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9 15:31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二、中国传统养老模式的转变
家庭养老一直被认为是东方传统的养老模式,以孝贤文化为核心的赡养、尊敬老年人一直被赞誉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否认,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以及在我国目前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的阶段下,孝贤文化及家庭养老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组织形式,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家庭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因此,家庭也担负着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的责任。家庭养老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下、在封闭的社会经济结构下,是在小生产方式下形成的养老方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家庭养老必然受到冲击,与现代化生产相联系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事实上,我们现在谈论的家庭养老也不再是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家庭养老完全相同的养老模式了,它是社会经济形态由小生产方式向工业化生产方式过渡时期的带有传统色彩的养老模式,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模式了,这一点尤其是在城市更为明显。
(一)社会变革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1、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我国,家庭一直是赡养老人的重要力量或主流模式,从传统孝文化观念讲,赡养老人被认为是家庭和子女的传统美德和责任,“养儿防老”依然是中国人重要的生育观和家庭观。从法律角度讲,婚姻法和老人权益保护法也规定了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力图通过法律强化传统文化的力量。但是近年来,我国家庭养老功能有明显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减弱趋势,传统的孝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
2、家庭功能的演变。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传统的孝贤文化伦理道德也因此受到冲击,两代人在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形成“代沟”,“代沟”的日益扩大对家庭养老及孝文化的冲击,它导致两代人分居的倾向,老年人独居、空巢家庭增多;现代工业社会,打破了传统社会父母抚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或祖父母抚育孙子女、孙子女赡养祖父母作为家庭代际交换的平衡状况。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赡养功能趋向社会化,靠子女赡养老人与靠老人抚育孙子女的观念发生变化。家庭中的赡养、抚幼功能、教育功能已部分由社会的养老服务机构、托幼机构和学校所替代。家庭内部的生产与消费功能向社会转移,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的小生产方式逐渐被社会化大生产和消费方式所取代。
社会变革加速,拉大了价值观念的差异,当家庭利益与个人功利相背时,长期照料、赡养老年人的观念便成为年轻人的负担。传统家庭代际情感价值发生变化。从重生育到重性爱,从重大家到重小家,从重亲子关系到重夫妻关系,使传统家庭繁衍后代、赡养回报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3.老年人权威的弱化。在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中,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老年人传统的经验正受到科学技术进步的挑战, 使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老年人的权威观念、家庭观念、尊老敬老思想的发生巨大变化,老年人逐渐失去了以往在小生产社会中在家庭中受尊敬、受供养的地位。从而造成老人的地位产生前所未有的动摇,使家庭养老模式遇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降低。城市化、工业化使家庭成员对家庭的依赖性减弱,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使人们对社会的依赖性增强。工业化的过程中,使大批的青年农民向城市流动、迁移,老年人则留在农村从事农副业生产,子女与老年父母空间距离的扩大,客观上削弱了对家庭养老的作用,将过去由家庭承担的照料老年人问题推向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社区服务事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在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照料老年人尤其是长期照料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矛盾就日趋突出,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与低效率、严重短缺的社会服务之间的矛盾,以及在独生子女为中心的核心家庭中,家庭作为养老的载体仍然承担对老年人的长期照料将会越来越困难,年轻的家庭成员敬老养老、孝敬老人的观念日趋淡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仅仅依靠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力量来维系也越来越显的软弱无力了。
(二)社会化的养老照料模式更需要弘扬传统的孝文化
家庭养老的质量一般说来要受到各种要素的影响,其中子女的道德品质、经济条件、身体状况、居住状况等都是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因素。东西方虽然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都同样面临着伦理道德观念的下滑趋势,在西方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里,以人情淡薄闻名于世。目前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之中,由于西方一些国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家庭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下,家庭结构与伦理道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迫使老年人不能不越来越依赖社会;社会上实行各种养老金和高福利制度,使他们的子女又越来越认为赡养老年人是社会而不是自己的责任;老年人生活在老年社会中,而极少有机会与青年人、中年人接触,这样又加深了他们的孤寂感。青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又进一步加剧了家庭结构的破坏。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青年人、老年人之间由于隔阂和代际之间的矛盾在日趋加深。
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会给社会上造成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一代与下一代之间会因分配有限的财力而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尽管在东方一些素有敬老养老传统的国家里,由于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在一些华人居住区也已经出现代际关系紧张,情绪对立,互相争夺财产、住房、遗产和不赡养老年人的现象。
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是老年人晚年养老的主要内容,作为经济供养,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基本上是要依靠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及社会化养老照料设施补充。老年人过去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作出过贡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凝聚着老年人的贡献,因此,他们不仅应该享受保障晚年生活的退休金,而且还要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随着社会变迁,经济的发展从各个方面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传统的孝文化提出了挑战,家庭在小型化的过程中养老的功能日趋削弱,传统的孝贤文化受到巨大冲击。 从职业的角度而言,对长期照料老年人的工作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高道德范畴。“仁者爱人”,孔子主张仁德的人要关爱别人,关爱别人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仁者先难而后获”要树立一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因此,护理老年人要有良好的道德水准,充满爱心,甘愿奉献,富有牺牲精神,在护理老年人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护理工作面临的是一些肢体衰老、反映迟钝的老年人,甚至常常是一些意识模糊、肢体麻木、喜怒无常、行为怪异、精神呆滞、身患绝症、完全不能自理的特殊老年人,要求护理人员要有高尚的职业操守、爱心、孝心外,还要掌握一般的老年学、老年心理学、营养学、保健学、急救等方面的知识。长期照料老年人的工作强度高,是一项又脏又累的工作,护理人员每天都要给老年人洗澡、清理大小便、喂饭、翻身、喂药、擦洗腋下等等,一天24小时都要不停地做。对于父母及在社会养老机构中被长期照料老年人,如果我们只是重视他们的日常生活的料理,给饭吃,给水喝,而不是从心里尊重、敬爱,这与养活宠物没有区别,这决不是孝敬。孝敬的重要内容是对父母和其他老年人的精神、心理、感情、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关心和给予满足。 照顾老年人是一种积德行善的光荣职业,应该大力弘扬,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让老年人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今天,尽管家庭已不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要单位,但仍然是人类自身生产的基本单位,仍然是人们成长、生息的基本环境,仍然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血浓于水,亲子之间的血肉联系和感情基础是永远割不断的。 面对2l世纪的“银色浪潮”,孝道建设应该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础课题。孔子提倡的“敬老、尊老”的传统孝文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有力武器。在既有孝的思想情感和道德习惯的基础上,政府通过宣传、教育和劝导,通过若干鼓励优惠得政策,使人们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较高的道德境界;在家庭中,子女尊敬长辈,长辈爱护子女,共享天伦之乐;在社会上,人们尽职尽责,提倡要关爱孝敬所有的老年人,通过广泛弘扬孝贤文化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创建新的孝贤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老年人晚年仍然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和家庭中,目前我国各地由社区向老年家庭提供必要的服务以及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这种新的居家养老模式是我国养老保障的新模式,需要在弘扬传统的孝文化的同时积极地推广之,由于老年人没有离开家庭,与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所以,仍然能够享受家庭亲属的天伦之乐,不感到寂寞、孤独,体会到晚年生活的意义,同时由于老年人的各种特殊服务是由社区提供,也减轻了家庭成员对长期照料老年人的沉重负担。
在我国目前社区服务事业以及组织机构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居家养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而居家养老这种新的养老模式主要是侧重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方面,经济供养主要靠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在一起居住,政府应该在鼓励政策上给与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年轻人孝敬老人,积极参与关爱老年人的各种活动。
参考资料:
[1]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1917年2月1日),《吴虞文录》(上),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印行,第4页。
[2]吴虞《说孝》,《吴虞文录》(上),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印行,第11页。
[3]许全兴《毛泽东与孔夫子》130-131页,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4]杜振吉:《儒家孝的思想与当代家庭道德建设》,《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1期;
[5]路丙辉:《孔子孝义平议》,《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2期;
[6]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2月第1 版。
[7]王玉德:《孝——中国家政理念之平议》,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作者简介:
陶立群 中国老年学学会学术部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瑞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