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三届  >  嘉宾观点  > 正文

钟清汉:浅论客家文化与多元文化、和合文化

2012-10-26 12:15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一、前言 

  客家汉人自从中原繁衍四方,以四海为一家。故多能与相邻文化互为影响,对客家渊源及迁移以及溯及考据,遂使世界上许多学者对客家学颇感兴趣,不但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或从教育社会学均为颇值得研究之课题。而且客家人对祖地,历史渊源犹感重视,对传统古风也保存完整。 

  笔者在日本执教并研究多年,在学习中国历史中,曾涉猎中国、日本、韩国的历史,也偶有所得或思索。本文乃笔者感到客家人在移民过程中,与当地人如何相处,亦感到当地人文化之优劣,深觉客家人在长久移民中,是否亦遭遇如此问题。恰因笔者在大学执教时,亦曾担任过《多元文化与传媒作用》一课。本着此一观点对客家文化之走向有所感触,遂草成本文。 

  在台湾的二千三百万人口中,客家人约有四百多万人。其实客家人因移民到各地,日渐被同化,所以连祖先是客家也忘记了。认为家里都讲闽南语,便误认为是闽南人。就以彰化县来说,彰化县埔心乡建设课长曾庆国的《三山国王》一书道及,八十年前,日本政府明令从桃园、彰化、新竹、苗栗招募农人到彰化县种植甘蔗,这些客家人的后代主要分布在二林镇和竹塘乡,多半还会说客家话,分散到同一地区的河洛客家人,竟然和母族的客家人发生族群对立,嘲笑原为本族的桃竹苗移民为低他们一等的客家人。可是二林、竹塘、溪州、北斗地区的河洛客,他们为什么祖坟上刻有饶平、昭安、永定等地号?曾庆国在书中述说,彰化县至少有16万客家人,占彰化县总人口的13%曾庆国:《彰化县三山国王庙》, 1986年8月26日《中国时报》。。但能说客家话者恐怕不及四分之一。 

  日本人移民到中国的日渐增多了。就2003年10月的统计,约有7万7千人,这是仅次于美国的数字。所以社会学、民俗学中,对移民与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课题也就成为一种热门的学科了《日本移民中国的人口增多》,日本经济新闻社,2004年7月5日。。 

  二、 多元文化与客家文化的通融 

  最近日本的媒体经常报道移民与共生问题。据统计,日本移民到海外的地方,以马尼拉、台北、旧金山、巴黎、悉尼、曼谷、伦敦、洛杉矶、上海等城市为多。日本在报道中国时,电视采用的照片是拍摄上海的外滩较多,原因既有现代大都市的磁石效应与国际化洗礼中海滩文化的温馨与惊艳等,也还有爱好摄影的人,更感有邻近的历史情绪。上海静安寺的日本饮食一条街,吸引不少人来这一条远近闻名的街道走一走。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在中国企业当中,在江苏省有日本企业专向的工业团地。 

  谈到客家文化与周边文化圈之间的相互接触,它与同属汉族文化体系的广衬文化圈,福老文化圈,赣文化圈,湘文化圈,巴蜀文化圈以及其他像瑶族文化圈,壮族文化圈,蛋民文化圈,佛老祖文化圈,京族文化圈,彝族文化圈,或台湾的先住民(高山族)文化圈等的交流接触上,可从文化人类学来作研讨,特别是方言和民俗方面。今后留给该研究课题的范围,实在太多了。这种研究,可从行政区划视角研究;也可从语言、风俗习惯方面来进行比较研究。林浩在其《客家文化新论》上,亦论述到客家文化与汉族文化诸民系文化的接触形态问题林浩:《客家文化新论》,载《客家学辑刊》1997年第1-2期。 说到客家文化与广衬文化、福老文化、赣文化、湘文化、巴蜀文化等等文化在接触中的文化转移或是文化脱落、文化取代等问题。同时在接触中的文化创新等问题,也都是我们为达成客家文化地球化,国际化所应努力达成的方向。这样客家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共生共存问题,也就将为我们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安详与繁荣。 

  三、 移民、迁徙的痛苦经历 

  正如犹太人之迁徙一样,客家人也不免因移民迁徙受到不少的痛苦经历。 

  华人越南国籍船民遭遇海盗的事件令人留着痛苦的回忆。据民报二十八日讯,海盗的胡作非为,使华人越南国籍男女移民受到杀害,被奸后,卖往泰南淫窑是越南难民受到的最大威胁。这些海盗奸杀淫辱,干尽伤天害理的事。消息说,超过三分之一进入中国海的难民船,都受到过他们的袭击。有些还受过多次的袭击。一些妇女被海盗拐带和轮奸,然后卖到泰国的妓院。笔者参加新加坡召开世界客家学会时,泰国籍客家人告诉笔者的此一事实,乃渔民捕到的鱼,肚中都是人骨与人毛发,不能上市场,要泰国政府补救。 

  在1981年抵达大马的455艘难民船中,有157艘(约30%)曾受到海盗攻击。根据联合国统计数字,海盗杀了76人,拐带了46人,也强奸了285名妇女。1982年1月和2月,59艘到达大马的难民船中,22艘受到攻击,造成15人死,48个妇女遭到强奸。有关官员表示,没有迹象显示情况会好转。又根据联合国难民事务最高专员公署的统计,1981年共有23 111名难民共乘455只小船进入大马;而1982年的人数则少10 000名。在最高潮的1979年,难民人数达到44 000人。不过,也许在该年联合国就和越南达到“有次序”地让难民离境的协议。这协议也可能是难民逐渐减少的原因。 

  过去,河内曾受到其他国家的谴责。他们指责河内当局不只是准许而且还积极地鼓励难民成批地离境。因为河内有意逐走华人系越南难民,而且要获准离境的证明书还要付出金银,捞得一笔金条钱款,才能准许出境。 

  该协议在1980年生效,规定越南每个月让一千人离境,他们在联合国官员的监督下,移民到美国、加拿大、澳洲各地。一名负责难民的官员说:“这个做法是对的,不过,那些离境人还必须取得政府的批准。”这表示要获得批准,自然要遭到上述许许多多的不合理、不公正的痛苦经历后才获准离境。1982年9月29日《Minpao Daily》(民报)。 

  四、 多元文化间如何共生共存 

  因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地球化,国际化之要求,当必须重视相邻文化或边际文化与时俱进。实行任何政策都要首先考虑到如何因应全球化的市场机制。从而确立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方向。其实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常识,于此不准备作特别的解释。 

  就台湾的情势来看,自从民进党执政后,民众并不满意执政党的政绩。因为经济指标逐年下跌,股市行情低迷,失业人数倍增。陈水扁政府如何诡辩,都找不出乐观的办法来。 

  近十年来,随着国际政经版块的重新组合,尤其可以明显看到中、美、俄、日次及欧美等国家,对美国“九一一”恐怖事件发生后,整个世界的大气候出现了极其明显的变化。中、美、日、俄以及欧盟各国地域之间,无一不表明,必须调整不合时宜的外交战略,必须认清厉害得失,因为这里面已不存在幻想的空间,也没有永久可供依赖的盟友。因为国际间唯有利益、实力交换或者妥协才能说是最现实的可信任的关系,当然要相邻国家相互理解,彼此认识相邻文化,才能增加国际理解。先前冷战思维早已荡然无存,站在这样国际合作重要的门槛,台湾的当政者应该认清极其严峻的考验。就南北韩曾经火拼敌我关系,而今北韩之困境,南韩也送食粮、肥料支援,并不赞同美日将以严峻方法予以对待,这是很明显地表示,究竟还是同胞爱为优先考虑。台湾因政党轮替,国民党政权和平交权所开设的民主国范,如陈水扁政府果能端正心态,朝野互动,凝结共识,一切以民族大义为重,信守承诺,则台湾再创奇迹也并非不可能。然而令人失望的是陈水扁执政团队,受到一部分出卖民族大义的台独分子的作祟,不敢面对百分之七十以上之台湾省民,都愿望海峡两岸人民之往来自由,互策两岸久离之文化生活的互相理解,进而将来能日渐走上和平统一之大道。如此玩弄架空民主,掏空经济的把戏。他着眼的只是极权化的统治利益,是台湾政治版图的全盘绿化,全信选战工具化,制造族群对立,不以优秀人才为选举目标,与他选举目的不利的便恶言相对,一概予以打压,必要时可以操纵族群纷争,省籍情结,统独纠葛,用“联共卖台”的字词肆意鞑伐,这哪里是真正地爱台、爱和平、爱民族的人情、公道、信义之举呢? 

  五、 如何促成族群大团结的和合文化 

  儒家文化对“家”这个观念是十分重视的。它不仅是一个人的根,而且还是人的避风港与生养基地。过年的时候要回家,就算遇到事业的波折或感情的冲击,也都想回家去疗伤止痛,以待来日再出发。也由于“家”具有这样的力量,所以古时候的人很讲究家族力量的扩大,更希望经由自己的努力,来扩大家庭的影响力。所谓“光大门楣”、“光宗耀祖”等等都是这种心理的发扬。而反过来讲,一个人更不愿意做坏事,除了怕国法制裁之外,更怕的是由于自己的恶行而损害到家庭的声誉,使家族蒙羞,更使自己家庭丧失社会地位,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 

  由家庭推到家族,再由家族推到族群,何尝不是如此。四书之《大学》讲个人修养,由家、社会,然后才到国家,这是很自然的。孙中山先生幼时曾见过这一族群与另一族群间之械门,在忧心之余,也特别谈到中国社会的凝聚力不够,如同一盘散沙,不能团结。台湾《中原报》社长徐运德为了客家的发展,凝聚客家的力量,打出客家骨气口号,投入桃园县长的选战,可是偏偏在紧要关头却有一群某一客家公共事务协会所组成的“新客家助选团”打着客家的旗号,为属闽南族群的吕秀莲助选。《中原》周刊530期,总期1047期。此举,充分表现出客家社会的一盘散沙,一山见不得一山高的心境。事后,该团知错认错也就罢了,但是,其部分成员在主持节目中还大言不惭地说:“要做新客家人就不要讲客家人过去怎样伟大,才是要面对现实的新的台湾人。”再说什么是新台湾人呢?我以为新的客家人,既要拥有固有客家精神;又要有共生共存的宏观思想。 

  虽然,改善族群矛盾本是应该的,那么,为客家而团结,就不能是改革,族群对立吗?台湾的客家人数,如有优秀的客家人,那么永远就无法为正义公道服务的了,多元文化不是叫客家人连祖宗留下来的客家语都不会,也要讲所谓的闽南语。《统独,日华之外遗漏的重要议题——从国中新教科书认识台湾漠视客家人谈起》,载《客家社论》第85期。 

  由家族的团圆到族群社会的团结,我们已走了好长远的一条路。但是,偏偏族群的团结,是愈走愈回头。在此岁末年初的时节,希望大家能把族群团结的观念发挥出来,发扬光大,为了社会的安定,族群的团结,那么今年的“虎虎生风”就更有意义了。周桂田:《全球化与全球在地化——现代的思境》,1989年8月17日《中知时报》。 

  孙中山虽然是客家人,他也多讲普通话,使更多人听得懂革命的道理。我们提倡多元文化,就是倡导为了团结而采取各族群均能听懂普通话。至于各族群固有的方言当然要保留下来,这样才是公平的。  

[责任编辑:张瑞宸]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