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四届  >  嘉宾观点  > 正文

辛意云:《周易》与和合哲学之二

2012-10-26 12:31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②③④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5、36、6页。 

  老子从思想层面,碰触宇宙最形而上的根本“存在”,说明“无”与“有”的共存关系。甚至于此宇宙之共有——“无”与“有”的发展不仅是宇宙“根本存在”的“始基”,也是超乎人一般感官经验之上,超乎人类以感官经验为基础的一般名言思辨之上。 

  人类只有“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②,才能看见宇宙整体的运作,“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③。 

  这宇宙“无”与“有”的整体运作,也类似西方的Logos般对人、对现实的“存在”有规范性的作用,甚至深致人一般的心理意识方面。所以《老子》第二章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④ 

  质言之,现实的“存在”世界从外在的客观世界到人内在的心理意识世界,无一不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矛盾和谐的“和合”存在。 

  “和合存在”是世界、宇宙、天地“存在”的依据,是宇宙形上、形下的“根源”与“始基”。 

  此后,阴阳五行思想也莫不以此为理论基础。 


  四 

  《周易》,前人说:“易历四圣,时历三古。”《汉书?艺文志》曰:“《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据《艺文志》,则提出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圣人。引文见班固:《地理志》,《汉书》,台北成伟出版社1976年版,第1704页。又孔颖达于《周易正义?序》“论卦辞爻辞谁作”节说:“验爻辞多是文王后事。案升卦六四‘王用亨于岐山’,武王克殷之后,始追号文王为王。若爻辞是文王所制,不应云‘王用亨于岐山’。又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武王观兵之后,箕子始被囚奴,文王不宜豫言‘箕子之明夷’。又既济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说者皆云西邻谓文王,东邻谓纣。文王之时,纣尚南面,岂容自言已德受福胜殷?又欲抗君之国,遂言东西相邻而已?又《左传》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德’。周公被流言之谤,亦得为忧患也。验此诸说,以为卦辞文王,爻辞周公。马融、陆绩等并同此说,今依而用之。”据孔颖达说,卦辞作于文王,爻辞乃周公所作。《周易》传承又添周公一位圣人。引文见《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所谓伏羲画八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 

  换言之,伏羲是上古之圣人,文王、周公是中古之圣人,孔子是近古之圣人。一部《周易》就是如此完成的。这也就是说,《周易》不是一时一代一个人的作品,而是历经各时代许多人的集合。《周易》十翼是最后加入的,是《周易》完成的第三期,而卦、爻辞则是《周易》的第二期,至于八八六十四卦则是《周易》最先有的。 

  但不论先有、后有,传统中的“和合性”始终贯穿,成为主轴。 

  从“”像“天”,浑然不可分析,到“”像“地”,地上山川草木蕃然可辨,正好是相反相成的事实与一对概念。 

  而“”为天,“”为地,“”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的八卦,也是相反相成的四对概念与宇宙元素的描述。 

  至于六十四卦,从“乾”“坤”二卦起始,到“既济”“未济”卦止,也都以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为结构。 

  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阴阳各半。阳爻标九,阴爻标六。以天地间奇偶数为据,展现宇宙间大气与一切存在物的运转,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②③④⑤⑥⑦《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300、286、281、284、267、7页。并进而涉及阴阳、老少、进退的客观事物及发展变化的规律。 

  甚至于一切事物由“少”变“老”是属于“量变”的过程,或由“老”变而“衰亡”是属于“质变”的过程。更有甚者,由“无”而“再生”,“物衰则老,老则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②的突变过程,都可用数据推演。 

  《易经》以此说明天地宇宙的演化并不杂乱,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寻。此规律即从大气以至于物质运动——一阴一阳的对立统一中,抽象出来,形成数的抽象规律。同时,也以此种模拟时间的发展与万物的变化。万物的存在与运动规律的存在亦是同时存在的。 

  此外,《系辞传》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③“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④ 

  又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⑤ 

  是以“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⑥。 

  六十四卦每一卦的每一爻,都代表着宇宙万物、万事从“萌生”“显现”“生长”“浮动”“腾飞”“终极”六个升成变化的阶段而成,这也象征宇宙刹刹生新、万物与时偕行的情状。 

  乾卦以“龙”的运动情状,描述这整个宇宙万物、万事的运动过程,而此乾卦的思想观念也就贯穿了其他六十三卦的每一卦、每一爻。 

  是以乾卦《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⑦ 

  《易传》以解释《易经》的方式,改变了原来作卜筮之书的《周易》,对宇宙、鬼神提出新的意义。《易传》与《周易》完成了一个新的结合,也展现了一新时代的新的“和合”哲学。 

  因此,《易传》也追述历史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下文接着说:“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巿,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引文见《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8页。 

  又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③④⑤《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318、139、273页。并以之说明《易经》哲学产生之由。 

  再说明:“《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③ 

  “三才之道”,其实即“和合之道”,如同咸卦《彖传》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④ 

  古人解“咸”为“感”。天地宇宙之间从男女、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社会人群以至世间万物,都有“感”与“不感”的问题。大凡人心、人情能相感,则天下和平,万物化生。不然天地以至天下对立、冲突。所以人心能相感通,是人群能走向“和合”、生命能延续的依据。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⑤ 

  钱宾四(钱穆)先生说:“‘成性存存,道义之门’,道义畅遂,便是以人合天,参赞天地。因为天地本体只是一永久存在,则人生努力,亦在此永久存在上。”⑧钱穆:《中国思想史》,台北学生书局1992年版,第95页。 

  他又引《系辞》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此章出自《系辞上传》,见《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阐发其义说:“天下之志,即志此可继之善。即志在此永久存在。天下之务,亦即务于此可继之善。务于此永久存在。”因此,钱先生接着引述《易传》,他说:“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⑧ 

  此“道”是《周易》哲学最高的表现成就,也是《周易》哲学中“和合”精神的最高表现与成就,是天、地、人三者最大的和合状态。 

  《易经》从卜筮之书,以至于在秦“焚书坑儒”之后统摄集结诸子百家而成中国思想上、哲学上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一个时代思想的飞跃成就,也代表中国思想此后进入一个新的里程。 

  汉代以此说明“殊途同归”“一致百虑”多元中的一统性。《系辞下传》曰:“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引文见《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4页。表明天下各族群共生共荣的另一种新的开始,以及天、地、人新的和谐关系。各行各业也以《周易》中的“和合”哲学为理论基础。诸如医学、药学、天文、水利、艺术创作、音乐理论,等等。 

  至此后“和合”二字成为中国文化思想、哲学的核心,不论有形、无形,都以“和合”为中心。 

  在不同的时代如南北朝、隋唐佛教输入,“空”“有”思想弥漫整个思想界,“和合”的观念亦成为调和镕铸“空”与“有”的关键,并因之创造出如同六祖禅宗的新思想、新观念,带领人们走向新的局面。 

  宋明理学亦从此“和合性”中重新从宇宙论到人生论,重建生命的价值与秩序,给中国往下再开出一新的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天地,为此后的中国奠定了基础。 

  今天又是一新时代的来临,“和合性”“和合哲学”将发生何种创造性?将引领今天的人们走向何处? 

  或看今天人们对中国亘古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来自世界最长久、最成熟的农业文化结晶,要求“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的“和合哲学”的理解作决定了。 (作者任职于台北艺术大学共同学科)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春秋左氏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台北鹅湖出版社1984年版。 

  [6]司马迁:《史记》,台北大明王氏出版社1975年版。 

  [7]班固:《汉书》,台北成伟出版社1976年版。 

  [8]王守谦、喻芳葵、王凤春、李烨:《战国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刘文典:《庄子补正》,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97年版。 

  [11]王国维:《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版。 

  [13]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99年版。 

  [14]钱穆:《中国思想史》,台北学生书局1992年版。 

  [15]安金槐:《中国考古》,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6年版。 

  [16]王纪潮:《三星堆纵目式青铜面具的人类学意义》,载《四川文物》1994年第6期。 

  [17]方酉生:《略论河姆渡文化》,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18]金帆:《“河姆渡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载《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责任编辑:张瑞宸]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