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四届  >  报道集萃  > 正文

羲皇故里话伏羲 两岸同胞促统一

2012-10-26 10:47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     转发 打印

  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在甘肃天水隆重召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10月6日,正值中秋佳节,由中国叶圣陶研究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于在“羲皇故里”甘肃省天水市隆重召开。来自大陆、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将围绕伏羲文化与中华文化、周易与和合哲学、周易与儒学、伏羲文化与西方文化之比较等议题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研讨。

  开幕式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怀西主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出席研讨会并作重要讲话。他说,以往每当“海上生明月”之时,自己常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慨。而在此时此地召开的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上,真正体现了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的大团圆。

  许嘉璐指出,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在传承和不断发扬过程中,历久弥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时至今日仍然是联结全世界中华儿女和海峡两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纽带。两岸学人要用自己的学识、人格、智慧和力量,唤起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珍视,开掘传统文化的瑰宝,以积极的作为搭建两岸人民的心灵之桥。这是海峡两岸走向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途。

  许嘉璐还就伏羲文化的研究的重点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对伏羲文化的研究要做到口传历史与书面历史并重,要用中国人的眼光、中国人的思维,并参考其他国家已被事实证明有效的方法进行研究。要摆脱历史蒙在传说上的灰尘,也要摆脱欧洲中心论的影响。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副局长贺之军代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发展的血脉和灵魂,中华文化始终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纽带。在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上,经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关系中有利于和平稳定的积极因素正在增长。同时,对台独分裂势力推行“文化台独”、”法理台独”的欺骗性、冒险性决不可低估。两岸同胞,尤其是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自应秉先人之智慧,查现代之情势,谋民族之福祉,推动两岸关系继续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共图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之伟业。

  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人民政府省长陆浩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首先代表二千六百万甘肃各族人民向与会的台湾同胞,并通过他们向台湾的兄弟姐妹们致以最美好的节日祝福。他说,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就肇基于伏羲发明的八卦。天水作为伏羲的故里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我们深感荣幸和自豪。甘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面向未来,正处在一个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是甘肃的一大优势。我们既要保护好文化遗产,又要充分利用文化遗产,使之在现代化建设中重放光芒,再现魅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金坚范,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会长贾斌,中共天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春,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世界客属总会荣誉会长饶颖奇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词。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王立平,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中华海外联谊会副秘书长傅铁生,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励小捷,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程有清,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颖,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周宜兴,天水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广智,新党前召集人谢启大,以及中共甘肃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天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主要领导同志,叶圣陶研究会、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负责人,以及来自大陆、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专家学者共16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自2002年始,民进中央已在江苏苏州、淮安,陕西咸阳成功举办了三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会议秉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宗旨,以促进海峡两岸文化界的交流与合作为己任。三届研讨会就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秦汉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和合文化的现代意义等议题进行了研讨,凝聚了两岸三地该研究领域的一批专家学者,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届研讨会期间还将举办2006年海峡两岸专家学者中秋赏月联谊会、羲皇故里文化考察等活动。(杨振敏)

 

[责任编辑:芮益芳]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