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七届  >  嘉宾观点  > 正文

姚树坤:普及中华传统文化跨越中医药发展的鸿沟

2012-10-28 11:01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华文明的车轮驶过五千个春秋,满载着文化的瑰宝,来到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医学,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医药的疗效是无可争议的,中医药和针灸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患者所接受,尤其在保健(养生)回归自然的潮流中,中医药更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要使中医学发扬光大,必须让更多的人能接受,尤其是让服务对象接受。让人接受的首先是中医学理论,也就是要让服务对象明白中医学的语言。  

  第一,在对外交流方面。目前,中医学的术语翻译成外文基本上是用拼音或直译,如“阴阳”译成“Yinyang”,“五脏六腑”译为“五个宫殿和六个仓库”,中国人都听不懂,外国人更莫名其妙。一方面,许多翻译工作者不理解古代汉语及中医术语的含义,英语词汇中没有相对应的词,采取直译或使用拼音的办法,造成了中医学名词翻译的混乱,出现一词多译的现象,为对外交流造成障碍,不利于中医知识的推广、普及。另一方面,对于不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外国人,想让他们用分析还原的思维方法去理解综合演绎出来的成果是很难的,所以他们对中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青蒿素抗疟疾、亚砷酸治疗白血病、合谷穴止痛、内关穴止呕的层面,对中医的接受程度只是认为它是主流医学之外的替代医学的水平。中医对外国人来说如同海市蜃楼,有着令人神往的疗效,却琢磨不清其中的机理所在。  

  第二,面对走向现代化的国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西方哲学开始进驻中国。“打倒孔家店”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等,严重危害了中国传统文化。而改革开放引来了世界各地的文化,所以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医服务对象的文化知识背景正发生显著的变化。目前,对50岁以上的服务对象讲“心火”、“肾虚”,他们基本能明白,但这些对于在中学时期较系统地接受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卫生知识的“80后”、“90后”的“新新人类”来说,中医深奥、复杂的理论和独特的表述方式,如同天方夜谭。心脏是全身血液循环的泵,怎么还会有“火”?肾脏是泌尿器官,怎么还有虚实之说?阴阳、五行、藏象这些基本的中医理论甚至可能被他们归入迷信的范畴。所以,想让这样一个群体接受中医,把弥足珍贵的生命健康大事交给中医,谈何容易?  

  第三,在临床实践中,目前的医疗服务无论诊断还是治疗都讲知情同意,解释工作在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工作中占很大的比例,患者要求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目前的中医队伍中,有不少以现代科学为知识背景的年轻中医,他们在医学院校学习期间,未能深刻理解深奥的中医理论,不理解中医的精髓所在,不能做到以中医理论指导辨证施治而盲目用药,以西医的诊断指导中医的诊疗,见到黄疸就退黄,见到高血压就降压,见到血糖高就降糖,处方无理无法,几味降压、降糖、降酶的“特效药”堆砌便成一方,有药无方,已形成“废医存药”的倾向。这样的大夫不懂医理,何来治疗方案?患者不理解,如何能够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很显然,明白中医理论的人越少,选择中医治疗的患者就会越少。中医没有了服务对象,谈何挖掘宝库,谈何继承提高?  

  第四,占医务人员大多数的西医工作者对中医知识掌握甚少。一部分西医工作者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对中医药知识了解甚少,临床中受中药引起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不良事件的影响,对中医存在偏见,对中医药基本持否定态度。另有一部分西医大夫虽然在临床中使用中成药,但难以做到辨证论治,临床难以达到较好的疗效。这些必然制约着中医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影响中医的发展。  

  第五,中医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参与,但在具体研究工作中,由于中医理论表述的艰深,或概念模糊、思维方法复杂等,导致现代科学不能充分地理解中医、研究中医,这也是严重制约中医药学术研究和学术推广的因素。  

  以上是时代发展向我们中医工作者提出的挑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推动中医药的健康发展。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中医的基本理论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在《黄帝内经》中形成的系统理论体系,在随后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中医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普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想解决目前面临的挑战,必须大力普及中华传统文化。  

  首先,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为媒介,促进中医药的对外交流。这是中医药向海外传播历来所秉承的道路。历史上,中医药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交流传播,远渡重洋,流传日本、韩国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如今,在当地早已形成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思想的本土化医学,如汉方医、韩医等。当今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已经初具规模,我国每年向海外派遣大量的对外汉语人才,此类人才的需求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国外也培养了一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使者,这些人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不少人也在孔子学院传授中医药知识。这是一种国外了解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朴素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的良好模式。只有了解了中国传统哲学,才不会对中医的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不知所云;只有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才不会在面对中医的疗效时,仅仅感叹其神奇而无所适从;只有肯定了中医的确切疗效,才会主动走近中医,接受中医。中医药对外交流之船需要借文化交流的东风,乘风破浪,继往开来,驶向更美好的明天。  

  其次,普及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提高全民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目前,中华大地上正在兴起一股传统文化的潮流,《三字经》、《弟子规》这些诵读起来琅琅上口的优秀的古代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可以像儿歌一样诵读,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不少年轻父母也同孩子一起学习,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专门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私塾。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国人的重视,我们要顺应这股潮流,让其发扬光大,提高国民的中华文化素养,为中医学的全面发展提供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人们懂得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自然会接受中医的四季养生法;学习了《易经》的哲学思想,才能理解中医阴阳学说的道理;中医的全息理论、藏象学说、五行学说无一不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其根。一旦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理解中医,接受中医,认为中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保健方法,何愁无人来叩中医之门!  

  再次,全民普及传统文化,为多学科合作研究中医奠定基础。中医学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社会、生理、病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其对健康的定义远远超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中医学与统计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气象学、计算机、互联网等学科相互合作,可以有助于其寻找循证医学的证据,探索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建立中医药信息交流的平台。21世纪的科学成就往往产生于多学科合作的交叉学科,在多学科合作的复杂系统中需要以传统哲学的整体思想为指导,统筹协作,应用系统方法进行科学探索与创新。  

  最后,培养一批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了解现代医学基本知识,掌握中医诊疗精髓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这一类人才,是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对中国哲学思想、生命观、宇宙观、健康观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很好地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同时,他们具备现代科学知识,能够在充分理解传统哲学及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的先进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现代表述。中医理论的现代表述建立在现代医学、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以中医基本理论为研究对象,一方面通过对文献、典籍的研究和翻译,对中医基本理论进行现代语言的阐释,另一方面以先进的理论,如系统论、方法论、信息论思想为指导,对中医理论进行阐释。通过这样的工作,中医理论成为白话文,既方便对外交流工作者的翻译,又利于西医工作者在临床中正确地应用中药,还能为更多的想研究中医的其他领域的人提供方便。如能做到这点,中医药将以更具亲和力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医学在21世纪的确面临诸多的挑战,这是挑战同样也是机遇。中医学借助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定能完成时代交给我们的答卷,让中医学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世界医林巍然屹立,焕发灿烂的光辉!  

[责任编辑:张瑞宸]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