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七届  >  嘉宾观点  > 正文

李安定:澳门医疗卫生发展概况

2012-10-28 11:07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     转发 打印

  四、澳门卫生局 

  卫生局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一个具有行政、财政及财产自治权的公共机构,受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监督,亦是执行政府的医疗卫生政策和具有法定职责的部门。该部门透过协调卫生领域内公共及私人机构之活动、提供专科及初级卫生护理服务、执行预防疾病及卫生推广等工作,保障市民的健康和预防疾病,提供医疗护理及康复服务,培训卫生专业人员,辅助并监督私人医疗机构,以及提供法医服务等。 

  卫生局主要负责提供专科医疗服务的仁伯爵综合医院和提供初级卫生保健的卫生中心。有超过130年历史的仁伯爵综合医院具备现代化的医疗设备,以急诊、住院及门诊之形式提供专科诊治及康复护理;初级卫生保健网络由分布于小区的六间卫生中心及两所卫生站组成,主要致力于为澳门居民提供免费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另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则肩负着流行病监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食物卫生、结核病防治、病媒控制、环境卫生、职业卫生和小区卫生监察等公共卫生范畴的职责。 

  (一)公立医院——仁伯爵综合医院 

  仁伯爵综合医院是1989年11月29日正式启用的一所新近建成的医疗单位,坐落在仁伯爵山山顶上一块长方形的地段,东北—西南走向,交通便利,拥有直升机停机坪,占地30 3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7 535平方米,由四幢楼宇相连而成。仁伯爵综合医院为澳门513 427名居民服务,拥有一个以职能划分的组织结构。 

  目前的仁伯爵综合医院为一所具备现时最先进设备的现代化医院。随着离岛预期人口的增长,以及根据多年来的意向,正研究在凼仔兴建一所医院。澳门继承4个世纪以前葡萄牙人在中国领土建立的第一所欧洲式医院的医学传统,以一个适当的卫生医疗体系迈向21世纪。 

  该院医疗部门包括住院和门诊两部分。 

  住院:医院现时的住院床位有472张,分配于22个科室所或53个分科内。住院流动率方面,符合此类医院单位的医疗数值,病床入住率近年来持续增长,达8212%,平均住院日数为849天。 

  门诊:包括下列专科共53个分科,2006年总门诊人次为256 274人,较2005年增加了2%。 

  (二)初级卫生保健——卫生中心 

  设立卫生中心是卫生局为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倡议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而进行的。“公元2000年全民健康”的目标之一,是所有的居民都可以在自己的居所附近享有免费或可以负担的初级卫生保健。卫生中心正是为向全澳居民提供完善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而设立的。至1993年下半年黑沙环卫生中心落成启用,澳门完成整个以卫生中心为单位的初级卫生保健网络系统。从此,全澳门的居民都可以在自己的居所附近享有卫生中心提供的基本的卫生保健。 

  凡澳门合法居民,不论年龄、职业,到卫生中心接受服务及由卫生中心转介到仁伯爵综合医院进行辅助检查,均不必缴费(为申请或换领驾驶执照而作的身体检查除外)。如非澳门居民要使用卫生中心服务,则需按照卫生局订立之收费标准缴付费用。仁伯爵综合医院所提供的服务,除政府规定的特定人士外,均需缴付费用。该院对本地居民的收费较低,对非本地居民的收费较高。 

  五、私立医院——镜湖医院、科大医院 

  (一)镜湖医院 

  镜湖医院是澳门较大规模的民办慈善机构——镜湖医院慈善会下属的一间非牟利性综合医院。该院创立于1871年,草创时期是一所庙宇式传统中医院。百余年来,该院贯彻服务社会宗旨,为众疗疾,坚持赠医施药。 

  1孙中山先生开创镜湖西医先河 

  1892年,孙中山先生在香港雅丽士西医书院毕业后,即应邀来镜湖担任义务西医,以医为业,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开始了医生兼革命家的生涯。他是澳门第一位华人西医,这位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驱,不仅吹响了我国民主革命的号角,同时也为镜湖医院带来了变革之风,使该院开始引入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本地同胞从此得以分享医学发展的成果。从此,镜湖医院陆续聘请西医,市民就诊日众,遂于1919年兴建留医所,此乃镜湖医院首座西医留医大楼。1923年,该院创办护士学校,发展至今成为护理学院。 

  2初步发展 

  抗日战争初期,各地来澳民众大增,医疗业务负荷极大。镜湖医院聘请柯麟、吴鸣等12位著名医生组成西医顾问团,大大增强了镜湖医院的技术力量,促进医务发展,创办手术室。由于澳葡当局歧视华人医生,规定华人医生不能为病人进行手术。该院值理会和顾问团据理力争,1946年终于向澳葡当局争取了华人医生手术权。该年共施手术323例,痊愈318例,市民反应极佳。华人医生享有手术权,这不仅使镜湖医院手术室可以开展工作,为病人服务,而且在澳门医疗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20世纪40年代后期,抗战胜利和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曙光鼓舞了镜湖员工。当时慈善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困难。1946年林炳炎先生荣任该会主席,慈善会由值理制改革为董事制并设立院长制,任命柯麟医生为该院首任院长,推行全面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在祖国的关怀下,在何贤、马万祺前后两位主席的领导下,镜湖医院开始了稳步发展的阶段。 

  3迈向现代化综合医院 

  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流在澳门和镜湖医院引起极大的回响。以马万祺主席为首的董事会积极进取,进行全面的整顿改革,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其中,梁秀珍秘书长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改革员工退休制度,实施公积金储蓄办法;整顿物业管理,扭转混乱状况,增加了租务收入。同时,改造和发展物业,1984—1999年,共拆建大厦33栋,大大增加了慈善会的收益,为医院的生存、发展及保证继续赠医施药提供了财政条件。这一阶段,该院进行了必要的基本建设,发展了一些专科项目,填补了澳门医疗界的空白。该院先后设立CT室、心血管病防治中心、消毒中心、眼科中心、导管室,扩建心功能室、内窥镜中心。为了配合澳门回归祖国、建设澳门特区,该院在回归前后建造了规模较大的医务大楼,扩建透析中心、新门诊楼、新赠医楼,开办高压氧疗中心,并和卫生局、社工局合办了康宁中心,等等。同时,该院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并开展眼科、耳鼻喉科、妇科、高血压病的免费普查活动。所有这些工作,为镜湖医院向现代化医院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随着澳门回归祖国,镜湖医院发生了巨大变化 

  镜湖医院现在已发展成为一所现代化的综合性教学医院,拥有576张病床,目前医院员工约1 500多名(包括医生300多名,护士420多名,医技人员240多名,等等)。该院专科医疗技术得到较大发展,必要的大型基建大大改善了就医环境。该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方针,医疗服务广泛受到欢迎,成为本地区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2008年,该院门急诊病人数达104万人次,出院病人26万人次。 

  5镜湖医院霍英东博士专科医疗大楼 

  镜湖医院继续深化医疗质量改善与病人安全工作,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与安全的医疗服务。同时,该院配合专科大楼的建立,强化专科建设。镜湖医院霍英东博士专科医疗大楼于2009年投入服务。新的专科医疗大楼涵盖一系列高级专科医疗服务,配备顶尖的医疗设备以及专家级的专科医疗服务,为居民提供更优质与多元化的专科服务。该院设立的高级医疗中心包括:视力矫正及激光矫视中心、泌尿外科及碎石中心、高级综合体检中心、肿瘤科、微创外科手术中心、内视镜中心、美容整形外科治疗中心、妇女健康中心及体外受孕中心等。 

  (二)科大医院 

  澳门特区政府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在澳门的发展,于2000年批准成立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 

  为了满足广大民众对中医药诊疗的实际需求,并考虑到中医药学院的师生理论发展和临床实际,经澳门特区卫生局批准,澳门科技大学在2003年10月8日成立了一个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医疗中心——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诊疗中心。该中心正是科大医院的前身。中医诊疗中心初建时,由于房源问题,曾借设于镜湖医院内,后迁移至凼仔伟龙马路澳门科技大学C座地下。2006年7月,又迁至澳门科技大学H座1—4层。 

  为适应社会医疗需求的增加,同时为配合大学医疗教育的发展,经特区政府卫生局批准,于2006年3月25日正式成立科大医院。 

  科大医院除保留原有中医诊疗服务外,同时加入西医诊疗的元素,务求使医疗服务范围更趋于完善。科大医院以“健康之路,与您共创”为办院宗旨,充分发挥中西医互补的优势。该院在开展中西医新服务的同时,于2007年8月16日又开放住院部,目前总共设置床位57张。 (作者任职于澳门医务界联合总会)

[责任编辑:张瑞宸]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