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8 11:46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在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闭幕式上的讲话全文)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们:
刚才听了几位的精彩发言,尽管他们的切入点不同,举的一些案例也不同,甚至描述的一些地域、民族也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和他们深刻的思考,非常精彩。我很抱歉昨天在北京被一些事留住了,听说昨天的发言也十分精彩,非常感谢大家共同努力,使我们这届论坛到目前为止能够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各项议程。这次的研讨会得到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台办、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许嘉璐先生、冯骥才先生和近20位两岸四地的知名学者作了精彩、各有特色的讲演,80余位两岸四地文化界嘉宾围绕传统节日文化这个主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山西省、晋中市和介休市的领导高度重视,有关方面作了大量的筹备工作和会务工作,使我们这个论坛开得有序、务实、高效。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向各位嘉宾,向为成功举办这次会议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山西省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向长期以来积极支持和致力于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交流,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作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的专家学者们、朋友们,特别是像饶颖奇先生这样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以文化、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参政党,我们认为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外来的精华,并加以融合、创造,发展出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新文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对世界实现和谐发展的贡献。近十年来,民进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已经先后成功举办了八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搭建了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增进了同胞们的交流,推进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在文化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本届研讨会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为主题,大家就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当代意义、传统节日的魅力如何能够长久不衰进行了深刻探讨,由于身处绵山,又值清明前夕,使我们与会者的身心都沉浸在浓浓的清明寒食文化氛围中。
借此机会,我谈几点浅见。
首先,我认为重视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表现。倘若追根求源,“任何雅文化都来自于俗文化”,但某种雅文化一旦形成,也一定会反过来影响俗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传统节日的仪式和举动中孕育着丰富的内涵,因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必须重视传统节日的内在精神价值。尽管基于农业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并将继续经历全球化和工业化的洗礼,但仍然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重要精神力量。就以清明节来说,刚才刘惠萍教授以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让我们分享了她的一些研究成果,李汉秋先生又提出了清明三重奏,我作为一个年届花甲的当代中国人,我对清明的认识就是认为它蕴含了寻根、感恩的文化,表达了我们对祖先的祭拜,慎终追远、生生不息的感悟。清明还是生命力焕发的节气。这时候我们到户外踏青,心中一定感受到青春的律动和美好的期待。清明蕴含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欣赏自然的绿色文化。到了介休,特别能感受寒食节里面包含着介子推忠君爱国,志在清明的志向。可以说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历史渊源、动人传说、美妙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集道德教化与休闲娱乐为一体,融儒家伦理和人生理想于一炉,寄托了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包容性,也充实了民众的生活。前不久读书中看到王阳明的话:“安民之术,须以化俗为本”,节日文化对风俗改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历史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出于当代人对现实的需要,这表达了当代人的理论自觉,也是当代文化自强的起点。什么是文化,昨天看电视,看到王石先生在说文化有三大部分:知识体系、价值观和行为风俗。我想,文化和文明相关又不完全相同,文化走向文明过程中要落地就是通过行为风俗,所以行为风俗是文化落地的载体和形式。文化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这当中重要的是“精神价值”,一个民族的终极性精神价值一定会普及到国民中,是最广泛的存在。传统节日是行为风俗在特定日子的集中表现,承载和展现着中国人的思想情感、精神信仰、道德观念及人生理想,以及千百年来的传承与流变。重视传统节日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继承人类精神的血脉,是人类的薪火相传。它首先是理论认知,不仅仅是情感的延续,这可能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解释。
第二,谈谈节日文化的与时俱进。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影响熏陶了一代代人的情感和心理,给无数的家庭带来了喜悦、团聚和希望,为社会创造了和谐、安宁和吉祥,今天仍然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依然拥有巨大的现实价值。但同时也看到,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文化的全球化也成了一种历史趋势。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描述本世纪的局面曾说,“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西方国家长期以来主张用西方的价值观念来改变世界,现在世界上少数的西方媒体巨头,支配着全球的文化市场。就拿现在转播世界各地的新闻来说,90%以上由西方媒体所垄断,其中美国控制全球75%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内容来自美国,几乎成了美国电视节目的中转站。还有一些传媒巨头,篡改中国古典名著,恶搞中国传统文化,借助变味的中国文化符号来对我国渗透,输出其资本主义价值观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国传统文化自身弘扬乏力,西方又扩张加剧,所以洋节大举进入中国,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圣诞节、情人节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一部分。美国商务部前高官说,“未来世界文化一定要由美国文化支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发展中国家民族传统文化正在不断被挤压和蚕食,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再看看国内,我国社会发展进入重要的转折期,中国大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过节行为都发生巨大变化,特别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和老龄家庭的增多,通讯和社会信息网络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城乡不同群体对传统节日的观念,使传统节日方式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从过节形式来看,传统节日许多习俗和仪式活动,包括符号,逐渐被人们淡忘,有的已经趋于失传,过节氛围越来越淡,其中所蕴含的一些文化内涵随着习俗的消失也逐渐被人们忽略,或者说起来语焉不详,各说各的,过分的商业操作使得传统节日变味和“物化”。这些都导致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日趋式微。
总之,在当今世界处于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网络普及化、文化交融化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文化,正面临全球化与工业化的双重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我想节日文化的与时俱进必须有世界的眼光,现代中国的世界定位是什么?应该是中国贡献论和互利共赢论,这是现实的需要,是一种责任,又是一个大战略。“文化自觉”就是一种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定位。文化创新和可持续输出是大国崛起的重要软实力地基,也是消除“中国威胁论”、获得大国文化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应该通过出思想、展魅力来有力回应各类分裂舆论,消除“中国威胁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对中国全面理解的最重要的基础。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东方的,而且应该并正在走出去,成为世界的。节日文化的与时俱进必须有群众的眼光,中华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真正属于老百姓的文化。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节日文化的特点,就应该达到全社会的人人参与,自得其乐,自我满足,因此对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建立这个时代和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显现它特有的功能和意义。历经岁月的变迁,只有具有强盛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寓意,只有群众喜闻乐见并自觉传承的传统节日,才能历久弥新。不变的是情感传递和激发共鸣的功能,对融教化、抚慰、祈福、感恩、交际与时代感为一体的形式和内容的追求。我们不惧怕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有没有生命力,不在于外来文化有多少,而在于中华文化活着的有多少,在于我们能不能把中华文化活着的部分弘扬光大。重要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给予现代阐述,使它在服务现代化建设,服务当代人精神需求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所以我建议:一要充分凸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二要以百姓为主体,激活并改善传统节日的方式;三要政府正确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四要媒体饱含社会责任感的引导宣传;五要吸引青年人的加入,这点特别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在营造属于今天的节日文化,不仅用语言,更是用行动。
第三,希望借这个论坛呼吁以传统节庆为纽带,进一步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在的时机特别有利,去年我和冯骥才主席到台湾访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感到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去年两岸经济文化论坛通过共同建议已经提出要支持制定扩大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正处于有利时机。“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行程万里,漂流海外多少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都魂牵梦绕,不能割舍。正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所表达的,同样的时间,相似的节庆情景会唤起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唤起对亲人、祖国、家乡的情感,唤起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我们同宗同源的民族情。2006年国家发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把七个传统节日列为其中,它已经成了我们的文化遗产。今年的2月25日,备受关注、呼吁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法律地位。与此同时,各地的传统节庆活动也纷纷登场,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大陆的民间社团共享传统文化的魅力。去年,中国民主促进会与有关部门在上海共同举办了“第八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暨海峡两岸四地电影产业论坛”,在台北举办了“开明画院台北书画展”,都取得了圆满成功。我相信,越来越频繁多样的民间文化往来,会为两岸四地的文化工作者、艺术家、理论家、评论家们搭建一个很好的切磋、研讨和增进友谊的平台。
两岸文化基于共同的中华文化母体上,合作前景巨大,香港、澳门回归以来持续繁荣发展,为更好地研究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强两岸四地的文化交流合作,不仅符合两岸四地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利益,只要我们在优势互补和保留各自文化个性的前提下,继续扩大合作交流,坚持面向社会、服务大众,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创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再一次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张瑞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