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二届  >  嘉宾观点  > 正文

白祖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2012-10-29 14:05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     转发 打印

  诸言 

  1、文明与文化基因 

  人类有过成千上万的原始部落,他们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自己特殊的心理结构与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一旦系统化并相对定型,就成为世代遗传的文化基因。社会科学中的文化基因与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基因有相似之处。 

  只有那些本身的内涵有利于创造性展开的文化基因,才可能最终发展为文明。文化基因本身的优势再加上汤因比所说挑战与应战的因素,一个文明才会走向辉煌。 

  世界上真正的伟大文明屈指可数,其数量有限。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伟大文明之一,其他伟大文明有古希腊文明、印度文明、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等。 

  2、文化与教育 

  教育处于文明或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背景从根本上支配教育;教育反过来又对整个文化与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大创造时期 

  1、战国文明 

  中国文明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战国文明。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几乎所有创造都可以从那个光辉时代找到根源。战国时的社会空气无疑是充分的精神解放,中国人充满强烈的创造精神(荀日新,日日新),当时人口不多,受过充分教育的人也不是很多,但几乎每个人都充分展开了自己的独立创造。那是一个创造精神弥漫全社会的伟大时代。 

  以孔夫子为代表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也充满自由思考、自由争论的特色,充满创造性的教育培养了充满创造性的人才。 

  2、创造精神昂扬时代的优秀教育遗产。 

  努力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把教育提高到社会、家庭第一要务;高度尊重教师;有教无类;重视德育,远离宗教;因村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文质并重,礼乐俱兴;学与思(继承与创新)统一;学以致用等,是战国时期教育的伟大遗产。 

  这样的教育培养了大批才华横溢、绝少受框套约束、勇猛创新的杰出人物,有如群星璀灿照亮中华大地。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础。 

  文明的停滞与教育的僵化 

  1、历史变迁 

  中国文明经历了发生、发展、兴盛,走向定型(范式化)。秦汉以后,虽然国力强盛,社会繁荣,但从精神上说,创造性却大幅下降。以儒、法为代表的思想与学说日益成为教条与陈规。天才的乐队指挥培养了出色的乐队,他们的思想风格被奉为圭臬,新的指挥再也跳不出既有的习俗,出色的创造性遭到报应,国家兴旺的顶锋和创造力的衰退同时出现。 

  最生动、最伟大的创造走向反面,中国社会成了超稳定的封闭结构。它长期停滞不前。 

  2、教育的僵化 

  教育逐步受科举制的支配最终走向八股化,尽管有过许多成就与创造,但从总的精神发展上看却僵化了。教育的僵化既是文明停滞的后果又是社会长期停滞的重大因素。 

  3、宋明改组文化基因的失败 

  在世界另一伟大文明——印度文明冲击下,以周、陈、朱、王、陆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物曾经试图从根本上重新改造中国文明。出现了短暂的精神解放与思想活跃。教育也相应有了一定活力(朱熹《童蒙须知》生动活泼)。但理学定型后却走上更专制、更僵硬的道路,教育从总体上说不是在启发、加强孩子的创造力,相反,起着扼杀创造力发展的作用。

  当代教育的深层次弊端 

  1、传统文化是义务本位基因所主导,个人独立性一贯被忽视。 

  人际关系被看成社会的根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孝大伦,三纲五常),个人人格成了人际关系的派生物。这是中国文化基因的一个基本弊端。个人只是围棋盘上的一颗棋子,有时虽然很重要,更多时候只是毫无个性与独立性的棋子,其地位由它在整体中与其他棋子的关系而定。这种文化基因虽然造就了大量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的英雄,同时也千百万次扼杀了生动活泼的首创精神。 

  反映到教育上,整个教育不是以孩子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中心,孩子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不是教育的中心(陶行知:中国没有“学校”,只有“教校”——何等深刻!何等可悲!) 不是一切围绕孩子的需要与发展进行;而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教师代表着强大的、统一的、从整体需要出发的教化要求,从教材到教育方式都千篇一律。 

  这种教育能培养出有基础知识和模仿能力但缺乏独立创造精神的人。 

  这种教育严重削弱了全民族的批判怀疑精神、创造竞争精神。 

  这种教育消灭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埋葬了自由论辩空气。 

  这种教育难得培养出才华横溢的人,现代的知识分子是战国时代的几万倍,但有多少人能达到那时人们普遍的自由创造精神? 

  2、应试教育、听话教育、保姆教育是文明衰落期教育的三种表现形式。 

  ——应试教育:一切教育活动以考试能力为中轴,分数成为教育成败的价值尺度。社会(包括我们的媒体)、学校、家长均极力推崇、赞美、追求这一价值尺度。 

  礼 应试教育的弊端极难克服,因为这不是孤立事物,它和整个社会的用人体制、就业体制、评价体系——乃至全社会的主导教育观念紧紧联在一起。 

  ——听话教育:“乖” 、“听话”成为第一美德,孩子和大人都为此支配。听话教育从小就压抑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思考勇气与习惯。一个伟大民族需要科学的怀疑与批判精神,需要标新立异的探索与冲闯精神,听话教育把这一切都扼杀了。 

  听话教育的弊端极难克服,因为它和社会的精神自由空间、和整个文化政治风气紧紧联在一起。 

  ——保姆教育:孩子精神上的断奶期延长,独立人格、独立精神被弱化。        独生子女众多使用这一趋势有所加强,它削弱一个人的拼博精神,增强依赖性。 

  克服保姆教育的偏向,相对说要容易一些。 

  传统文化基因的改组 

  1、西方文明冲击下中国文明的应战。 

  西方文明是以发展(扩张)、个人自由、重视科学技术(逻辑思维)、法治社会、基督教、市场经济等为代表的文明。近代史上,西方文明表现出创造精神昂扬与征服扩张的二重性。 

  从西方的扩张(侵略、帝国主义)行动中争取解放是中华民族面对西方文明挑战奋起应战的第一阶段,虽然历尽苦难辛酸,但从历史眼光看是比较短暂和比较容易的阶段。这一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了。与此相应,民族心态应该作大的调整。应该克服片面的排外心理,向别人的长处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国文明对西方挑战的深层次应战才开始,最困难的应战是改组自己的文化基因,在更新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基础上,创造适应人类进步要求的精神结构、政治结构与经济结构。从长远和根本来说,关键在于改组我们的心理、文化、精神构造。 

  “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改组自己民族文化基因的序曲,由于国内外种种复杂因素,这一进程停顿了。 

  历史将证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伟大的政治事件,它更是伟大的文化事件。从那时起,中国人的批判精神、创造精神有了一定的复苏。文化基因的改组实际上已经逐步展开:发展观深入人心(发展是硬道理),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法治社会的口号,把人权写入宪法…… 

  必须克服种种狭隘的左的偏见,敝开广大胸怀,学习并接受其他文明的优点,真正“虚心若谷”,否则我们的伟大文明的前途将是可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作为世界最伟大文明一,除非民族消灭,中华文明绝不应该也绝不可能用其他文明来取代。 

  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全盘西化”都是走不通的路。这些路是一厢情愿的平坦路,没有这样容易和平坦的路摆在我们面前。“拿来主义”也早已过时,不能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文化基因的自发改组与自觉改组。 

  现在,在不知不觉中(从电视广告可以窥其一斑),中国文化基因正在进行着自发的改组。我们需要把这一自发过程变为自觉过程。文化基因的改组主要是在深层次的精神领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觉、自强是希望所在。 

  文化基因改组的自发性过程表现之一是文化危机:真诚信仰的普遍消失;道德约束的极大弱化,贪污腐败盛行;一面是色情与暴力,另一面是对封建帝王的歌颂……文化基因改造的自发期产生人们的思想混乱。(作为最近例子之一,体现在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张艺谋精心策划剪短了中国姑娘的旗袍,展现了中国姑娘美丽的大腿,却在因特网上引来全面的骂声。) 

  3、教育在自觉改组文化基因中的作用。 

  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文明的诞生和新生,都有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及作为其后果的智慧爆炸为先导。(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战国文明;自由民主精神支配的伯利克利时代——希腊文明;文艺复兴运动——西方文明。)中国文明的新生或中国文化基因的重组,没有伟大的精神解放运动是不可能实现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效率与公正的平衡、个人与集体的平衡、追求享受与寻求淡泊的平衡等等都需要有中国人独特的解决道路……文化基因的重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哲学与现实问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文明或者能重组、新生,或者沦为其他文明的附属物,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出现相当规模的智慧爆炸。 

  应该努力在学校中,从人们的孩提时代,就培养他们追求社会与自然真理的精神,独立思考与独立创造的精神,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不畏邪恶勇于献身的精神,尊重自由民主与法治的精神……应该在学校中,从孩提时代就形成人们自由讨论争论、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坚持主见与兼容异己并重……的风气。中国人理当成为世界上具有泱泱风度的伟大民族。 

  教育不只有为中国现代化培养大批人才的任务,从长远说更有创造性地自觉改组民族文化基因的使命。从这个角度说,教育的改革还没有真正开始。  

  当然,教育的深刻改造需要社会真正有精神解放、智慧爆炸的背景。反过来也可以说:教育的伟大变革能带来历史的深刻变动。我们认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从历史眼光看是必然会到来的。     

  下面引几首诗词格言作为本文的结束: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 

  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 

  公理有固然,非夫人之为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自序》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爆竹一声旧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白祖诗 原昆明大学校长,原云南省文化厅厅长,国家督学) 

[责任编辑:张瑞宸]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