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二届  >  领导声音  > 正文

许嘉璐在开幕式上的讲话(全文)

2012-10-29 14:14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     转发 打印

  (第十届、第十一届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在“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全文) 

  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作为会议的倡议人、协调人,首先,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要把会议地址选在淮安。我是淮安人,当然希望在自己的家乡举办这样一次盛大的、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以便向海峡彼岸归来的朋友们,向国内各界的朋友们展现一下家乡的新貌。同时在客观上淮安也具备举行这样会议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第一,正如刚才丁解民先生所说的,淮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想即使我们到会的百十来位学者都来谈淮安文化,也不是两三天能谈尽的。在我的老家淮安市的楚州,也就是老淮安县,至今还有胯下桥、漂母祠,这就是说,时隔两千多年,淮安人民仍然把韩信这名大军事家视为自己的骄傲。用文化学的术语说,韩信的符号与标记依然存在。韩信之后有汉赋大家枚乘,以及梁红玉、吴承恩、关天培、周恩来,还有清初的文献考据大家阎若璩,如果寻根的话也是淮安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才士,多少雄才大略的武将都出在这块土地上。但是,最让人感到兴奋,也是我作为淮安人最引以为骄傲的是,中华民族经历了那么多的劫难,淮安的文化却没有中断。我随便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前几年申办奥运,何振梁先生把“中国结”赠送给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在全世界兴起了一股购买和佩戴“中国结”的热潮。而想到这样一个创意,把古老的、民间的、生活中的文化提升到国际规格的,却是淮安的一位普通女工。如果这个女工没有受到古往今来的文化的熏陶,她是不可能想到这个主意的,也不会有这样的巧手。再比如,艺术作为一种中层文化,我们有周信芳这样的京剧大师,他不仅创造出一个麒派,而且对于京剧的普及也起了非常重要的感召和影响作用。又比如书法,我举这样一些数字:淮安市在全国省级以上书法协会的会员就有218位。在第8届全国书法比赛中,淮安有100人获提名奖,50人获国家奖,其中有3人获金奖。民间各种市级的艺术协会,如音乐舞蹈协会、作家协会、摄影协会等等,就有会员2166人。这还没有包括各乡镇的情况。例如鄙乡博里镇就有民间画家100多,他们的作品已经多次出国巡展。据我了解,在淮安400万农民当中,业余喜欢书画、自己办展览的就有六、七千人。农村家家户户都贴对联、中堂,这些对联有的是请朋友写的,很多都是自己写的。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文化底蕴,淮安才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特别是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把一个相对贫穷的淮安发展成为崭新的淮安。几年之间淮安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工商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除了国家、江苏省等外部的支援外,我想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依托着千百年来沉淀在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带领着淮安人民不断前进。可以说,淮安依文化而存,依文化而兴。有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就有了第二个方面的条件:淮安的四大班子,各个方面的领导,都没有异议地欢迎支持大家到这里来举行这次研讨会,他们愿意为中华文化的振兴,为海峡两岸学人的沟通尽自己的力量。在这里,我想以我个人的名义,也想以与会各位学人的名义向淮安市各方面的领导和机关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要向大家交待的还有另一个问题。这次研讨会的主旨是: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选这样一个题目,是基于我和叶圣陶研究会的朋友们,和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会员们共同感受到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特征,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是促进世界各国不断发展、富强的潮流和机遇。但是,经济的全球化也向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提出了挑战。强势的经济裹挟着强势的文化向全世界弥漫。文化底蕴不足的民族,面临着民族文化泯灭的危险。就全世界来说,一旦文化的多元化消失了,变成了文化的一体化,那将是人类的末日。大家都按照一个模式来生活,按照一个模式来思维,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享乐至上、消费至上、欲望至上、时尚至上,资源就将枯竭、环境就将恶化,人与人之间唯一的维系——感情与和谐也将消磨殆尽。于是,处处是争斗,你死我活地抢夺仅有的一点点赖以生存的资源。当然,文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文化本身就是多姿多彩的,文化多姿多彩的终结也就是文化的终结。所以,文化一体化虽然是某些人的梦想,但终归是梦想。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发出警讯呢?这是因为在某种强势文化向全世界弥漫的过程中,就会给文化造成巨大的损失。呼吁保持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就是要抵消这种损失,为的是人类更加和谐,世界更加稳健地进步。因此可以说,在这样的浪潮中,民族文化何去何从,就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学人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所可喜的是,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哺育的海峡两岸的学者几乎是同时意识到当前世界存在的这个危险,意识到中华文化面临的险境。既然想到了一起,就要说到一起,所以我们定了这样一个题目供大家进行研讨。 

  第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告诫我们,中华民族的延绵,中华民族的振兴,固然需要物质,但是更需要精神。中华民族正如《三国演义》开卷所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最后要落到“合”字。何以如此?正是由于我们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目前祖国还没有统一,2300万台湾骨肉同胞与祖国大陆相分隔。用中华文化振兴中华、统一中华,我对此充满信心。当然,也有一些人不啻为痴人说梦,整天喊着“去中国化”,自己整天却说着“中国话”——而“话”,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是特殊的文化形式。痴人说梦固然是梦,但是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是大的,因此,要与“去中国化”唱反调,我们就应该再次不断高呼:弘扬中华文化! 

  第三,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和振兴,最重要的是靠民族的文化的自觉。但是不可能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有的人对文化都有理性的、系统的认识。因为无论是哪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多层次、多元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为如此。人各有所攻,各有所专。所谓文化的自觉,就是指这个民族的知识界,尤其是知识精英的自觉。因而,两岸的学人就历史地承担起了唤醒民族文化自觉的重任。这种文化的自觉又不是静态的,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而是应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清醒地看到机遇和挑战。挑战就是文化一体化的图谋。机遇就是当今的全球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告诉我们,当我们的民族敞开胸怀,勇敢地吸收不同民族文化的时候,我们的民族就前进,文化就丰富、提高;一旦关闭上我们的大门,拒绝外来文化的挑战和营养的时候,我们就停止、萎缩、衰弱。文化的停滞、萎缩和衰弱就是国家的停滞、萎缩和衰弱。几十年来,大陆理性地、自觉地把窗户与门打开,逐步地开放,不断地扩大,一直到正在进行的全面开放。这使得中华民族不仅仅在经济上获得了新生,而且文化上也即将出现盛唐的景象。因为中华文化正在进行一次空前的、广泛地学习与吸收。世界上众多好的东西,哪些我们该吸收,哪些我们该拒绝,怎么吸收,怎么融合?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国人深入思考的,而首当其冲的还是我们学人。 

  出于这样三个考虑,我们就把“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旨。感谢两岸的朋友、专家们同意这样一个议题。大家送来的论文、摘要,都是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各位的鸿文可以用多姿多彩、妙论纷呈来概括: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既有从古论起的,又有就今言今的;既有用传统方法的,也有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与方法的。我很难用语言概括这几十篇的佳制。有的文章可能是接到通知后赶写的,但是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基于饱学的底蕴,所以都言之有物。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大家的意见并不完全统一。比如说,中华文化到底应该重点弘扬什么?有的朋友讲,应该再次振兴儒学,有的朋友说,应该强调墨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从战国一直争论到现在。而中华文化不就是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乃至农家等互相接触、互相切磋、不断争论中前进的吗?这才是研讨,这才符合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何况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本身就应该用多视角、多层次、多方法去研究。我们自然将在争鸣当中增进友谊,深化对文化的认识。友谊的增加,认识的深化,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前进的巨大动力之一。 

  既然研讨会不可能得出某些一致的结论,这恰好又为我们召开第三届研讨会留下话题。如果各位朋友觉得这次研讨会有什么缺憾的话,让我们在第三届研讨会上来补偿吧!感谢朋友们对这次研讨会的赞同与支持。 

  在这里我想发出一个衷心的呼吁:大家即将参观的几个地方都是淮安的主人为我们精心挑选的,如果没有什么紧急的事情,我希望大家都能参加4号的参观访问,可以进一步了解淮安的文化底蕴和近些年的变化。这也是我既作为会议组织者之一,也作为一个淮安人的心意。 

  最后我代表大家再次向淮安市各方面的领导,以及参与会议筹备和服务的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张瑞宸]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