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8 11:53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客家文化与彭祖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守成性与开创性,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坚守雅言,兼通其他语言。
2008年10月,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炎黄文化与客家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我与彭强民副教授为会议提交的论文《广西客家与中原文化——从〈诗经〉说起》认为,《诗经》代表着2500年前500多年间的诗歌创造,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也标志着客家话的由来。《诗经》中“风、雅、颂”的“雅”,是正的意思,周人称正乐为雅乐,将官话叫做雅言。客家话就是周人所称的雅言,口头语与书面语较为一致,便于吟诵《诗经》和唐宋以前的文学作品。因此,客家人非常看重自己的雅言,声称“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客家人坚守雅言,不但有助于阅读先秦以来的古代文学作品,也便于阅读有关彭祖养生学方面的著述和《黄帝内经》等,因为客家话较多地保留了古代汉语音韵,一读就懂,根本无须解释。这对于化古人智慧为今人智慧,非常有利。最近,我应邀前往马来西亚槟城参加第八届世界彭氏宗亲联谊会,负责主持国际彭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彭氏源流研讨暨工作会议。会后在槟城、吉隆坡等处考察,发现当地的客家人不但坚守雅言,而且还兼通广府话、闽南话、普通话、马来话和英语等。语言是人类文明之花,语言与思维相一致,掌握不同的语言,便可掌握不同的文明与思维方式,这对于智力发展和国际人才的造就,很有好处。
2.仰慕彭祖,养生有道。
客家人爱清洁、讲卫生,闻名于世。早在1942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韩廷敦在《种族的品性》一书中就写道:“客家人的历史,很值得仔细地研究。许多有眼力的人,不说过么,他们是今日‘中华民族里的精华’。他们的毅力、爱清洁的习惯、对于妇女的尊重和教育程度的卓越,都是难得的特点。”转引自罗香林著:《客家源流考》,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页。英国人类学家史禄国在《中国东部和广东的人种》一书中也写道:“中国最卫生、勤劳和进化的民族(民系),就是客家人。”转引自肖平著:《客家人》,成都地图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客家人为什么最爱清洁、讲卫生呢?这与客家人仰慕彭祖和养生有道相关。
这得先从彭祖节说起。按《路史》所说,农历六月初六日是彭祖生日,民间称为彭祖诞。彭祖忌日是农历六月十二日,民间称为彭祖忌。缅怀彭祖的节日普遍就定在这两天,但广东、福建、台湾的彭祖诞则定在正月二十二日。广西的彭祖节定在六月初六日,这一天要洗澡(或入江河洗龙水)、洗晒衣物和藏品、祭拜彭祖、人丁记入家谱:“(兹据荣兄吩咐)彭祖高寿八百八岁,抄录家史的时生年月部分,应于此日,预兆子孙后辈,男女人等,皆享高龄。因此特于1998年彭祖诞辰之日,抄录各人的时生年月部分。”(黄立业主编:《黄氏家史续编》)广西玉林、钦州、防城港一带,人们都企盼农历六月十二日这一天下雨,一旦下雨,大家就会高兴地互相转告:“彭祖灵,晚稻成”,“彭祖灵灵,谷米精精”,感恩彭祖。由此,人们非常注重四季养生,根据个人寒、热、燥、润、湿的品性,调节饮食、进补、用药,其基本原理来自“春产,夏长,秋收,冬藏,彭祖之道也”(《引书》)及阐释四季养生之道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客家人具体的饮食起居的要求,大体来自《道藏·彭祖摄生养性论》。至于客家人的聚居地,多选择山环水绕、风光宜人之处,砖瓦房住宅通风、采光好,人畜分居,卧室、厨房远离厕所,要求绝对清洁,甚至圣洁。这与彭祖的环境协调法相关。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海内外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彭祖养生文化所形成的好习俗,依然滋润着生命的繁荣与英才的成长。
3.中原情结,四海归心。
客家人远离中原而又怀念中原,既可不断迁徙,开拓前进,创家立业,实现“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是故乡”(黄峭公诗句),又不辞劳苦,长途跋涉,回到祖居地寻根拜祖,甚至回到中原大地祭拜黄帝,四海归心,共商国是,致力于振兴中华。这在世界移民史上,是一再令外国学者惊讶的奇迹。
所谓中原情结,主要体现在根在中原的各姓氏的郡望、堂号、堂联和家乘族谱。在迁徙时,客家人常常带着自己的郡望、堂号、堂联、祖像和家乘族谱走,这在我国南方各省市和港澳台以及南洋、欧美各国随处可见。如在马来西亚槟城,陇西堂便是李氏或彭氏的,宝树堂便是谢氏的,龙山堂便是邱氏的,曲江衍派便是张弼士家族的。台湾六堆丰田黄氏宗祠的楹联是:“允泽千秋光辉世族,康居万祀绍望中原。”柳秀英:《论客家移民的文化传承与人文精神——从台湾南部客家宗祠的匾联文化谈起》,见王建周主编:《客家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0页。
如果将《博白客家》附录“根在中原的各姓郡望、堂号、堂联”彭会资、陈钊主编:《博白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297页。,与《诗经》“十五国风”(民歌)的诞生地相联系比较,人们马上就会发现,客家堂号与国风产地是相一致的。在客家人的心目中,中原就是中国的主体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因而洪秀全的诗句“太平一统乐如何”和孙中山提出的“振兴中华”,总是激励着海内外的客家人为国家的统一、富强、民主、和谐而努力。这一点,只要到世界客都梅州、深圳客家文化节、博白客家文化节和海外的客家会馆、客家文物馆看一看,就会更加明白。正因为如此,广西师范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挂靠广西师大出版社,凭借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致力于客家文化研究重镇的打造,客家区域文化丛书、客家著名人物丛书、客家文化综论丛书等三大系列正陆续出版,反响强烈。
三、可贵的思维合理性与超越性
“黄金不如乌金贵,江海不如学海深”,“爱学飞天鸟,莫学灶下鸡”,“只讲龙上天,莫讲狗入灶”,“天地人和万物生,天地人逆就遭殃”,这些流传于客家地区的民间谚语,饱含着客家人和彭祖后裔辗转迁徙、久经磨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命体验,体现出高度重视科学文化知识(乌金)和上天下海的求索精神以及包举天地人的大视野、大观照、大思维。这种以“和”为核心范畴的大思维,是中华哲学的精髓。名与实即概念与内涵,是对现象与本质的概括,也是思维的结果与语言表述的结果。用这样的观点来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客家文化与彭祖文化的特有价值的多重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守成性与开创性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自有其必然性。
现在的中国,有13亿人口、1万多个姓氏(其中大的姓氏100多个)、56个民族,客家话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诸多姓氏的出现,与尧舜时期的方国林立和夏、商、周三代的诸侯国有关,以国为姓便是明证。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尧舜以来“协和万邦”(《尚书·尧典》)、“和合万国”(《史记·五帝本纪》)的结果。
有趣的是,彭祖后裔有三大姓:彭、钱、韦,分属汉、壮、苗、瑶、回、白、畲、蒙、土家等多个民族,这是分合交融的文化现象。彭祖后裔联谊欢聚时,人们又发现彭、钱两姓拥护中国统一的动人例子:
与超过八百年的大彭国极为相似,南方有个“溪州土司八百年”。彭祖的一百零八世孙彭构云,是入赣始祖。彭构云的五世孙彭瑊,继兄长彭玕平定唐末世乱而被封为“安定王”之后,入主溪州。“自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彭瑊为溪州刺史开始,至清雍正六年(1728)彭肇槐及其子彭景燧献土‘改土归流’止的818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彭氏土司使溪州地区的社会秩序保持了相对稳定,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当时溪州地区土家族人民的利益,尤其是有的土司王文武双全,曾多次被朝廷征调,且屡立功勋,为中国的民族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彭英明:《溪州土司八百年·序》,见《溪州土司八百年》,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无独有偶,作为彭祖的另一支后裔,“唐末,钱镠平定江浙有功,敕授镇海、镇东军节度使。五代后梁,敕封吴越国国王。由于治理有方,吴越甲富东南,风物殷庶,族系繁昌,族人尊钱镠为一世祖,宋赐武肃王。钱元瓘为二世祖,谥文穆王。钱弘佐、弘倧、弘俶为三世祖,分谥忠献王、忠逊王、忠懿王。吴越国历三世五王,垂八十六年。宋兴,钱弘俶遵循善事中国祖训,纳土归宋,中国实现和平统一”钱镇国:《钱氏家乘·再版前言》,见《钱氏家乘》,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此乃“保民卫国,忠顺继世,不失圣学之家风”钱德洪:《彭祖庵碑记》,见《钱氏家乘》,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194页。。爱国爱民求统一的彭祖圣学家风,永远值得自豪。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彭德怀、彭桓武、彭士禄、彭先觉等,不愧为彭祖圣学家风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韦氏宗亲积极参与《中国韦氏通谱》的编修出版工作。台北企业家、台湾彭氏宗亲总会会长、第二届世界彭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彭水井率团回到广东、江西、福建、江苏、安徽、四川等地寻根拜祖,其情可感。2008年1月15日,彭水井病逝于台北,享年71岁。有挽联称他:“弘扬祖德,兴办企业,出钱出力不怕苦,携眷寻根问祖,往返海峡两岸,挽取珠江长江黄河水,唤醒四千年骨肉亲情,遵依中华国是,大豪杰,要为人间留正气;造福全球,胜任会长,题字著文任心裁,率团拜祖联谊,进出亚太地区,胸怀彭城彭山武夷魂,常想六十亿人类生态,弘扬彭祖文化,后继者,成其大业慰英灵。”2008年10月10日,在马来西亚槟城举办的彭氏源流研讨暨工作会议上,后继者以楹联表示心愿:“共宗共祖共建和谐世界,同根同源同创幸福家园。”
现在世界上有60多亿人、200多个国家、2 500多个民族、6 000多种语言,这多种多样的文明之花,都在地球村绽放。包括客家人、彭祖后裔在内的中华儿女,正活跃于这个地球村的各处。他们靠什么进入地球村各处,并融入当地社会群体呢?可以说,靠的就是一个凝结中华民族智慧的“和”字。只要看一看南洋、欧美各国华人聚居地那些带“和”字的会馆、商号、厂名、宅名和民俗文化称谓,就会明白。《客家民间崇尚和谐之美》,见彭会资、陈钊主编:《博白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262页。美国“人和总会馆”的楹联是:“先哥仑布三十年而寻新陆,冒险精神,岂让日耳曼民族;航太平洋数万里以结义团,文明发越,且开西半球黄图。”这是何等的气概!不甘落后,敢于团结进取,力求世界和平发展的客家精神,跃然纸上。
彭祖养生学中的“不失四时之和”“精气和合”“爱精养神”“寿尽在朘”,是男人雄壮、女人漂亮、男女健康长寿的关键大要。彭祖养生学自诞生以来,不但一直滋养着中华儿女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的生命之花,而且还历经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而进入生态文明,惠及全人类,并将拯救当今环境激素危害中的雄性衰退问题,使人类得以世代繁衍,生命延续。
以“和”为核心范畴的中华哲学美学思维之所以是合理的,就在于它不但适用于宏观世界,而且还适用于微观世界,并经得起历史最长的实践检验。这种思维的成果,如彭祖养生学的精华,还有时代的超越性,经现代转换,可造福世界人民。有关工作正在广泛、深入地展开。因此可以说,客家文化与彭祖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审美的最高境界在哲学大厦的顶尖。 (作者任职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瑞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