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九届  >  报道集萃  > 正文

清明时节话清明

2012-10-26 13:23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     转发 打印

  4月2日下午,前来参加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的近80位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继续围绕“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这一主题进行大会演讲。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研究会会长严隽琪出席会议。 

  这次大会演讲分两个阶段进行。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主持了第一个阶段的演讲,第二个阶段的演讲由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永新主持。10位演讲人分别就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节日文化等问题各抒已见。有专家互动回答提问,还有专家被再次请上台去讲演。现场气氛生动活泼,学术研讨更是有的放矢。 

  关于介子推  

  下午第一位出场的是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高莉芬女士。她演讲的题目是《介子推与节日叙事》。历代学者对寒食节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种:子推说、古代大火星崇拜说、改火说。如果从学科来论的话,历史、民俗学者大部分都是子推说,而人类学家则重视改火说,另外一些汉学家们也强调改火说。高莉芬说,历史其实不一定比传说更真实,我今天不是要讨论介子推的相关文本中怎么样切割哪一部分是历史,哪一部分是传说,而是从这些不同的文本中,从不同的讲述当中,探讨这些叙事话语背后,怎么样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哪些还存在于现在的节日民俗活动中,以及它所蕴含的集体情感和文化记忆。 

  无独有偶,一直对介子推颇有研究的民进山西省委会原副主委、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恒,以《顾炎武咏颂介子推诗词浅谈》为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用主持人刘铁梁的话说是:“究竟顾炎武对介子的理解更高,还是黄庭坚更高呢?就张恒先生来说,应该是比较鲜明地赞赏顾炎武的解读。” 张恒通过顾炎武的《介休》、《介之推祠》两首诗,支持了顾炎武对介子推“顺势而为、随遇而安”至极至高的精神境界。 

  关于清明节 

  肯定是第四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之故,这次讨论清明节的话题占了大部分。 

  曹保明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几十年在吉林的深山老林奔走,在民间发现了大量的濒危珍贵文化,一共写了80多个著作,2000多万字,可以说是中国东北文化研究的第一号专家。他演讲的题目是《清明信仰价值的生动转换》。他说,我们很多的清明做法已经开始越来越偏离清明的本意。许多的清明文化被一些商业人士不断炒作,这些问题都在附加和肢解清明文化的庄重历史。我们要回归到我们真正的清明。 

  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演讲的题目是《清明三重奏》。他说清明节是由生命清明、政治清明和生态清明三个节日融汇起来的,正好形成三重奏。生命清明,在他看来,清明节的情感主题是缅怀先人。缅怀先人,传统的仪式就是扫墓,当我们在亲人的墓前驻足的时候,会有很多的人生思考。政治清明,他非常推崇介子推的“功不言禄,志在清明”。他说,讲端午大家都知道屈原,那么讲寒食,讲清明,很少人知道介子推。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把介子推的精神概括好、传扬好。生态清明,我们古代就有“上巳节”,它融汇到清明节中间,从插柳到植树,再到环保、生态建设,那么植树环保是一系列的生态活动,这也是时代的一个发展,所以这也是清明的一重奏。 

  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惠萍在题为《传说与节俗——以清明插柳民俗为例》演讲中说,柳不管是在原始的民俗当中,或者说在佛教当中,事实上它都具有去邪,或者去鬼的功能,甚至于柳在《本草纲目》当中记载有很多的功能。当然,也因为这样的关系,可能原来的上巳节用柳来去除不祥的思维,慢慢地被寒食,甚至于被清明所吸收了以后,可能就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台湾辅英科技大学副教授张百蓉女士演讲的题目是《台湾原住民的扫墓活动》。她介绍了台湾原住民清明节的三个模式,一个是举行他们的传统的祭仪;第二种是结合天主教,或者基督教的信仰,天主教举行弥撒,基督教的人举办复活节;第三种就是各家自己的祭拜。 

  台东大学教授吴腾达先生显然对台湾地区的乡土庙会和寺庙组织非常熟悉,对民间信仰组织的观察非常有经验,他在他的演讲《神鬼交锋——人神共祀的清明法会》中,生动地介绍了台湾的清明节。  

  关于节日文化 

  长期从事民俗学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的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邢莉女士,演讲的题目是《民族民间节日的先准及保护原则》。随着时代的变化,节日正在转型,保护节日确实还是一个应该呼吁的问题,如何保护节日呢?她认为应该有以下两点:第一点就是保护节日的核心价值。第二点就是要让民众有一种保护观念。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苏金智,他同时还是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的副会长,他从语言学的角度希望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明确化、单一化,然后走向世界。他在题为《节日的文化语义及其发展》演讲中说,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现在已经演变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其文化语义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经过时间的推移,如果逐渐发展成为纪念已故亲人的活动,清明就有可能走向世界。 

  东吴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徐振国先生也谈到节日走向世界的问题,他在题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转向和在地文化产业的重现》演讲中说,节日文化的传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还清晰地提出了一个与世界人民分享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构想的进程: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语义明确化、单向化,然后对外传播推广这一节日文化,让世界更多的人群了解,并且邀请世界上更多的人群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与我们共享节日的乐趣,最后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节日。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山西省人大副主任安焕晓,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等一同出席会议。 

 

[责任编辑:张瑞宸]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