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9 14:22 来源:《民主》杂志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11月22日至24日,第六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在厦门成功举办。海峡两岸的近200名嘉宾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闽台、客家文化渊源及其现代意义等议题,以主旨演讲、大会交流、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届研讨会由民进中央、叶圣陶研究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虽然已是第六届,但从专家、学者们积极与会的态度,以及对传统文化现实意义的认真思考中,可见其生命力愈发地旺盛。面对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海峡两岸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因素,第六届研讨会尤其体现出了两岸学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现实价值的开掘。
讲话、致辞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在开幕式上讲话时说,改革开放30年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中国人更加宽容,更愿意与其他国家、民族进行平等对话,取人所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各美其美、美美共生”,在适应世界的同时,也为世界文明作出独有贡献。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在致辞时说,当我们再一次面对传统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变了,不再那样简单,也不再那样以激情代替理性,更不再将传统看作是一无是处的、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的东西。同时也似乎认识到传统既然可以称为传统,它就不是可以随意处置的身外之物。传统遭遇现代化将使自己更新,而现代化遭遇传统则将使自己变得多姿多彩。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致辞时表示,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的时候举办这样的研讨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他表示相信,通过对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的研讨,将有助于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两岸同胞了解历史、增进共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进一步弘扬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必将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研讨会闭幕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如何继承、弘扬并创造性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文化界专家学者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主旨演讲中剖析金融危机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一主题,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一届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提出,出席此次研讨会期间,他更是结合金融危机这一热点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彰显出的魅力。
许嘉璐分析说,西方经济学领域自由主义鼓吹下的无节制物欲、享乐和贪婪催生的过度和超前消费,正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而这刚好和中华文化格格不入。中国人讲实事求是,做人实在,体现为搞实体经济;居民注重储蓄和积累,体现为节俭朴素;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智慧和能力,多来自集思广益,这些作用集合起来,很好地缓冲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他还表示,面对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两会”台北协商、“胡连”利马会谈等所展现出的“搁置争议”、携手共度难关的气度,正是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包容兼蓄的内涵所在。“两岸中国人民一定会从祖先留下的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共度时艰。”
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在研讨会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文化在坚持和信仰某个概念的前提下,来调整概念的内涵与使用,这是我们文化非常大的一个特色,也是其力量所在,它增加了中华文化的应变能力与生长更新的能力。当前我们面临的全世界的现代化,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中国的文化可以有许多好的补充。比如,我们强调道德化,我们倾向“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我们认为利和义比较的话,应该把义放在前面,这对于现代化、对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对于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非常有启发和警戒意义。
大会交流与分组讨论关注闽台文化的渊源、客家文化的传承
在大会交流环节,以福建海峡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华基为代表的几位学者,详细论述了闽台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大家表示,闽台“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的密切关系形成了闽台“共同文化区”,这有利于闽台人民以文化为纽带,增加往来,融洽感情,增进合作,并不断扩大范围,从而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大发展,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台湾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教授魏萼提出,台湾同胞70%以上来自闽南,台湾文化不过是闽南文化的一支,闽南文化才是台湾文化的根。振兴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需要闽南、客家发源地、台湾以及海外闽南和客家乡亲的共同努力,凝聚出共同的中华文化精髓,使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使命。
分组讨论会上,4个小组均对闽台文化渊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厦门大学林仁川等学者论证,闽台文化是一个传承、交融的历史过程。可以说早在远古时期,台湾的原始文化就已深受福建影响,后及宋元时期,闽台关系进一步密切,明代以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进入新阶段,特别是郑氏治台时期,大陆文化得以系统移入台湾,在台湾初步建立起中华文化制度。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使闽台两地文化交融更为密切。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海峡两岸都十分重视对客家文化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客家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两岸学者在本届研讨会的讨论中认为,客家族群原属汉族民系,其文化亦源于中原。随着客家民系的迁移,不断与各迁徙中的族群磨擦、融合,孕育出特有的文化风格。客家方言,是呈现客家人最直接、最基本的文化特征;客家围屋以其主房四周围高墙炮楼而得名,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重视,以及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诸学科的青睐。“客家人,走遍天下也忘不了乡亲,忘不了根。‘同是梅花岭外人’的海峡两岸的客家人,彼此在关怀、在思念、在鼓励!”
研讨会后,与会嘉宾还参观了闽台缘博物馆。正如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所言,闽台文化在两岸有着许多相同的具体表现形态,是两岸文化自古一体割舍不断的铁证,这对两岸人民都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主办方对下届研讨会的筹划及两岸学人对研讨成果的期待
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传承与弘扬,不仅是与会学人们面临的共同话题,更是研讨会主办方、承办方不断努力的方向。我们欣喜地看到,主办方和下届研讨会承办方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迫切性。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在此次研讨会上透露,下一届研讨会的举办地已经选定为浙江省杭州市,主题定位于既有传统特色、又有现实意义的中医药文化,这是“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从地域特色为主题逐步转型为专项领域研讨的大胆尝试,必将使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迈出更有力的一步。
截至今年,这一研讨会已成功举办六届,每届都会有一批优秀的论文结集成册,但与会学人们期待研讨成果走出论文去影响现实的心情变得更加迫切。台湾贤德惜福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周荃女士就深有感触。作为分组讨论会场的主持人,她在发言中表示,两岸学人对中华文化的研究深入透彻,观点新颖独特,这么好的成果不应仅仅停留在研讨会上、论文集里,而应好好考虑如何使其具体化、形象化、民间化,使其能够为普通民众所理解、认同并接受。
台湾中山大学的杨济襄教授则恰好进行了更现实的思考,她从台湾民俗志与观光产业的文化构思切入,提出中华文化应融入到海峡两岸的旅游开发与合作中去,用文化包装旅游,用旅游弘扬文化,使二者有机融合起来,让两岸人民在幸福的旅行中体验丰富的中华文化。
正如在本次研讨会上一位学者所提及的观点:“我们关切的不仅是中国先贤襟怀与智慧的传扬,尤其急迫关切的是如何让五千年文化的根深植于这一代中国人的心中,进而确定自己是中国人。所以我们继续架构文化接触的桥梁,将本根深厚的文明果实,提炼成能在短时间吸收的果汁。”这也许正是举办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张瑞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