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6 10:52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举行大会主旨发言和大会交流
10月6日上午,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开幕式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孔子学院院长张立文,新党前召集人谢启大进行了大会主旨发言。主持人是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王立平。
下午,研讨会分两个时段进行了大会交流,共有十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发表了论文。上半时段的主持人是台湾淡江大学行政副校长高柏园,点评人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教授赵士林;下半时段的主持人是台湾世新大学兼任教授、视觉文艺群会长庄灵,点评人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郑万耕。
张立文大会主旨发言的论题是《<周易>与和合哲学》。他说,和合学是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以及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的化解之道。和谐文化建设是以人为本,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以及各种文明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文化实践活动,在这一文化实践活动中,达到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和谐状态。
谢启大大会主旨发言的论题是《追忆伏羲——再造一个文化中国》。谢先生从追思伏羲与中国上古文化的道统,提出中华文化应当返本归源、正本清源,重寻古圣先贤的智慧,开创中华文明的崭新境界。她认为必须做好两件重要的事情,首先要注意风气的营造——从我做起;学习与修身——每日必行。其次要让中国文化传承在现代基础教育领域的系统构建与扎根。
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大会交流的论题是《中华文化面对的挑战及可能性》。张颐武认为,在目前“全球化”已经取代“现代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概念的今天,如何阐释“全球化”带来的复杂的冲击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对于在全球化产生深刻影响的中国内部的文化分化的研究。张颐武认为,全球化对于中国文化的最为严重的冲击在于它形成了与跨国的流动和经济成长相联系的“环球居民”的文化,现在流行的所谓“中产阶级”的文化就是这一类。这种文化的含义也并不仅仅是消极的。它往往代表了一种“新”“富”中国的新的形象。而另外一种与社群联系紧密,没有能力加入全球化的本地的“核心居民”的文化也已经引起人们的关切。它们都已经在当下的文化中充分地“浮现”出来。如何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构筑沟通和了解的桥梁,铸造新的社会团结是我们面对的挑战。对于当下文化中的认同问题的研究。张颐武认为,由于全球化的冲击,民族认同的文化表征越来越复杂和微妙,“跨界”的文化现象越来越多。这些研究工作都可以视为“文化研究”的一个方面,但他试图将这些工作放在仔细的文本读解和对新的文化现象阐释的基础上,目前的问题是有太多的新现象有待思考和探索。
台湾树德科技大学资管系主任李志宏大会交流的论题是《中国“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合传统探讨》。他就中国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合思维传统,做了分析、整理和归纳,旨在说明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文化传统。他提出,中华民族亘古至今,长期的活动于亚洲大陆之中,在对四邻的交往里,最崇尚“亲仁善邻”,自古以来主张“和而不同”的“共存共荣”情怀,努力追求个个种族的普遍和谐。他认为,“和气”是中国至高无上的第一位伦理质量,因此“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合传统,一直深植于民心之中。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陕西博物馆研究员杨东晨大会交流的论题是《论伏羲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他在发言中提到,20世纪是西方、东方人喜欢谈论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目的各异。中国改革开放后,文化渐成为热门话题,几乎涵盖了世间万物。在各种各样的“文化”定义或解释中,当以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的总和之说较确。伏羲氏是三皇之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约1万至7000年前)的代表人物,创造的文化为中国文明起源时期文化,也是近200万年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和结晶。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博大精深、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伏羲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彰显。因此,中华文化不仅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准则和动力,而且也是构建中国与世界各国和谐关系的底蕴与合力。
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教授郑卜五大会交流的论题是《略取<周易>思维的文化智慧以因应未来世界的变局》。郑卜五先生提出以《周易》思维中“知位”、“知枢机”、“知变化”为要义,来应对未来世界的变局,以通世界之志,以定世界之业,以断世界之疑。他认为,“致‘中和’”是中国文化思想的精髓,是中国人之所以绵延流传于世界的基石,也是中国人与天地万物共存共荣的法则。我们应当从先哲的典籍中,粹取中华文化的“精神要义”,以提供每个时代“原则的宗旨”、“指导的方向”,来检视中国当代处境的问题,以突破当代遭遇的瓶颈,读书人当融会贯通文化的智慧,更创造出一条今人因应世界变局的路线。
[责任编辑:芮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