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6 12:12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在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回望历史:作为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代在战国七雄中崛起,又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短短十几载,犹如昙花一现。如今,那个不可一世的始皇嬴政已成土灰枯骨,那个喧嚣战乱的时代也已烟消云散、一去不返。然而,这个时代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文化财富,博大精深、恢弘灿烂的秦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后世的重要借鉴。
一、秦文化首先是对周文化的承传
秦文化不只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文化,而是春秋战国以来在甘陕一带所形成的直接承袭周文化的秦系文化。概括起来说,周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以“礼”、“乐”为核心的德治,包括“礼”、“乐”、“刑”、“政”几个方面。“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论语?论仁篇》。。显然,这种文化思想的目的便是要建立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层次分明的社会秩序。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道”和“易”,即“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对立统一”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念。这一观念的两个方面既是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也是中国人的方法论。秦文化正是在继承了这些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秦统一中国后的秦瓦当文“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图一)中就表明了立国的目的是“延元万年”,是“天下康宁”,是建立新的“中和”。秦人的开拓精神,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传统观念与思想的承传。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中国要前进要发展,就是要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是要不断进取。只有这样才能在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中更好的进行经济建设,使我们的国家不断走向繁荣昌盛,也只有发扬这样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处理好国内外的各种矛盾,在保持自己民族文化根性和民族利益的同时促进世界和平。
二、秦文化崛起于甘陕交界之地,发祥于陇西,并受 “戎狄之俗”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尚武精神
换句话说,秦文化有着明显的进取、发展、兼并意识。秦始皇的祖辈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时代,其丰富的物质生活与高水平的工艺制作在秦公陵园一号大墓出土的文物中得到了证明。这也是秦统一六国的物质基础。秦王嬴政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王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史记》。,于公元前221年消灭诸侯,统一六国,这是历史的必然。时至今日,在兼并战争中一次杀俘三万的残酷、修筑万里长城的劳民伤财、秦始皇的刚愎残暴都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而淡化、异化了。重要的是这个短暂的时代给后世留下了在卫星上观察地球唯一能够看得到的中华民族的辉煌建筑,留下了秦文化中血性阳刚、锐意进取、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三、法家思想是秦文化的精神支柱
从商鞅变法到秦灭六国,秦国的主体思想一直是法家思想。秦始皇采用李斯等人的建议,在全国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法制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书同文,车同轨,法同律,统一度量衡”。这些法律措施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还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大融合,形成了更加博大的秦文化体系。这一由秦建立健全的以法治国的政治体制,几千年来一直为历代帝王所沿用,成了中华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要创造和谐社会,要维护世界和平,仍然需要“法治”。这是秦文化留给我们的重要借鉴。
四、以西周以来的秦系文化为主体的秦文化有着极大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不仅是血与火的残酷,也是一次大规模的东西南北的文化融合、碰撞。此时,秦人不断地吸收着域内的先进文化:秦六国宫殿的建设,在壁画的制作、建筑材料的烧制处理等方面吸取了东方六国建筑的先进技艺与风格特点;“书同文”,在对秦系文字“或颇省改”的基础上,对六国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统一文字本身就体现着大融合的精神。这一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是语音分歧的中华各民族的福祉,各民族联结的金纽带,也是中华民族灵魂的标志。秦所留下的《阳陵虎符》、《新郪虎符》、《秦山刻石》(图二)、《琅琊刻石》、《峄山刻石》、权、量诏版铭文更是几千年来小篆书法的典范。楚地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不仅是珍贵的法治史料,也是优秀的篆书、古隶佳作。“车同轨”,秦代集中当时各地的先进技术建造的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贯通秦地南北的驰道至今还留有痕迹。秦代吕不韦“综合百家九流之长,畅谈天地人物”的杂家巨著《吕氏春秋》一书,也是秦文化有着极大兼容性的重要标志。不仅如此,秦文化还受到中原刑名之学、齐鲁儒墨显学等区域性文化,特别是其“昆弟之国”——楚国文化的影响。“自春秋时代起,楚人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楚文化也随之向北延伸。” 韩养民著:《秦汉文化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朝秦暮楚”的典故就显示了当时楚文化与秦文的亲缘关系。
秦文化在艺术领域更具有空前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从秦陵出土的文物看,秦代的雕塑和铸造艺术是高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融合了全国各地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智慧。秦兵马俑雕塑精细而微、个性鲜明,秦兵俑的发式多变,我们甚至可以从其头部、面部区分出关中、齐鲁、匈奴、戎狄等不同地域人的形象特征。铜车马的彩绘更是秦代绘画艺术的高峰,咸阳出土的六国宫殿壁画可以与之相比美。从铜车马看,秦代的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以我们现在的高科技所复制的铜车马也很难达到秦代的水平。秦国的音乐原来是以缶、瓮等打击乐为主的,在秦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伴随着厮杀与兼并,在音乐上也吸收了郑、卫等国的因素。“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 李斯:《谏逐客书》。更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漆器乃是咸阳所造。漆器制作本不是秦人的技艺,这是因为秦人从楚引进制造漆器的艺人到咸阳,建立漆器作坊,创造了运往各地的精美漆器,也给楚地的老师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五、从秦建都咸阳起,秦文化成了中国漫长封建社会里正统思想文化的肇端,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产生着巨大影响
由此可见,秦文化的确有博大、开放、包容、进取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秦文化是一种完美的文化形态。秦文化也有我们必须加以摒弃的消极因素。
首先,秦代当政者虽然也想实现“天下康宁”的局面,秦代以法治国也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过于依赖法治,滥用酷刑、杀伐过度,把本应在全国统一之后安居乐业的老百姓又推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种种刑罚残酷无情。秦代刑罚规定一人犯法,全家同罪,一家犯法,邻里都要受到牵连。这必然会激起民变。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就是历史的必然。不附着于德治的法治,无异于从实行法治的第一天就在社会制度的土壤里植下了动荡不安的种子。
其次,秦代为了统一政见,实行文化专治主义,焚书坑儒。“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史记》。。其目的显然是为了维护统治,殊不知焚书坑儒的后果适得其反。焚书坑儒所造成的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扼杀。“坑灰未冷山东乱”,社会是多元的,文化也是多元的。在文化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广开言路对活跃文化思想、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使个人心情舒畅的政治开明社会十分重要。“焚书坑儒”使始皇帝开创的江山只有短短的十五年就夭折归天。历代英明的政治家和有责任心、有正义感的文化人对此暴行无不反对。此秦大失民心之所在,史鉴如镜!
从对秦文化的反思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以下两点。
一是在弘扬博大、进取的秦文化精神的同时,重视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辅相成,创造和谐的局面,保持法治和德治的平衡。“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是治国之大道至理。
二是要尊重、保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多年来我们已经注意到了保护历代的帝王文化,但对于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帝王宫阙东逝水,百姓琅苑永驻春”,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是几千年来我们的先民赖以生存繁衍的经济支柱、精神支柱。有意识的保留一批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和遗迹,并纳入到现代化建设大文化产业的序列,使其成为极有潜力的现代文化产业的亮点,十分必要。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今天,我们海峡两岸的朋友雅集于中国最有魅力的城市古都咸阳,共同探讨秦文化与现代化的话题,此当代之盛事也!作为咸阳人我十分高兴。我想,只要我们秦都咸阳人弘扬秦文化兼容、进取、博大的精神,以民为本,全民同心,发挥咸阳拥有丰厚文化遗产的优势,高起点、大手笔地规划、实施咸阳的城乡建设,就一定能够使秦都咸阳超过昔日的辉煌,使咸阳从八百里秦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城乡一体化城市,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列。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发展路径上看,中华文明的光辉缔造者,中华民族的兼容性和生命力乃是相当惊人的。其中,在黄河流域产生的绿色农业文明,对整个中华民族生存能力和生存标准的历史考量,是最富有基础性、建设性功效的。尤其是以周秦汉唐盛世文化为代表的文明形态,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价值基点和生存标准。要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伟大贡献,正确评估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深入研究周秦文化圈、汉唐文化圈对中华文明标准创新的历史贡献。我们之所以探讨秦统一对中华文明标准创新的历史性贡献,其现实目的也在于此。
必须指出的是,任何一个民族,只要它能够在地球上诞生、发育并保有球籍,其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仅仅是多样性、多元化的发展,还不能代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只有科学厘定了适合人类共同需要,并被人类所共同认可的文明标准,才是对人类社会的真正贡献。因此,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就必须从寻求人类文明与共同进步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这个民族在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标准创新方面的贡献。可以说,不管是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抑或是意识层面、风俗层面,都是值得我们加以科学探索的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方面对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的贡献显而易见。诸如二进位、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等,对近代国际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现实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多层面、多领域的。它不仅涉及科学技术领域内部的连锁反应,而且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社会的生存空间,提升了人类自身的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张瑞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