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六届  >  嘉宾观点  > 正文

刘佐泉:台湾客家源流考

2012-10-28 11:57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     转发 打印

   闽、粤客家先人如何从故乡渡过海峡徙居台湾?史籍、方志、族谱、家乘均未见记载,而在海峡两岸的客家山歌中却留下斑斑史痕。 

  清廷所颁渡禁令中虽有“渡台人士不能携带家眷,已渡台者亦不得招来家眷”的规定,但客家妇女不顾禁令,渡海寻夫,故有《十寻亲夫过台湾》的山歌。请听: 

  一寻新夫过台湾,打算出门爱借钱, 

  先日话郎容易转,谁知今日见郎难。 

  二寻亲夫就起程,包袱伞子紧随身, 

  辞别伯叔并兄弟,出外寻夫正苦情。 

  三寻亲夫到三河,三河司官盘问多, 

  妹子低头唔敢讲,衫祺遮问说亲哥。 

  四寻亲夫出三河,使去盘钱十分多, 

  街头人问谁家女,抛头露面唔奈何。 

  五寻亲夫到潮州,看见潮州百般有, 

  咁好东西无心看,急急忙忙赶路途。 

  六寻亲夫到连城,行到城里二三更, 

  睡到五更做个梦,梦见亲哥打单行。 

  七寻亲夫到厦门,厦门接客乱纷纷, 

  三更半夜落船上,几多辛苦为夫君。 

  八寻亲夫坐火船,几多辛苦不堪言, 

  海浪打船风又大,头晕胸闷无人怜。 

  九寻亲夫离船舱,唔知亲哥在哪方, 

  唔知亲哥哪只屋,见郎唔倒心就慌。 

  十寻亲夫到台湾,一见亲夫开片天, 

  两人牵手来去转,恰似三岛遇神仙。 

  从这组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嘉应州客家人到台湾的路线:嘉应州—三河(大埔)—潮州—连城(福建)—厦门—台湾。如果说,这组歌未免简略的话,则请再听台湾客家人传唱的《渡台悲歌》: 

  劝君切莫过台湾,台湾恰似鬼门关, 

  千个人去无人转,知生知死都是难。 

  就是窖场也敢去,台湾所在灭人山。 

  台湾本系福建省,一半漳州一半泉, 

  一半广东人居住,一半生番并熟番。 

  生番住在山林内,专杀人头带入山, 

  带入山中食粟酒,食酒唱歌喜欢欢。 

  熟番元系人一样,理番吩咐管番官, 

  百般道路微末处,讲着赚银食屎难。 

  客头说道台湾好,赚银如水一般了, 

  口似花娘嘴一样,亲朋不可信其言。 

  到处骗惑人来去,心中想赚带客钱, 

  千个客头无好死,分尸碎骨绝代言。 

  几多人来所信言,随时典屋卖公山, 

  单身之人还做得,无个父母家眷连。 

  选定良时和吉日,出门离别泪涟涟, 

  别却门亲并祖叔,丢把坟墓并江山。 

  家中出门分别后,直到横江就搭船, 

  船行直到潮州府,每日五百出头钱。 

  盘过小船一昼夜,直到拓林港口边, 

  上了小船寻店歇,客头就去讲船钱。 

  一人船银一元半,客头就收银四元, 

  家眷妇人重倍价,两人名下赚三元。 

  各人现银交过手,钱银无交莫上船, 

  恰似原差禁子样,适时反面无情讲。 

  各人船银交清楚,亦有对过在台湾, 

  大船还在港口踞,又等好风望好天。 

  也有等到二三月,卖男卖女真可怜, 

  衣衫被帐都卖尽,等到开船又食完。 

  也有乞食回头转,十分冤枉泪涟涟, 

  也有不转开船去,船中受苦正艰难。 

  晕船呕出青黄胆,睡在船中病一般。 

  顺风相送都容易,三日两夜过台湾。 

  下里大船小船接,一人又要两百钱, 

  少欠船银无上岸,家眷作当在船边。 

  走上岭来就知惨,看见茅屋千百间, 

  恰似唐山粪堰样,乞食芗场一般般。 

  寻问亲戚停几日,歇加三日不其然。 

  各人打算寻头路,或是雇工做长年, 

  可比唐山卖牛样,任其挑选讲银钱。 

  少壮之人银十二,一月算来银一元, 

  四十以外出头岁,一年只堪五花边。 

  被铺蚊帐各人个,讲着搭床睡摸栏, 

  夜晚无帐任蚊咬,自己无被任冻寒。 

  做得己身衫裤换,又要做帐并被单, 

  年头自来年尾去,算来又欠头家钱。 

  若然爱走被作当,再做一年十二元。 

  年三十日人祀祖,心中想起刀割般。(下略) 

  “《渡台悲歌》一书,是作者依据客族‘家’的口碑传说和体验的事实写成,它的内容虽然欠缺现代历史学家所要求的各种条件,但比起过去的很多历史文献、口碑并无逊色之处。……有关民间所作通俗的、针对渡台移民生活情形的著述,可能不多,有关客族‘家’的更少,虽然这《渡台悲歌》仅写悲惨辛酸的一面,但也不失其价值。”黄荣洛著:《渡台悲歌——台湾的开拓与抗争史话》,台北台原出版社1997年版,第24—29、50—51页。 

  由于粤东、闽西客家人相继渡台,致使在台客家人与日俱增,遍布各地。据台湾学者陈运栋《台湾的客家人》一书所述: 

  本省现存的文献,缺乏有关清代人口的详实统计资料。日据时期曾举行过多次的“国势调查”: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岁(1905),本省籍汉人共有2 809 485人,其中祖籍广东省系者(绝大多数为客家人)有396 195人,占汉族人口的137%。民国九年庚申岁(1920),本省籍汉人共有3 371 358人,其中祖籍广东省系者有519 770人,占汉族人口的154%。民国十九年庚午岁(1930),本省籍汉人4 118 722人,其中祖籍广东省系者有648 700人,占汉族人口的158%。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岁(1940),本省籍汉人共有5 296 021人,其中祖籍广东省系者有803 361人,占汉族人口的157%。陈运栋著:《台湾的客家人》,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年版,第32页。 

  台湾的客家人,“如以其原籍的府州县分,则以嘉应州属(包括镇平、平远、兴宁、长乐、梅县等县)的客家人占最多数,约占全部人口的二分之一弱;其次为惠州府属(包括海丰、陆丰、归善、博罗、长宁、永安、龙川、河源、和平等县)的客家人,约占四分之一;再其次为潮州府属(包括大埔、丰顺、饶平、惠平、潮阳、揭阳、海阳、普宁等县)的客家人,约占五分之一强;而以福建汀州府属(包括永定、上杭、长汀、宁化、武平等县)的客家人最少,仅占十五分之一”陈运栋著:《客家人》,台北东门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 

  台湾客家人的具体分布,据台湾学者罗肇锦《台湾客家话》一书所列如下: 

  (1)北部区:以台北、桃园、新竹、苗栗为范围。 

  ①台北:台北县的八里、泰山、林口、五股、新庄、淡水、三芝、石门、土城、三峡、树林、莺歌、平溪、汐止、景美、木栅、新店、石碇、深坑、金山、万里等乡镇,早期都有不少客家人来开发聚居,如今仅剩零零落落地快变“福佬客”的散户人家。近年由苗栗、新竹、桃园北上就业的客家人则散居三重、板桥、中和、永和等乡。台北市早期则以今日青年公园到克难街、厦门街、南昌街旁及中永和一带为客家区,今天的三张犁(通化街一带)、六张犁(卧龙街一带)、五分铺(虎林街一带)、合江街、五常街、士林、北投都住了不少客家人。另外近二十年内不少客家人由桃竹栗迁入台北市的内湖、淡水河、新店溪左岸等地,他们大都以客居的情况住进来,年节即返乡团聚。这些在台北的客家人,在台北市的大都使用国语,在台北县的大都使用闽南语,几乎没有成区域性的客家方言出现,但在家里和乡亲相聚时仍以说客家语为主。 

  ②桃园:早期在南嵌、竹围、八德、复兴(角板山)、大溪都是客家话通行区,如今这些乡已渐为闽南话势力所取代,只剩中坜、龙潭、平镇(以上说四县话)、观音、新屋、杨梅(以上说海陆话)仍说客家话。 

  ③新竹:新丰、新埔、湖口、芎林、横山、关西、北埔、宝山、峨眉等乡镇大都是客家区,以说海陆话为主。也就是说,今日的新竹县是客家海陆话的主要分布区。 

  ④苗栗县:客家四县话聚集最紧密的地区,全县除了沿海地区的苑里、通霄、竹南、后龙、三湾及山区的卓兰以闽南话较盛外,其他苗栗、头份、大湖、铜锣、三义、西湖、南庄、头屋等靠山地带都是说四县客语的乡镇。 

  (2)中部区:以台中、彰化、云林为范围。 

  ①台中:早期在神冈(新广)、社口、潭子(潭仔墘)、丰原(芦葫墩)、大雅(坝雅)、坝石(石仔冈)、东势(东势角)、大甲、新社、谷里、石围墙、日南、沙鹿等都是客家开发地,如今只剩东势、石冈、新社、卓兰(属苗栗县)一带还说客家话(饶平话为主),其余丰原、潭子、神冈、后里等地已成了说闽南话的区域。 

  ②彰化:早期大村以南,员林、永靖、埔心、社头、溪州、竹塘等乡镇原为客家区,如今都变为福佬客区,只有部分老一辈的人,懂得一些客家话而已。 

  ③云林:早期西螺等地都是客家区,以说诏安客家话为主,如今大都以闽南话为主,中年以上还有人会说不很纯正的诏安客家话,其他都成了福佬客。这是马上就要消失的客家方言岛。 

  (3)南部区:以嘉义、屏东、高雄为范围。 

  ①嘉义:早期新港、溪口、大林、北港及阿里山都是客家区,属饶平客家话,但现在都不会说客家话了,成了地道的福佬客。 

  ②屏东:是南部客家的大本营,所谓“六堆客家”就是以竹田(竹头角)、万峦、内埔(槟榔林)、长治、麟洛、新埤、佳冬(茄苳脚)、高树为主的客家区,以说四县话为主。 

  ③高雄:早期的右堆武洛,后业开辟成美浓、杉林、六龟,是与屏东另外五堆连成一脉的六堆客家区,也是说四县话的客语区。另外,早期的林边、东港、车城一带也都是客语区,但现在都成了福佬客。 

  (4)东部区:以宜兰、花莲、台东为范围。 

  ①宜兰:有三星乡、苏澳镇(朝阳里、南强里)、圆山乡(双连埤)、东山乡(广兴、大进)、礁溪乡(三民村)、罗东镇(北城),以说诏安客语为主,如今大都改用闽南话。 

  ②花莲:花莲市(国富里、主权里)、吉安乡、寿丰乡、光复乡、玉里镇约有四成客家人,瑞穗、凤林、复金有四成以上客家人。这些客籍人士大都是从西部桃竹、苗东来开垦的,以说海陆客话居多。 

  ③台东:池上、关山、鹿野、成功、太麻、碑南也是客家重镇,大都从屏东迁移而来,以说四县话为主。罗肇锦著:《台湾客家话》,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年版,第74—78页。 

  据上可见,客家人在台湾分布甚广,虽无纯客市县,却有新竹、桃园、苗栗、台北等主要聚居地。而今,台湾岛内的客家人“约在400万至500万之间”范丽青、郭伟锋著:《四十年间第一步:大陆记者首次台湾行》,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206页。,是仅次于大陆的客家人主要聚居地。 

  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翌年,中山大学教授侯过到台湾考察农林事宜。他迹遍宝岛,攀登阿里山,在屏东瞭望太平洋,畅游日月潭,穿过他罗河山道,然后到达大湖乡。沿途看到许多从广东迁来的客家人,语言、风俗习惯一如嘉应故里。他和乡人话桑麻,说流源,寻根溯祖,盘桓数日,写下了七绝记事诗三首。其一云: 

  同是梅花岭外人,异乡相见转相亲。 

  重提旧事沧桑后,梦里经过五十春。 

  半个世纪后,中国新闻社记者郭伟锋在《四十年间第一步:大陆记者首次台湾行》中,也访问了新竹县新埔镇,写下了《勇敢勤劳的客家人》。文中有道: 

  车子驶进新埔镇境内时,一眼望去,只见青山绿水,翠竹平畴,此景似曾相识。无论在广东、福建,还是在泰国,客家人的聚居地,离不开山,离不开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我不禁轻轻吟哦着宋代王安石的这诗句。此刻,我仿佛沉浸在似曾相识的氛围中。其实,新埔的风光与我的故乡梅县的风光是不可能相似的,但在感情的主导下,我却感到回到了故乡,尤其是一群说着客家话的乡亲涌上来对我和范丽青表示欢迎时。……台湾家人,我的父老乡亲,你们的奋斗史,你们的新面貌,你们的好精神,却永永远远地留在我的脑海中。范丽青、郭伟锋著:《四十年间第一步:大陆记者首次台湾行》,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205—216页。 

  客家人,走遍天下也忘不了乡亲,忘不了根。“同是梅花岭外人”的海峡两岸的客家人,彼此在关怀,在思念,在鼓励!(作者任职于湛江师范学院历史系) 

[责任编辑:张瑞宸]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