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交流专题  >  第八届  >  领导声音  > 正文

严隽琪:以电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促进两岸四地携手

2012-10-28 11:18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     转发 打印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在第八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两岸四地电影产业发展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全文)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李行先生在刚才的发言中提出,“民主促进会”的简称和台湾“民进党”容易混淆,这是对爱护我们“民进”声誉的建议,在没有更好的简称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采用全称“中国民主促进会”。另外,我们要多为社会做贡献,让更多的人更了解中国民主促进会!谢谢李行先生! 

  在这里,我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及主办方,向出席论坛的各位嘉宾,再次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支持研讨会的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华海外联谊会、中国文联、中国电影家协会、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市领导,以及各承办单位、支持单位、社会各界的朋友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向为中华文化发展及两岸四地交流不懈努力的各界人士、新老朋友,表示由衷的敬意! 

  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以教育、文化、出版为主要力量的参政党,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和世界的和谐发展服务,是我们的责任。自2002年起,我会先后在苏州、淮安、咸阳、天水、重庆、厦门、杭州等地,围绕吴文化、和合文化、秦汉文化、伏羲文化、巴渝文化、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医学文化等主题,连续举办了七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这个研讨会在两岸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开通了思想交流的渠道,促进了多种合作。本届研讨会以中华文化与华语电影产业的发展为主题,希望能为两岸四地电影界的交流和合作做贡献,为提高华语电影领域的文化自觉发挥积极作用。 

  借此机会,谈几点浅见,就教于各位。 

  第一,关于电影中的文化自主性。自1896年,电影作为一种泊来品在中国落地,中华传统文化就对它产生了或显或隐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拥有民族特质的中国电影。中国的电影人富有精英意识和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创造了很多脍炙人口、流传青史的优秀作品。无论产地是在内地,还是香港、台湾,这些电影作品都传递着中华传统的文明、伦理亲情。我看到有人对李行先生作品的评价,借用过来,就是“无论多么剧烈的冲突,无论那世间多么疏远和隔膜,在‘仁爱’精神、忠恕之道的感召下,对立都化解,问题都消弭,隔膜被穿透,距离被拉近”。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文化的时尚化、商品化,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电影业产生巨大冲击。我同意这样的观点:西方现代艺术本身也不具有无可置疑的合法性,如果全用它作为标本来加以判定,只会对中国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和丰富性造成遮蔽,对我们还原历史和拓展未来潜能会有不利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深位文化记忆,是其作为独立个体、确立文化身份的重要依据,也是构成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元素。文化血脉的传承应该是一种理性认知,而不仅仅是情感的延续。 

  费孝通先生说过,文化自觉就是主动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要在对传统的创造的接受中去看待未来,否则就谈不上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文化自觉还要包括理解多种多样的文化,增强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位置的能力,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它文化一起,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次序,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中国走的是既要直入、更有应对,不仅学习、更重创新的继发现代化之路,其间不一定完全符合原发现代化标准的部分。或许这才有中国现代化的原创性与特质的表征。在世界文化趋同化和多元化并存的大势下,只有保持文化自主性,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中国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进行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要在影视作品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批量继承、创造转化、面向世界、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和技巧,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有效沟通起来。尤其是面对当前西方文化的强势包围,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如何与现代的电影手段结合,是所有华人电影界同仁面临的共同课题。 

  中国的知识分子要清醒地自知、自立,同时又要尊重他者,从自身的独特经验中提炼出价值,贡献于全人类,这才是对人类多元生态、世界持续共存的和谐前景的真正负责。希望华语电影更好地表达优良的真实韵味和影像风格,真正使中华文化受到尊重。 

  第二,电影应该反映现实世界的需求。所谓文化,就是要试图回答我们的一种心理需求,就是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这样的生活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结果,就是人们必然想要知道我们的文化从哪里来,怎样生存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我认为这是文化自觉的基本含义。电影依靠什么来赢得观众,赢得市场?它离不开文学精神、思想力量和精良的制作,所以要专注于描绘人心向上、向善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力量,着重表现人物与社会和与历史前行的精神力量,着重揭示社会变革的趋势,也就是追求真善美。具有审美精神,防止道德滑坡应该是电影的重要功能的自觉担当。 

  电影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具有大众文化属性,具有和观众心理互动的要求。随着电影市场化机制改革的进程,对电影更加强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整体要求。如果把重点放在视觉奇观和新颖上,疏离现代中国和现代的中国精神,不去反映中国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不去反映中国社会的现代变革,不去传递希望、自由、乐观等健康理念,中国电影就不会有经久不息的感染力。有大陆机构做调查的结果表明,国内许多青少年对民族题材电影的兴趣不高,但又很认同西方电影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借用和改写。可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电影中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手段的陈旧,制作的粗糙,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2009年,大陆全年故事片产量达到456部,但是院线放映的国产影片只有130部,这反映出中国大陆电影产业在数量和质量的平衡上有较大的问题,这同时也和过分追求利润、忽视电影的文化功能不无关系。所以,在强调电影产业化、市场化的同时,还应充分重视电影的文化功能,支持那些贴近人们生活,有巨大社会价值的影片的生产和放映。 

  我不太了解台湾的电影资源情况,但是就大陆而言,影院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均衡,呈现出马太效应。有数据说,北京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2%,但是电影票房收入占全国的13%,甚至有的小城镇十来年没有放电影。这应该引起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在政府引导下,2009年,农村数字电影院线达到218条,放映农村电影718万次,关注人次达18.15亿人次。2010年,大陆将完成每村每月放映一部电影的目标,这将成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为此而高兴。 

  第三,加强两岸四地电影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华语电影的发展和走向世界。中国民主促进会一直致力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活力所在。而且优秀的中华文化必须对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更多的人来共享。在文化产业发展和走出去的过程中,电影具有重要的地位,必须积极开拓华语电影的世界市场,培育有高度市场意识的电影传播企业,不断提高华语影片的国际影响力,使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影片,为世界了解中国、为中国文明的传播发挥积极作用。 

  华语电影走向世界,需要两岸四地的电影界同仁及海外华人华侨共同努力,共同拓展合作交流的渠道和方式,取长补短,形成“大华语地区电影”的理念。李行先生讲过,实现两岸电影交流的良性互动是两岸几代电影人的共同心愿,期待两岸电影交流不断走向常规与深入。侯孝贤先生说过,不是单看台湾、香港或内地单独计算的电影,华语电影才是共同的目标,需要拓宽眼界,面向好莱坞。假如华语电影确实有内地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台湾的艺术与美学风格,加上香港的技术手段和商业运作,它将无往而不胜。两岸四地各有各的优势,中国大陆拥有13亿人口,是全球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电影市场。2009年,大陆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2.0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2.6%。今年,政府又颁发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可以预见大陆电影的发展会进一步加快。由于文化的同质性,台湾电影进入内地没有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彼此容易感同身受。台湾电影较早建立了海外的发行体系和销售网络,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宝贵的经验积累,香港电影则在技术和商业上领先一筹,加上刚才刘先生讲澳门在彰显中国的文化传统方面有它的独到之处,因此,两岸四地电影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电影市场乃至全球电影市场,是我们共同的切实可行之路。 

  我高兴地看到,近来两岸四地电影交流十分频繁: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已经举办了十届;2009年,中国电影基金会、台湾两岸交流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两岸电影展分别在两岸会展优秀影片,福建彰州市举行海峡两岸首届电影发行放映同业论坛;数字动画片《海之传说——妈祖》是台湾中华卡通与北京电影集团合作的成果,动员了两岸近200名动画创作艺术家携手完成,效果非常好。妈祖文化在加强海峡两岸源远流长的血缘亲情,为电影传播妈祖文化倡导中华优秀美德,是为全人类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一个非常好的范例。 

  两岸四地的电影交流与合作,可谓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对华语电影的前景充满信心。上海,在中国电影发展史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又是我成长和长期工作的地方,我对这个城市充满了感情,我希望并相信通过在上海举办的此次论坛,对华语电影产业的发展和两岸四地的电影文化交流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也对上海的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张瑞宸]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