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青:社区养老新趋势--多功能的社区照顾

2012-10-29 15:09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     转发 打印

  摘要:面对银发浪潮和“421”少子家庭的结构,对老年群体、特别是失能和失智老人的照顾需求持续增长,社区照顾支撑的居家养老作为主流应对已经成为共识。本文提出了社区照顾的新定义,包括上门护理、日间照料、托养服务以及志愿者互助等多种服务,整合资源以及协调福利与市场的功能。分析了照顾供给不足的深层原因,诸如对养老照顾是社区福利的重心认识不足、老龄研究滞后、政策协调不力、福利资源和市场开发尚未形成良性互动等等,作者提出了顶层设计的眼界,包括更新观念以及形成政府、社区和企业多方参与的格局:政府应加大老龄研究的投入、搞好公共政策之间的协调;社区应整合福利资源、获取专业化支持;企业需要开发服务流程和培育规范的养老消费市场。

  关键词:社区照顾、社区福利、老龄产业、扩大内需、老龄研究

  一、推进养老照顾:社区福利的重心和扩大内需的产业

  2012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过1.8亿,并且正在以每年8百万的速度猛增,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与此同时,人口老化过程中的高龄化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持续增长。据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报告,2010年末全国重度失能老年人已达1080万,占老年人口的6.23,长期照顾和护理的问题已十分突出。

  对此,社区养老照顾--更确切地说是社区照顾支持的居家养老--作为主要应对方案,开始形成共识。国务院在2011年出台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民政部的“十二五”规划也指出了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一些大城市例如北京已提出了注重社区养老服务的9064方案,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

  中国快速老龄化的现实很严酷,面对老年人口猛增、“421”少子家庭和未富先老的挑战,如果不去踏踏实实地搞好那个“大孝”--加强老龄研究并在社区落实养老服务和长期照顾的制度,那个私德(小家)意义上的“孝”就多半会成为空话。在这里,以下两个基本事实值得高度关注,

  其一是面对1000万需要照护的失能老人,不仅养老床位的总量不足,而且其中能用于护理的床位更为短缺。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近4万个老年福利机构有床位314.9万张,收养老年人242.6万人。不过由于缺乏护理设施和专业人员,以及经营者的赢利需求等原因,在3百多万张床位中仅有51.8万张用于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换句话说,护理床位仅占床位总数的16.4

  其二是不少养老机构的空床率相当高,达到30%甚至更多。例如,近年来北京市的养老床位经过努力有大幅增长,达到6.8万张,能为3%;的本市老人提供床位,这一比率高于1.8%的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机构的空床率也增至新高,达到50%以上。据了解部分是出于经营者降低成本、规避风险的考虑以及缺乏护理设施等因素,不少养老机构拒收失能老人(老龄科研中心的报告指出近一半的机构拒收);部分是出于多数老年人更愿意在社区就近或居家获取照顾。

  以上事实说明,对于大多数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无论愿意与否,他们还是要在社区寻求长期照顾。其影响面波及到几千万的家庭和上亿人的亲属,这还不包括大量的需要居家照顾的病人,足见在社区养老中照顾和护理服务所涉及的民生之重,是今后社区福利的重心所在。

  本文所讨论的社区照顾,或者说社区福利在新阶段的重心,是指对有照顾需求者、特别是老年人提供上门护理、日间照料、社区托老以及志愿者互助等多种服务,营造一个使居民能够自立并增进其尊严的生活环境。社区养老服务需要协调福利和市场的功能,在整合行政、医疗和社区资源的同时,照顾服务的运行与老龄产业及促进就业形成良性互动。

  在社区养老中强调照顾服务,意在加强安全网的建设以应对每个社会成员在生病特别是老年阶段可能发生的失能风险,其发展是解除每个人后顾之忧的最后一道支撑。我们今天讲养儿防老,说到底就是搞好这个安全网的建设。

  还应当看到,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又显示了相当强劲的市场潜力。据中国老龄办的《城市居家养老研究报告》,2010年城市居家养老的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两项,市场规模为1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据推算,到2015年中国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

  由以上讨论可见,当我们每个人面对老年阶段可能发生的失能、失智风险时,如果安全网的社会养老体系不仅能提供“皆保险”—有护理保险的资金支持,而且能够做到“皆护理”—有多样化的照顾服务依托,那么中国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将大幅上升。

[责任编辑:张瑞宸]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