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九届  >  嘉宾观点  > 正文

柯杨: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传统节日

2012-10-28 11:38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     转发 打印

  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关键领域之一,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已显得越来越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和信息产业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外交、科技、商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在某些方面甚至达到了相互交融的程度,并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珍视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并促进部分民族传统节日通过各国华人社区走向世界各地,使其成为人类共享的国际化节日,乃是展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给世界文化多样性增添活力的必然趋势。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他还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而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文化,正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央文史馆于2007年举办的第一届国学论坛上,馆长袁行霈教授在主题报告中说:“国学只有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在人民群众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并永远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国学研究既要保持其传统性与本土性,同时也要彰显它的时代性与世界性。当代的国学已经具备了各方面的有利条件,足以使之成为不同于以往的新国学。现在已经是重建国学的时候了。”与此同时,中央文史馆还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弘扬与研究列入国学论坛的主要论题,这就意味着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文化正式纳入了国学研究的领域,把历史典籍文化与当代民间的活态文化整合在了一起,这无论对新时代的国学重建,提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还是对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断强化国人的文化自觉意识,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携手,努力重建我国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充分认识我国节日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地位和意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与外来节日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深化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认知、培育理性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世界公民意识的重要环节。我想就这些问题谈谈以下三点看法: 

  一、传统节日文化国际意义的解读——以春节为例 

  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从宏观角度来看,主要有五点:第一,它是任何一个国家历史集体记忆和文化积淀的活态存在和生动体现;第二,它是所有国家时间管理制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一个国家内部合理安排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举措;第三,它是社会群体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粘合剂”;第四,它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第五,它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最先被其他民族乐于接受和参与的活态文化现象。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保护本土传统文化遗产方面文化自觉意识还不够强,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再加上过去在节假日制度安排上存在着缺陷,因此,广大民众总觉得传统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化,“没有什么过头”。现在好了,除了春节长假之外,国务院于2007年12月7日又决定把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这就为大家过好节假日创造了有利条件。 

  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创新,有国内与国际两方面的作用。在国内,就是要使全体国民在创造性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逐步形成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价值取向和认同感,不但要使我们的节日文化生活更富于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特色,而且能够对某些不文明的习惯和行为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应当将它们区别开来。传统文化是指相对固定的、成型的、不可改变也无需改变的遗产;文化传统则是一种知识的谱系,是对前者的欣赏、阐释、弘扬、应用、变革和创新,它既受到传统文化本身的制约,又受到时代与社会变迁的影响。从国际层面来说,不但要使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进一步发挥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积极作用,而且要通过它的弘扬来强化国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不断提高国际文化交流的水平,使其成为各国人民能接受、都喜欢、可参与的展现中华民族进取精神与良好道德风貌的国际性节日。 

  解读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层内涵,恢复历史文化记忆和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价值,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比如,春节是我国人民最为重视、时间持续最长的节日。它那除旧布新、振作精神以迎新春的祝愿;探亲访友以维系人际交往的功能;官民同乐以利上下沟通的作用;祭祀祖先以表不忘先人功德的情怀;尽情欢乐以释放一年辛劳的心理压力等等,固然都是这个节日中的应有之意,但春节最为核心的意义,却是对大自然的感恩。说春节是中华民族善良和美好心灵与大自然的一种约定,也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感大自然之恩的“感恩节”,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如果说,春节里的“请祖先”活动并虔诚地举行祭拜仪式,与祖先共享节日佳肴,表达了国人不忘本的传统美德和慎终追远的情怀,那么,祭祀土地神、天神、灶神、河神、井神、门神、石神,以及在节日里对各种家畜的善待与优惠等等,本质上都是对大自然恩赐的谢忱。因为,上面提到的神灵都是大自然的象征,是从远古时代延续下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信仰方面的表现。中国人把正月初一到初十的十天,分别称为鸡日、犬日、猪日、羊日、马日、牛日、人日、谷日、天日(传说中的玉皇生日)和石头生日,则是中国人心灵深处把人类与自然万物平等对待的表现。

  在这里,人没有了傲视一切的霸气,没有了主宰一切的野心,只有自知之明的谦和心态的流露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因为,中国人早就明白“我们善待万物,万物亦将善待我们”的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春节正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与大自然全面沟通与对话的时机,感谢大自然在过去一年里的恩赐,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牛羊成群、家宅平安。善待自然,感谢恩赐不但是数千年来春节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与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惠互尊的基本思想也是完全一致的。努力使被异化了的人性回归正道,为最终实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最佳生存环境而不懈努力,这是春节文化内涵中最值得我们认真去探讨、挖掘和创新的部分,也是向全人类宣传春节文化价值的核心所在。再如清明节祭祖扫墓、慎终追远,不忘祖先、乡贤、烈士功德的隆重仪式;端午节纪念诗人屈原、龙舟竞赛和对卫生防疫的重视;中秋节以家庭团聚为宗旨的联欢活动;重阳节以尊老、登高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乞巧节以表达女孩子们祈求智慧与技艺为宗旨的活动等等,都有着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认真挖掘、继承和大力弘扬。

[责任编辑:张瑞宸]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