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三届  >  领导声音  > 正文

许嘉璐:站在黄土地上回顾历史的辉煌

2012-10-26 12:06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第十届、第十一届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在开幕式上的致辞全文)  

  陕西省、咸阳市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能在古都咸阳如期召开,我感到由衷高兴。首先请允许我对光临本次研讨会的两岸学者,特别是远道而来的台湾和香港的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对陕西省、咸阳市对这次会议的倾力支持和周到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 

  到会的朋友们,有的可能还不知道,就在我们的会议紧锣密鼓地筹备,会期一天天临近的时候,陕西省遭受了巨大的天灾,因连降暴雨而爆发了洪水。特别是渭南和安康地区,截止到昨天下午6点,450万亩农田受灾,其中有100万亩土地绝收;受灾人数已达400万,其中16人死亡,9人失踪。全省人民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英勇抗洪,度过了这一难关,确保了大城市、交通主干线的安全,受灾地区转入灾后自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陕西省委、省政府,咸阳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的筹备也没有一刻停顿过。咸阳并不是一个富裕的城市,但是好客的主人用自己的全部热情弥补了硬件条件的不足。我们所住的彩虹宾馆,可以说是咸阳地区最好的宾馆,为了迎接会议的召开,宾馆进行了紧急装修。从这样一件小事我们就可以看出,东道主对这次会议的重视和支持。这就是陕西人,这就是咸阳人,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里再有困难,来了客人,也要倾囊招待。请允许我提一个要求: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再次对东道主表示诚挚的谢意! 

  今天,我们在这片黄土地上举办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我作为主办单位的负责人,作为中国叶圣陶研究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的名誉会长,作为到咸阳举办本次研讨会的建议者,想向各位代表说明一下为什么我会产生在咸阳举办这次会议的动议。 

  第一个理由。无须多言,咸阳是中国第一个作为统一国家的都城所在地。秦朝存在时间虽短,但它终结了战国纷争的局面,终止了名虽存实已亡的周王朝,缔造了中国第一个伟大的统一帝国。过去,我们谈到秦朝,往往会提到两件事,一个是焚书坑儒,一个是孟姜女哭长城,对秦朝形成了误解,甚至是一种偏见,这不是正确的历史观。有关秦朝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我们应该给它重新的、正确的评价。仅仅是人们熟知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就是秦朝在中国文化、经济领域的最大改革。试设想,如果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书不同文,如果我们抛弃了表意的中国文字,那么中国这片土地将要分裂成多少小国?数量肯定会几倍于欧洲的国家。俗话说的“条条道路通罗马”,这本是欧洲中心论的反映,但实际上我们早在两千二百多年前就实现了“条条道路通咸阳”。作为统一的国家,车同轨,不仅是经济军事的需要,也是物流、人流的需要。汉承秦制,秦汉不可分,汉王朝之所以能绵延起伏四百年并造就了世界上当时最辉煌的文化,是因为承袭了秦朝伟大政治的余荫。今天,我们应该站在当年大一统天下的出发地,回顾秦汉文化,以今日之胸怀,以世界性的目光,扫去几千年蒙于其上的尘霾,重新审视秦汉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对于身处现代化进程中的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感慨、遐想和启迪。 

  第二,尽管纵向比较咸阳人已经取得了足以让祖先、让现代人感到骄傲的成绩,但是横向比较咸阳还是不够发达。也正是由于它还不够发达,所以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大量地上的、地下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林林总总的原生态文化。昨天晚上我和先期到会的专家学者们一起参加了咸阳民间文化艺术展演开幕式,尽管台上表演的节目完全不同于我们平时所接触的文化形式,锣鼓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甚至震耳欲聋,但我和朋友们一样,是怀着一种欣喜、一种惊奇来聆听和观看的。它让我联想到,原始社会人类自从发明了鼓这种乐器,它是怎样在祭祀、节日、喜庆时鸣响,人们怎样在这黄土高原上激动地跳跃。男女高音原汁原味的陕北调,让我回想起曾经去过的陕北,曾经在土梁上听到的青年男女对唱,是那样高亢、那样嘹亮,那不是西欧室内乐的产物,是我们先祖生活的这块起伏高原上的创造。这种原汁原味的、接近原生态的艺术魅力,我们在东部地区、在发达的国家已经很难看到。在所谓现代化的浪潮中,发达国家艺术家的灵感已经枯竭,他们飘洋过海,到非洲部落去寻找灵感。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西方最时髦的舞蹈、雕塑、绘画,不管是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的、抽象的,无不和非洲文化有着亲缘关系。这些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也都是“舶来品”。而这种原生态的文化却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大量地存在着,不仅仅给今天的艺术以灵感,而且它充分展示着我们先祖生活的轨迹。当然,这些原生态的文化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单一化的冲击,面临着“麦当劳文化”的冲击。中华文化既有被同质化、被泯没的挑战,也有不幸出现家贼、“去中国化”的扭曲与破坏。我们学人,有责任、有义务来捍卫、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共同承担起这份沉重的历史责任。面对经济大潮,这一任务显得越来越紧迫,我们也深感它的艰难,但我们同时也充满信心。诚如前面几位先生所说,异质文化在不断撞击、交融和相互吸收中,吐故纳新,才能生存、强壮和延续。现在,我们站在咸阳这片土地上,面对着两种异质文化的强烈撞击,我们可以暂时抛开现代、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工业化、后工业化等等学术概念和定义,用我们的学识、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人格、用我们的力量唤起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珍视,开掘列祖列宗恩赐给我们的博大的文化遗产,扣紧两岸间的文化纽带,筑牢两岸人民的心灵之桥。 

  第三,咸阳正处于经济、文化两翼齐鼓、不断腾飞的阶段。研讨会如何能把更多学术界的朋友的眼珠吸引到咸阳来,能让咸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名”更为远扬,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我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说到两岸关系,我不由得想起去年此时和在座的钟清汉先生、左松超先生等老朋友,在淮安(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举办地)相会时,也没有想到仅仅一年的时间,两岸关系竟有如此巨大的扭转和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天的研讨会我们也可以看成是连战、宋楚瑜等先生来访大陆后继之而来的众多冲击波中的一个。虽然这次研讨会只是众多海峡两岸交流和会议中的一个,只是波涛中的一朵浪花,但是我们的会议是重要的,这不在于它是多少会议中的一个,不在于会议规模的大小,也不在于会后涉及多少亿的投资,这是因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稳定与共同繁荣不能仅仅依靠经贸。经济与贸易决定着两岸的兴与衰、强与弱,但却有着多种变数,政治的、经济的、国内的、亚洲的、世界的,任何一个变故都可以产生“蝴蝶效应”;唯有文化是最持久的,它深藏于两岸人民心中,渗透在我们每天24小时的饮食起居中,它是两岸人民最牢固的纽带。振兴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上的一课、必建的工程,也是海峡两岸稳定、繁荣,最后走向统一的必经之途。我愿意和所有的在座学人一起为此尽我绵薄。 

[责任编辑:张瑞宸]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