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8 11:19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民进中央原主席、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许嘉璐在开幕式上的致辞全文)
非常高兴应邀参加第八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这届研讨会以电影产业发展为主题,最切合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总主题,因为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平台、管道,是一种形态文化,是需要也极有可能和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
面对这么多著名的华语片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学者、专家,我这样一个二十年多不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按说是没有发言权的,但是承蒙主办方的邀请,我只好打擦边球。我的发言很少涉及电影本身,但又与电影不无关系。请不要误解,我不看电影,不是因为现在没有好电影,是因为我没有时间,而且恐怕不仅是我不看电影,包括绝大多数的北京市市民是不看电影的,因此,偌大的中国大陆,整个票房只有60多亿元。这是我们面对的残酷的现实,在探讨电影产业发展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如果我们到大陆的院线门口调查,大概专家学者是不进电影院的,农民和农民工是不进电影院的,白领几乎也是不进电影院的,剩下进影院的就是大陆流行文化中所谓的小资了。
电影是最具有大众基础的一种艺术形式,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电影落到了这样一个境地——大众电影开始不再那么大众了?恐怕是电影主管部门、电影投资者以及编剧不太了解13亿中国人在想什么、盼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只是凭着自己的想象在组织拍摄、发行电影,而中国的院线基本上是被少数的大公司垄断了,因此一年拍摄出来的400多部片子中能够进入院线的恐怕是很少的。但是我已经预见到了被垄断的院线的这种日子不会长久了,因为无论是美国的大片还是大陆所谓的预告片,几乎快变成了千人一面、一种格调了,就算是包括小资去电影院看电影,他们也会这样想。于是,连篇累牍的,用金钱买来的影评、广告起着刺激的作用,此景岂可延长啊?自身的弱点决定了要干一些事情。
这个时候召开两岸四地电影产业发展论坛,也正是中国的电影要走向何处去的一个契机。20多年来的中国电影发展模式要变了。为什么中国的电影界会出现这种状况?即使我所说的不是全部,这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我想,这离不开我们今天谈电影等一切艺术时所面临的世界和中国的形势。世界的形势是什么?让我们超越党派、超越政治、超越意识形态来看这个问题。我们所面临的两个最大的问题,一个是经济的全球化,一个是科技的现代化。我多次在公开的场合讲,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的过剩的产品、技术、资金借着全球化,借着他们所制订的WTO规则,畅通无阻地在全球的上空飘荡,看到哪里可以取得最佳的回报,就在哪里落地。当在投资地投资的本土电影例如人工土地的成本提高了,它就要继续飘荡,到另外一个地区去。经济的全球化不是为发展中国家设计的,它的目标是让跨国集团要永续的获得超额的利润、最大的利润。经济和观念是分不开的,为了经济的全球化,它必须搞文化的一体化。实际上,文化产品也夹裹着文化产品输出国的意识形态、兴趣爱好,走向广大的地域,冲击着这些地域的古老的文化、固有的价值和美好的世界,造成了几乎遍及全世界的物欲横流,传统的丧失,价值的迷惑和社会的纷争。而科技的现代化又缩短了地球的距离,加快了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的速度,却疏远了国与国,人与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人情、感情和亲情。在这样的时候,任何一个从事文艺事业的人不得不思考:在这样一个浪潮下,自己是随波逐流还是做中流砥柱。另一方面,中国的形势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海峡两岸和平局面的出现和不断推进,这是中华民族崛起所不可遏制的,且来势凶猛并愈来愈盛。
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所造成的种种恶果,是对我们电影工作者的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挑战。海峡两岸和平局面的出现,是两岸的一个极大的事情,是一个里程碑。加上大陆的崛起,这应该是我们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动力,也是我们应对世界的压力和挑战的一个契机。
几乎在全世界包括西方发达国家,都面临着2500年来从未出现过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对这个课题,各国的学者、政要、思想家都还没有给出答案。而且,悲观一点说,意识到这个课题的人,在世界各国是极少数。这个课题是:在现代化的前提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如何审视和重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人自身的身与心的关系?其实2500年前,阿拉帕、柏拉图、孔子、释迦牟尼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而且他们的答案在2500年来一直指导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只是从200年前开始被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搅得越来越乱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1949年提出,应该出现另外一个新的轴心时代,现在我们不过是为了轴心时代进行准备。今天再谈这个问题,就必须要面对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来寻找到我们物质需求的急速增长与心灵回归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动与静、快与慢、钱与身、物与心之间求得一个平衡。于是我们面临着一个问题:无论任何文化形态,不管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我们是引导社会公众朝崇高走去,还是迁就人们感观的需求而不是灵魂的需求走下去?
我把文化对人的引导分为三类:一类是引导人们走向崇高,一类是让人们保持平凡,一类是催促着人们走向沉沦。我想,凡是有正义感的文化工作者,都应该提倡崇高,允许平凡,拒绝沉沦。电影是最容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人进行影响的,我希望两岸四地的电影工作者能够紧密的合作,共同思考世界性的大问题和中国当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且能够连起手来,引导着中华民族走向崇高。
的确像严隽琪主席刚才精确指出的,中华民族有着伟大的历史和现实。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题材和元素。同时,五千年中华文明中有三千多年历史文化记载的中华智慧,我说的智慧包括灵感与灵魂,又是可供我们用电影的形式来体现的。
当然,市场不可忽视。我们的美好的愿景——引导中华民族和人类走向崇高,与适当的功利是并行不悖的,因此我们还是要谈票房,没有票房,电影事业无以为继。我希望在考虑所谓功利的时候,也就是票房,我们要思考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中国的电影如何走向世界。每年世界上几个著名的电影节都有中国的影片参展。去参展,去拿奖是必要的,但是现在已经到了不要满足于捧回奖杯的阶段,还应该看到中国影片通向世界的精神价值,是介绍并引导中华民族走向崇高,还是保持平凡,还是走向沉沦。同时,金钱价值也要考虑,即获奖影片在中国大陆这个最大的市场的票房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票房。我建议,有关媒体、有关主管部门,每年公布一次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所占的份额和票房价值。那是很可怜的,这种可怜就是挑战、就是刺激、就是催促。因为世界都沉浸到了物欲横流、传统丧失,价值迷惑和社会纷争之中。如果从中华大地上,不管是大陆、香港、台湾还是澳门,飘散出一片亲民、和谐、甜美的气氛和主题,我想我们就在世界人类心灵上也获得了。这就需要如严主席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在艺术形式上、手法上、手段上,不断创新。
今年以来,我多次和台湾立法委员丁守中先生就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事业的合作进行了沟通。不久前,刘保全先生来访,我也与他就这方面做了深层次的探讨。ECFA中有些条款涉及到文化创意产业,ECFA签订之后,我可能会带领一个较大的代表团到台湾,与不同的产业面对面的就如何落实ECFA进行研讨。我既不是IT业专家,不是金融业专家,也不是房地产业专家、石化业专家,我大概能多说几句的,就在文化创意产业。我之所以跨行跨业的说,并与台湾就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沟通,就是和严主席想到了一起:无论电影、电视、服装、酒店服务、旅游、乃至广告、旅游工业品等等,无不渗透着文化创意,其中,对人内心影响最大的应该还是影视作品。在这一点上,大陆电影界应该虚心地向台湾、香港和澳门学习。我想,有大陆的广大市场和一定程度上的资金储备,有台湾的无拘束的创意以及国际人脉的广告,再加上香港和澳门成熟的经营理念和人才的储备,两岸四地联合起来,如果用好了,就不是一个好莱坞可以和我们匹敌的了。这里,中国电影界要清醒地认识到两个关键:一是认清全世界形势所给予我们的压力、挑战与动力条件;二是不断的创新。
今天的论坛依然是坐而论道。中国的电影要走向光明的未来,要走向世界,再论道不解决问题,应该业者起而行之。我希望,这个论坛不是就举办一次,希望隔一段时间中国民主促进会可以再举行两岸四地电影产业发展论坛时,要再做一个分主题的第二次的论坛,而在两次论坛之间我们要行动。我期望,下次来参加论坛时,下下次再来参加论坛时,要让人感到两岸四地的合作已经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瑞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