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二届  >  嘉宾观点  > 正文

左松超:传统文化中的黄金教训

2012-10-29 14:08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     转发 打印

  罗家伦先生有《道德的勇气》一文,选自他的《新人生观》。这篇文章立论正确切要,文笔畅达活泼,对青年极有鼓舞策励作用,曾被选入台湾高中国文课本,产生广泛的影响。不过现在新出各版国文课本都巳经没有这篇文章了,这也是意料之中必然的事。罗先生是来自大陆的“旧政府”的官员,出身巳经不正,他的文章有什么价值?在目前的气氛里,属于所谓旧政府的种种人事,都应该否定,都应该摈斥。在“改革”的伟大召示下,就算新不如旧,革还是要革的。就算从前干的是好事,也应该都是坏事。今年七月间有个台风袭台,风速也不过中度,但雨水丰沛,淹没了许多南部城镇街道,特别是中部山区,山洪暴发,土石横流,林木摧拔,田宅毁荡,疮痍满目,损失惨重。有人说了,这是天灾,不是有什么人故意搞成这样,政府不必负什么大责任。又有人说了,这全要怪宋楚瑜,他做省长时拨太多经费给原住民,山区建设太多太好,所以遭受水灾才有这么大的损失。这话倒也可有此一说,要是当年宋某人不必照顾什么居住在山里的原住民,最好是断绝他们在山中的生计,把他们赶到平地,那么现在岂不是免遭这山洪的荼毒吗?宋某人要自怪识见浅短,做自己的官好了,干吗去照顾原住民同胞呢?至于说如果原住民同胞真的都迁居平地,他们怎么跟平地居民相处?怎么在跟平地居民竞争下保有一定的生存条件?还能保持族群的独立完整?还能持续自己的生活习惯?语言会不会消灭?文化是不是断绝?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批评者只管批得够不够耸动,自己人是不是喝采?选票有没有增加?那里管得了那许多事?不过这些人不就是原来也口口声声大声疾呼要维护本地族群、发扬乡土文化、保护本土语言的那些人吗?你若是怪他漠视原住民文化,“其实你不懂他的心”(一首流行曲中的歌词)。他说的是保护发扬他的本土文化,并不是你的本地文化,原来就不干你的事。以上扯远了,拉回来介绍介绍罗家伦这个人。 

  罗家伦(1895-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北京大学毕业,留学美、英、德、法等国。曾任东南大学、北京大学教授。1943年任新疆监察使,1946年任驻印度大使。1949年到台后,曾任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着有《科学与玄学》、《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史料考订》、《新人生观》、《文化教育与青年》等。1919年发生五四运动,罗家伦正在北京大学就读,积极参与了这场青年自发自动的爱国行动,并且是其中的重要分子、灵魂人物。1919年5月4日上午10点钟,罗家伦在北京大学新潮社应同学狄福鼎的要求,为北京八校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虽然心情万分紧张,但保持镇定,注意集中,匆匆一挥而就,竟不需要修改。 

  宣言说: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条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杀戮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当天学生游行到东交民巷时,被外国使馆警卫阻拦不准进入,于是学生推派四名代表向各国使馆递送声明书,罗家伦是代表之一。1919年5月26日罗家伦在《每周评论》23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五四运动的精神》的文章,他是最早提出“五四运动”名称的人。  

  罗家伦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时(1928年8月-1930年5月),曾经做了一件传诵学界也是他自认得意的事,就是破格录取钱钟书先生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就读。钱钟书先生是一位才子,幼承家学,国学根柢深厚,中学读的是美国圣公会办的学校, 英文受到良好的训练,考清华大学时,国文英文都得到了高分,但数学成绩未达标准, 按例不能录取。罗家伦认识到钱钟书才华横溢,是不可多得的奇才,特别打破成例录取了他。我们从钱钟书先生后来的成就来看,不能不钦佩罗氏当年的慧眼和不拘一格识拔人才的作风。钱钟书先生对罗家伦的知遇之恩不但当时心存感念,即在多年之后还曾提起过。  

  罗家伦在《道德的勇气》中指出,道德的勇气是需要培养锻炼的。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盖要完成“大任”,必须坚持理想,固守目标,百折不回,以达于成,也就是说要具备道德的勇气。这种勇气必须经过“苦其心志”等等的锻炼才能养成的。孟子的话是大体精要的说法,罗家伦则提出具体的办法,来从事于这种修养。 

  (一) 知识的陶镕  真正道德的勇气,是从知识里面出来的,因为经过知识的磨炼而产生的道德勇气,才是有意识的,不是专恃直觉的。在现代人事复杂的社会里,一定要经过知识的陶镕,才能真正辨别是非,才能树立“知识的深信”(intellectual conviction)。知识的深信,是一切勇气的来源,唯有经过严格知识的训炼的人,才能发为有系统、有计画、有远见的行动。 

  我有一位香港的朋友,是一间大学的教授,他有许多不同于一般人的行为,被人目为异类。例如外出,无论是到学校还是别处,一律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不开自用汔车,他根本也不买车;他们家里洗涤碗筷用洗米水而不用清洁剂,洗涤衣服也不用去污粉。总而言之,凡是污染环境的都尽可能不用。为什么?因为他深知人类生存的环境巳经被糟蹋到什么地步,再这样下去,人类只有灭绝一途。人类制造的废气,使得地球上空臭氧层裂开了一个大洞,还在继续扩大中。汔车就是排放废气的大祸首之一,可是人们使用汔车不但不见减少,反而与日俱增。汔车制造商年年推出新的款式,买车的人趋之若骛。他不能叫别人不开车,但可以决定自己不开车。清洁剂去污粉污染大地,毒害甚烈,但要人不用也难。不开车、不用清洁剂好象不是什么大事,尤其在文明落后地区或者根本不算什么事,但在文明发达的地方,要拒绝这些还真不容易,真正了不起。这就要有道德的勇气,这种勇气产生于自觉的信念,源于知识的深信。 

  (二) 生活的素养  西洋哲学家把简单的生活和高超的思想(simple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联在一起说,实在很有道理。没有简单的生活,高超的思想是不能充分发挥的。社会上有些坏人,并不是他们自己甘心要坏的,乃是他的生活享受的标准,一时降不下来,以致心有所蔽而行有所亏。那占有欲的作祟,更是一个重大原因。 

  现在的社会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诱惑,现代的人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欲望。征名逐利,求官求财,贪婪成性,竞逐虚华,以美服华厦来装扮门面,用声色犬马来填补空虚,心灵由于太多的欲望而充满嫉妒、怨恨、报复、阴谋,漆黑一团,正义成为嘲弄的对象,道德巳经沦丧殆尽,也就没有道德勇气可言了。今时今日,有道德勇气的人不能说没有,但直如凤毛麟角,属于稀世之珍,有一于此,不免被视为不识时务的古董,目之为今之古人而咄咄称怪了。 

  (三) 意志的锻炼  一个人所过的生活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感觉的生活,一种是意志的生活。前者是属于声色香味的生活,而意志的生活,是另一种境界,祇有特立独行的人才能过得了的。他有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操行,信念坚定,能以最大的决心,去贯彻他的主张。所以他的遭遇愈困难,精神愈奋发,意志愈坚强,体力愈充盈,生活愈紧张。 

  现代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属于感觉的生活。生活的目标在追逐感官的享乐,生活的内容也只能是一些短暂的感官上的享乐。生活没有中心,混混噩噩,随波逐流;生活没有品质,精神空虚,意志软弱。社会充斥着一片虚华与萎靡,人们没有正确的生活,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怎么可能产生坚强的意志呢? 

  (四)一个人的道德勇气,祇有到临危的时候,才容易表现出来。世界上那一个伟大的人物,不是经过多少的危险困难,不为所屈,而后能够产生的?俗语说:“老和尚成佛,要千修百炼。”修炼的时候,是很苦的。时而水火,时而刀兵,时而美女,一件一件的来逼迫他、引诱他。要他不为所屈,不为所动,而后可以成佛。一个具有道德勇气的伟大的人物,也要历经种种危难的考验,才能成就。   

  愈是危难,愈能显示一个人的道德勇气。“风雨如晦,鸡鸣不巳。”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古人早有明训。一个人在面临重大危难时,要能明辨是非,坚守原则,知道什么当为什么不当为,站稳自己的立场,绝不动摇。要有坚强的抗压性,顶得住强大的反对势力,有时可能不顾亲人的反对,甚至自己内心的挣扎。这种强大的临危不惧的道德勇气,是在平日不断的磨炼中累积而成的。 

  罗家伦指出冲动不属于道德的勇气,虚矫也不属于道德的勇气,但对于什么是道德勇气却没有直接解释。我们认为勇气是行动或者行为的表现。凡在道德标准上,属于应该做的事,或者不应该做的事,不管客观条件如何艰难,能不计个人的利害,甚至于个人生命的安危,百折不回,坚韧不拔,坚持到底,这种表现就是道德的勇气。具备道德勇气的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有“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  的坚定信念,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壮烈气概。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压熏陶下,多少仁人志士在历史长河中,上演了一出出艰苦卓绝、血泪交流、动人心弦的场景,给后代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资产、黄金般的教训。屈原和司马迁是其中两个较早的典型人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同样表现了伟大的道德勇气。 

  屈原,战国时楚国政治家和诗人,楚国国君的同姓贵族,楚武王孙瑕的后裔。他知识渊博,了解历史上的治乱兴废之因,对于楚国当时的情势也有清楚的认识。内政方面,主张限制贵族的特权,举贤任能;对外方面,审时度势,深知楚国在与秦国的斗争中,唯一的出路是与东方的齐国结盟,共同抗秦,如果畏惧强权,向秦国屈辱求和,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曾经三次出使齐国,以图达到联齐制秦的目的。楚怀王起初尚能信任他,后来听信谗言,在外交上采取亲秦的策略,就把他贬了官,逐渐疏远他。屈原后来又被放逐到江南沅湘流域的荒野之地。在长期流放中,深感楚国政治败坏,道德沦丧,君臣贪于苟安,不思振奋,国力益衰,国族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都如日暮途穷,无尽的忧思深深压在他的心头,不能自巳,满腔的愁愤,只能渲泄于诗歌吟唱了。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楚国郢都被秦国攻破,君臣出逃。屈原眼见自己的理想幻灭,国族即将灭亡,就在那年五月,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死,是因为政治主张不能实践,自己的理想不能完成,义不受国族灭亡的屈辱。楚国的腐败,日趋灭亡,有种种客观因素,不是屈原个人意志可以掌握的,屈原可以完全自主的就是自己的“死”。他用“死”维护了他的理想,完成了他伟大的人格,表现了强大的道德勇气。有人说得好: 

  中国的高人志士们,在求生不能的时候,亦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念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屈原)他要自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悲吟着,高歌着,行步着,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司马迁,西汉大史学家。十岁始读典籍。二十岁后游踪遍及南北。后又奉使西南地区巴、蜀、邛、昆明等地,并随汉武帝巡游,到过不少名山大川和重要都邑。元丰三年 (前108) 继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室藏书。游历开拓了广阔的视野,博览积累了丰厚的知识,为其后继承父志撰写《史记》奠立了良好的基础。天汉二年 (前99),因为李陵投降匈奴,他替李陵辩解,得罪了汉武帝,被下入监狱,判处腐刑。腐刑是一种令人极为耻辱的刑罚,对于一个知识分子讲,身心都遭到无比痛苦的摧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中对此有极惨痛的描述。他认为“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他因为“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里所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丘墓乎?虽累百世,诟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受过宫刑的人,不齿于人类,处境简直是生不如死。生或死,司马迁心中一定不知多少次询问过自己。千回百转之余,司马迁毅然选择了在污秽阴暗的环境中,含诟忍辱地苟活下去。为什么?“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那时正在写作《太史公书》,巳经进行五年,最后的目标是完成一部“上计轩辕,下至于兹”,“究天人之际,成通古今之变”的不杇著作。完成这部书不但是司马迁个人生命最极致的成就,也是对人类文化的伟大供献,否则纵然活着,生命又有何意义?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司马迁为了能够完成此一崇高的理想,愿意忍受形体的残害、心灵的斲伤,终身活在羞辱与龌龊之中。他认为如果真能写成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那么先前的耻辱就有了补偿,就是死一万次,又有什么悔恨呢! 

  司马迁写出了他的辉煌的《太史公书》,也就是《史记》,中国第一部通史。没有司马迁坚忍不拔的毅力、崇高伟大的勇气,世界上也就没有这样一部光耀千古的不杇巨著了。他的忠于理念的道德勇气,艰苦卓绝坚毅精神,真可以说惊天地泣鬼神,二千年来,令后世子孙钦佩不巳。我们可以拿他称赞屈原的同一句话来称赞他,那就是:“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而投渊自沉,司马迁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而忍辱偷生。他们在人生的进程中虽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同样是真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勇敢面对自己的良心,为所当为,不为所不当为。他们以崇高的理想,无比的道德勇气,为自己建立了璀璨伟大的人格形象。他们以自己的人生实践,为后来者提供黄金般的教训,时至今日,价值丝毫不减。 

  今日我们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一味追求经济成长,流弊所及是令许多人迷失在金钱和物质的追逐里。金钱成为主宰,银子支配一切。官商勾结,钱权交换。有钱有权者利字当头,竞谋一己之私;无知小民,或被环境感染,或迫于生计,也莫不在金钱中苟苟营营。其次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强大的经济体在扩展经济活动的同时,更有条件在政治上文化上影响别人,以至某些强权自以为独一强大,可以支配世界,可以主宰别人的命运,企图以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于人,以自为是的价值标准凌驾一切,用伪善的面目,进行收买、分化、恫吓、破坏,用一切手段阻止别人进步,以维护他自己的独霸地位。若干不肖政客,为了达到个人的政治野心,甘心被操纵利用,搬弄一些似是而非的“民主”,“人权”的漂亮口号,愚弄人民,进行出卖人民利益的事。今日世界许多国家许多地区动荡不安,纷争不断,主要原因在此。这里有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是处今日之势,一个国家民族能不能自强自立、自尊自主?外力的干涉如不可避免,主要就要看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有没有脊梁骨?能不能站得直、挺得住? 

  在铺天盖地的金权笼罩下,保持清醒,不被收买、操弄;在外在极大势力诱迫下,自立自强,不惧外、媚外;绝不放弃理想,固守原则,坚持立场。不管从事政治或经济活动影响较大的人,或芸芸众生小民,都能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黄金教训,发扬道德勇气,做有利于国族人民的事,不做不利于国族人民的事,则经济发达,民享安乐,国族和谐,前景无限。舍此不为,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作者任职于台湾淡江大学)

[责任编辑:张瑞宸]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