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九届  >  嘉宾观点  > 正文

曹保明:清明信仰价值的生动转换

2012-10-28 11:43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清明节具有珍贵的文化性和现实性,也就是作为信仰遗产的鲜明的理性,这主要表现在它的传统性和伦理性上。千百年来,这个节日始终以自己鲜明的生存信仰观念去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风俗传统,慎终追远,祭祀先贤;并把人类的伦理层次分解得十分清晰,使人在这个节日的庄严内涵面前能认真去思考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这就是这个节日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体现清明传统思想的各种行为和仪式其实往往都带有较强的生活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其它节日所不具备的。首先,清明信仰的传统表现了人的生存品质,情感质地,道德含量,精神寄托。继承这种传统已成为衡量一个民族,一个村落,一个家庭思想和道德标准的重要条件。但是,长期以来,在传承和使用清明信仰的同时,人们往往不注意去挖掘信仰广泛覆盖的意义和典型信仰的转换。所以我们要极力通过对清明信仰的深层传承历程进行归集、挖掘、整理和抢救,去体现这种信仰带给人和社会的珍贵意义,使其成为社会繁荣,文化多样,生活幸福,家庭和谐的精神载体。 

  其实清明信仰更多地表述在人的伦理承诺上。而这种伦理承诺又是表现在清明的种种仪式和人的行为上,它与现实的关系是遥远而又贴近。是通过人过清明来展示它的生动存在。其遥远不用说了,它从远古的自然节气逐渐与介子推的生动故事融合在一起,形成对故去的亲人和先人的祭典和思念习俗,贴近生活则表现在千家万户的具体伦理关系上,往往带有很强的社会指向性。当人们走进清明信仰久远历史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弘扬清明信仰的伦理价值,这会使清明节非常具有现实性和活态性。其实在生活中,清明信仰已经和正在发生着重大的转换,在中国民协文化遗产抢救办开展的清明信仰价值个案调查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案例: 

  某大城市王某,今年53岁,是学校教师。他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他是老二。由于孩子们工作繁忙,谁也抽不出时间照料母亲,使母亲在五年前故去。母亲故去后,父亲同样面临无人照料的局面,就在社会服务处找了一个保姆。不久传来一个消息,父亲要娶保姆重新组织家庭,于是家里子女一下子闹翻了天。首先是父亲的房子写谁的名?如果父亲故去,他的遗产怎么继承?甚至研究遗产时,把保姆(未来的母亲)撵出屋去,父亲气得一下子病倒。 

  这时到了清明节,哥弟姐妹们一起去给母亲上坟。在坟前,大家边哭边吵,后悔当初没有很好照料母亲,如今家里才落下“四分五裂”的局面,当大家边祭祀边争吵时,当大学教授的王某提议说,我们今天来祭典母亲是为了什么,单单是来表述哀思吗?更重要的是面对逝者时要尊重活着的人。为什么当初我们不去关心母亲?今天面对活着的父亲,如果我们不去面对他要娶妻的现实,不是同样会继续伤害老人的心吗?在坟前边哭边烧纸又有什么意义呢? 

  姐妹们听了他的话,经过沉思之后,终于在这个神圣的节日里清醒了。从祭祀地回去之后,由王某代表子女拿出大家凑的两万块钱去到父亲那里,并亲手将这钱交到“保姆”手里说:“陈姨!(保姆姓陈),我们都忙,您和爸爸的婚礼我们可能不能都参加,这钱您自己买块表和戒指吧。我们已为你们二老准备好了去海南旅游的‘高级旅游团’的客票,你们旅游结婚,美满前行。父亲本来身体就不好,这些年来多亏您的照顾。您费心了,我们子女永远感激你,爱你。”保姆陈姨听着,感动得热泪盈眶,父亲也满意地笑了。 

  本来,由于家里不和,和爸爸相好的陈阿姨对老人的二儿子说,我和你爸的房子就写你的名,今后你爸如果不在了,归你也不归别人。如今,扫墓归来的子女们找到陈阿姨亲切地说,房子因为你们两个人居住,就写爸爸的名吧。爸爸这么大年纪了,每天还得你去照料,如果父亲能再活十年(那时老人已经八十岁了)这所房子的使用权就归你,因为这是你的功劳,因为这是你的付出,因为这是你的情感经历。子女们的一席话使两位老人十分感动,从此,一家人幸福和谐地开启了新的生活。 

  其实,清明信仰的重要意义在于人们从传统中悟出面对生活的态度。它不单是仪式,它也是一种规范;它不单单是行为,它更是一种准则。最好的继承是指导现实和谐的理念。 


  清明信仰遗产最典型的核心功能是伦理责任。清明信仰遗产是社会文明,人类进步,家庭和谐的直接因素。伦理作为人类思想的重要精神理念其实需要人为之忠实贯彻和坚守,同时也要不断去挖掘和探索坚守和传承伦理观念的思想和方法,一是不轻易放弃,二是在面对生活和现实的伦理矛盾时要如实记录和保留矛盾发展和递进的空间和文化背景,以便为社会发展和子孙后代留下思想历程和文化记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留给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传承继承就是要面对现实,面对伦理。传统不是不能改变,伦理也不是不能重塑。清明是中华民族优秀伦理观念的重要节奏和丰富仪式,随着传统仪式的不断被传承和延续,清明信仰中的伦理精神不断被生活所深化,并能成为指导生活的重要理念,使节日的信仰观念现实化,具体化。但同时也要注意这种节日的信仰观念走入误区。本来,传统文化所传承的是人类千百年来所形成和积累下来的人类的进步文化,有它的价值和历程意义,所以能在今天的生活中被传承和存在,说明它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这是一种极强的传承态度,把表达哀思转化成一种指导生活的积极理念,是清明信仰文化的重要转变,也是节日信仰本身的内涵发展,这全在于我们不断地去总结,认识和实现。 

  有史以来,清明信仰的表达方式非常庄严隆重,但信仰仪式有时简单又重复,特别是一些仪式上的用品越来越粗糙化、简单化,使得仪式本身与信仰的内涵越来越不成比例,久而久之也使节日的信仰不断地被淡化。要考虑使清明信仰仪式用品更广义化和艺术化,留住人们心底的记忆历程,这有助于对伦理观念传承的推进性。由于节日仪式信仰用品的粗糙和随意,使得人们越来越不愿意保留清明节的艺术用品。如果能深入挖掘、记载先人生活历程和生存功绩的事项、功名、发现、创造的各种成就成果,并以一种独特的材料去表述这些记忆,那清明节的信仰品就会逐渐地被生活和历史保留下来,传承下去了。实际上生活中家人的家谱、族谱,往往就具备这种功能和意义。而历史上诸多的考古发现往往也是从诸多名人的棺墓中被挖掘和发现,这也说明了这种文化信仰的艺术品传承和保留的价值。所以,尽量杜绝清明节信仰和仪式用品的简单化和粗糙化,这是传承和延续清明文化和信仰理念的重要举措。同时,留下一件或几件这样的祭品,以纪念的方式保留下来,更好地促进活着的人传承和认同节日的伦理观念,使活着的人更好地珍惜生活,热爱生活,和睦相处,友爱生存。这有助于清明信仰观念价值的传播和弘扬。文化在于挖掘,传承在于实践。博大精深的清明信仰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待于我们在生活和实践中不断去总结和探索,使清明节日文化更加丰富和生动。 

  曹保明:中国民协副主席、吉林省民协主席,编审。 

 

[责任编辑:张瑞宸]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