这样,人们又学会了饲养。这种结网、打猎、养牲口的活,都是人们在劳动中共同积累起来的经验。传说中却说发明这事的人是‘伏羲氏’,或者叫‘庖牺氏’。”林汉达:《中华上下五千年》,沈阳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于是,便被一些学者称其为是渔猎经济时代的代表人物。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云:“作网罟,是渔猎经济的标志。”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35页。“伏羲、女娲的传说,反映着人类社会的一个很古老时代。”伏羲约为7 500年前的氏族首领,当时已有农业,只是渔猎经济为主而已。 

  (二)发明生活用具和衣服 

  桓谭《新论》云:“宓牺之制仵臼万民以济。”仵臼,是一种加工粮食的石臼、木杵工具,方便了先民的生活。《河图挺佐辅》云:“伏羲禅于伯牛,钻木取火。”是说伏羲氏继承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经验,进一步改进和发展了取火的方法。《路史?后纪五》罗苹注引《皇图要览》云:“伏羲化蚕。”《路史?后纪一》罗苹注引《白氏六贴》云:“伏羲作布。”《白虎通?号篇》云:伏羲“衣皮革”。即伏羲氏已发明了养蚕、麻布和兽皮衣服。《孔从子?连从子下》载:“伏羲始尝草木可食者,一日而遇七十毒,然后五谷乃形。”《太平御览》卷七二一引《帝王世纪》云:伏羲“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天枉焉”。即伏羲氏发明了医药,减少了先民的疾病。为了方便先民的货物交换,伏羲还发明了铜币。《路史?后世一》云:伏羲“聚天下之铜,仰观俯视,以为棘币,好圆法天,肉方法天,以益轻重,以通有亡”。考古资料也证实在7 000年前已有红铜。 

  (三)画八卦等理顺社会秩序 

  《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论衡?齐世》云:“夫宓牺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处,知其母不知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知欲诈愚,能通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故宓牺作八卦以治之。”《礼纬?含文嘉》云:“伏牺德洽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龟书,伏羲乃则象作《易》。”《尸子》云:“伏羲始画八卦,别八节,而化天下。”《易?乾凿度》云:“方上古之时,人民无别,群物无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于是伏羲乃仰观象于天,俯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白虎通》云:“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卧之,起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韦。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下,天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这些记载都充分说明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初期,社会秩序、礼仪还未建立起来,伏羲为了使民有秩序地生活,便画八卦予以治理。八卦从何而来呢?《宋书?符瑞志》云:“受龙图,画八卦,所谓河出图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三八九载:“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河,其图之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简而言之,伏羲就是用八卦中的“乾”符号代表天,“坤”符号代表地,“坎”符号代表水,“离”符号代表火,“艮”符号代表山,“震”符号代表泽。这八种符号包括了天地万物的种种情况,人民就拿它来记载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明代李贽《史纲评要》卷一《伏羲氏》云:“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于是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于人,始画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有四。”《纲鉴易知录》(译文)云:“太昊的德行符合天地的要求,天用飞禽走兽的错杂花纹相应和,地用瑞马从黄河中背图而出相应和。在这时,太昊仰首观察天象,俯首观察地法,在天地之间则观察万物各得其所的道理,开始制作八卦。每一卦有三爻,利用三爻把它们重叠起来形成六十四卦,以会通天地万物之神明的美德。”其中的易、八卦,经过历代的完善,已成为现代预测的哲学。 

  伏羲氏配合画八卦,还发明了结绳记事和文字。《文子》记载伏羲氏“枕石寝绳”。《纲鉴易知录》云(译文):伏羲氏“创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办法。造字的办法有六种:一是象形;二是假借;三是指事;四是会意;五是转注;六是谐声。这样,天下的道理都用文字来表现,天下的文字都在六种造字规则之中”。 

  伏羲氏为使先民按气候变化生活和劳作,还创造了用甲子记载岁时的日历,确定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管子?轻重戊》云:“ 戏作,造六,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历书序》曰:“伏羲氏推策作甲子。”《周髀算经》云:“伏羲作历度。”《通鉴外纪》云:“伏羲在位百一十年始有甲历五运,伏羲纪阳气之初为律法,建五气,立五常,定五行,有甲历五运。”《纲鉴易知录》(译文)云:“伏羲命昊英作甲历,定四时。由甲寅开始,天干地支相配合成为十二辰,用六十甲子来表示自然规律就圆满了。年用干支来记载,那么年代就不会混乱,月用干支来记载,那么四时就不会改变,昼夜用干支来记载,那么人们就知道时间的进度,东西南北用干支来记载,那么就不会迷失方向。”这种干支记时法经屡次改进,已成为我国沿用四千多年的农历。 

  (四)定婚姻与兴礼乐 

  1定婚姻 

  相传伏羲以前,男女婚配处于杂乱阶段,没有什么形式和礼仪。《独异志》卷下载:“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今甘肃祁连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 其妹即来就兄。”伏羲、女娲兄妹生在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在昆仑山结为夫妻是可信的。伏羲觉得虽是天意,但不合乎人伦,于是从此后,便禁止兄妹结婚。 

  伏羲氏在画八卦等后,又对男婚女嫁制定了形式和礼仪。谯周《古史考》云:“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仪礼?七婚礼》云:“纳征,玄熏,束帛,俪皮。”郑玄注:“征,成也。使者纳币以成昏礼,用玄熏者,象阴阳备束帛十端也。《周礼》曰:凡嫁子娶妻,人币纯帛无过五两。俪,两也。执束帛以致命,两皮为庭实。皮,鹿皮。”《白虎通?德论》载:“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于是伏羲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陆贾《新语》云:“民始知有父子之亲”,“夫妇之道,长幼之序”。《帝王世纪》亦云伏羲氏“作嫁娶之礼”。《纲鉴易知录》(译文) 云:“在远古,男女之间没有区别,太昊开始制定男婚女嫁的礼法,用成对的鹿皮作为定婚的礼物。考定姓氏关系,由媒人沟通男女双方,这样做是为了推重人与人关系的大道理以及行为准则,那么老百姓才不轻亵。”这些记载基本上是可信的,但说伏羲氏时代先民已知其父,则不是可信的。因为从考古和民族调查资料证实,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是以“母亲”之姓为姓的,氏族或部落长为有血缘关系的老祖母担任。 

  2兴礼乐 

  《世本·作篇》云:“宓戏作瑟,八尺二寸,四十五弦。”又云:“庖牺氏作瑟,五十弦。瑟,洁也,使人清洁于心,淳一于行。”《广雅·释乐》云:“伏羲氏瑟长七尺二寸,上有二十七弦。”《帝王世纪》曰:“太昊帝庖牺氏”,“作瑟三十六弦”。《补史记·三皇本纪》云:“宓牺作瑟,四十五弦。”这都是说,伏羲氏发明了琴、瑟乐器,使先民可以娱乐。《楚辞·大招》记载:“伏戏《驾辩》,楚《劳商》只。”王逸注曰:“伏戏,古王者也。始作瑟。《驾辩》之典,楚人因之,作《劳商》之歌皆要妙之音,可乐听也。” 

  《拾遗记》云:“庖牺氏灼土为埙。”《孝经注疏》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隋书?音乐志》云:“伏羲有网罟之咏。”《纲鉴易知录》(译文)云:“太昊创作了最早的音乐,高唱《扶徕》之歌,吟咏打猎捕鱼,来安定天下的百姓,命名为《立基》之歌。砍削桐木做琴身,搓捻丝线做琴弦。琴有二十七根弦,把它命名为离徽,用来沟通神人的加惠,用来协调天人之间的关系。捆扎桑木做成三十六根的瑟,用来修养身心,培养品性,返回到未受世俗影响的本性,音乐从此兴起了。” 

  《路史·后纪一》云:伏羲氏“礼义文物,于兹始作,去巢穴之居,变茹腥之食,立礼教以导文,造干戈以饰武,丝桑为瑟,均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由此我们可知,我国的琴、埙等乐器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就有了,太昊伏羲氏则是创造发明的第一人。他还创作了《驾辩》《立基》等乐曲。 

  礼乐的兴起,说明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先民也逐渐从愚昧走向“礼教以导文”的开明阶段。 

  《史记·封禅书》引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十;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宓羲封泰山,禅云云”。伏羲行禅泰山之礼,是在他东迁于陈(今河南淮阳)之后的事。《巩县志》载:县河洛镇洛水入黄河处称“洛口”,有伏羲台,传为伏羲举行祭天之礼处。 

  (五)用龙称呼官位 

  相传的伏羲氏之创造发明,都是从古至伏羲的劳动人民所为,人们都把这些归功于尊奉的祖先伏羲身上。这一方面是反映了先民对部落首领伏羲的尊重;另一方面则是反映了伏羲氏在贤人辅佐下对先民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再创造,为社会从渔猎经济为主向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潜夫论·五德志》云:伏羲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三坟》云:伏羲氏“命臣飞龙氏造六书,命臣潜龙氏作甲历。伏制牺牛,冶金成器,教 

  民炮食。易九头为九牧,因尊为礼仪。因龙出而纪官,因风来而作乐。命降龙氏倡率万民。命水龙氏平治水土。命火龙氏炮治器用。因居方而置城廓,天下之民,号曰天皇。太昊伏羲有庖升龙氏,本通姓氏之后”。此载中的飞龙氏(即十纪中的朱襄氏)、潜龙氏(即昊英氏)、降龙氏、水龙氏、火龙氏、升龙氏等人,既是伏羲部落的管理人员,又是辅佐伏羲创造发明的人。 

  《纲鉴易知录》(译文)记载得最为完整:“太昊的时候,有龙马从黄河里背负瑞图出来,就依照这件事给官命名,开始用龙称呼官位,叫做龙师。任命朱襄为飞龙氏,创造文字;昊英为潜龙氏,创造甲子记载岁时的日历;大庭为居龙氏,建筑房屋;混沌为降龙氏,驱除百姓的祸害;阴康为土龙氏,治理田园土地;栗陆为水龙氏,培植繁衍花草树木,疏导河流。又任命五种官职:春官为春龙氏,又称做苍龙;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在这时共工是上相,伯皇是下相,朱襄、昊英常位于左右,栗陆居于北方,赫胥(即华胥后裔)居于南方,昆连居于西方,葛天居于东方,阴康居于下位,他们分别治理天下,政事与教化十分和谐安定。” 

  太昊伏羲氏堪称为远古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位圣“皇”。唐代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云:“太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生。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地大谧’是也。”由于伏羲氏的上述种种功绩,六七千年来便一直受到人民的无比推崇和赞誉。被中华民族当做如同华胥、有巢、燧人一样的祖先、神明来祭祀。范文澜《中国通史》曰:“居住在东方的人统统被称为‘夷族’。大(音号)是其中一族的著名酋长。太姓风,神话里说他人头蛇身(一说龙身),可能是蛇(或龙)为图腾的一族。陈(河南淮阳县),相传是‘太之墟’。春秋时期,山东还有任、宿、须句(音勾)、颛臾四个小国,说是太昊的后裔。相传伏羲画八卦。按伏羲与向来被当做同一个人的名号,事实上伏羲是指远古开始有畜牧业的一个时代,太昊则可能实有其人。”范文澜:《中国通史》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4页。此论甚确,伏羲确是人,而不是神。田继周云:“伏羲和女娲的传说,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阶段,是渔猎还占重要地位而又出现了初期农业的经济形态。”田继周:《先秦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100页。 

  三、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 

  马列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劳动使古猿在漫长时期内变为人,有了人也就有了历史。我国的历史是由猿人、古人、新人(现代人)创造的。到了母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出现了氏族首领的代表人物,先后代表和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状况。华胥、有巢、燧人等反映了渔猎经济时代的状况。太昊伏羲氏则反映了渔猎和原始农业出现的时代,与其世代子孙在以前先民创造的文化基础上,又创造了具有文明因素的丰富文化,成为中华文化(或中国文明)的先河。江河有源,大树有根,我们不能数典忘祖。 

  (一)中华物质文化的基础 

  《辞海》云:“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现实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指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包含着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就是无限的永远运动的物质总体,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在天地万物的客观物质世界中,人类由适应、利用到改造、创造,不断改善和丰富物质生存条件,即物质文明。通常说的衣、食、住、行、用等生存资料仅是物质文化的主要部分。伏羲氏为代表的先民所创造的简易室屋、“结绳为罔罟”、弓箭、家禽畜驯养、人工取火、生活用具及制衣等,反映了七八千年前先民创造物质文明的较高水平,也是猿人至新人两百万年的创造结晶。没有这原始物质文化,也就不会有中华文化。 

  (二)中华精神文化的启蒙 

  《辞海》释:“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和一般心理状态。宗教信仰者和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是对意识的神化。唯物主义者常把精神当做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认为它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伏羲时代还处在人们原始思维阶段,意识形态初始,思想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依赖原始语言。他创造的代结绳记事“文字”虽很原始,但却是甲骨文的前身,是中华文字必经的“刻画符号”阶段。 

  伏羲始画八卦的初衷是别天地、分阴阳、定四季,为先民生产、生活谋利益。但“伏羲氏创立的太极、两仪、四象,表明世界万物的本源,确立了正确的本体论,揭示了大地万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即阴与阳的相辅相成,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曹炳彦、刘琴明:《伏羲八卦蕴涵的哲学思想》指出,太极图既含有黄河弯曲、漩涡、双鱼、颜色等义,又含有伏羲氏形象、龙图腾及寓以功德的称号之义。其八卦的哲学原理和内涵,是中华哲学的启蒙和渊源。曹炳彦、刘琴明:《伏羲八卦蕴涵的哲学思想》,载《伏羲文化研究》2006年第1期。《辞海》释:“《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易’有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相传系周人所作(一说周有周密、周遍、周流之义),故名。内容包括《经》和《传》。《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旧传伏羲画卦,文王作辞,说法不一。其萌芽期可能早在殷周之际。《传》包括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共十篇,统称《十翼》,旧传孔子作。”八卦是文明的标志,儒家、道家学说的渊源,儒道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伏羲始画八卦后,炎帝、黄帝、帝尧等均又有所发展。从哲学是社会、自然知识的总结和概括而言,伏羲画八卦,既是中华哲学的源头,又是中华哲学形成的本源。因而又可以说,伏羲是原始文化的始祖,也是中华哲学的始祖。 

  (三)中华制度文化的萌芽 

  《辞海》云:“社会制度。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总称。社会制度的基础是经济制度,即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中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社会制度还包括由经济制度所决定,并为它服务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中的各种制度。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包括它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伏羲处在原始社会制度的母系氏族公社制度发展期,创立的甲历、礼乐、以龙纪官等原始制度,既是中华制度(或中国文明)的起源或萌芽,也是炎帝及“五帝”部落、部落联盟制度文化的先躯。 

  综上所述,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信息、网络几乎打破了所有的封闭之区,西方与东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中华文化空前发展和繁荣,已非伏羲文化所能相比。但正如一棵参天大树一样,或鲜花盛开的百花一样,皆有根,须萸不可分离。伏羲文化是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之根。它不仅是海峡两岸建立和谐社会和关系的文化底蕴,而且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和谐相处的纽带与亲和力。 (作者任职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主要参考文献 

  [1]启良:《中国文明史》,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2]熊铁基:《汉唐文化史》,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3]王炜民主编:《中华文明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吴乘权:《纲鉴易知录》,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 

  [5]林汉达:《中华上下五千年》,沈阳出版社1998年版。 

  [6]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8]田继周:《先秦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9]曹炳彦、刘琴明:《伏羲八卦蕴涵的哲学思想》,载《伏羲文化研究》2006年第1期。 

[责任编辑:张瑞宸]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