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9 15:05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淮南鸿烈》(本文采用刘文典撰、殷光熹点校、张文勋审订《淮南鸿烈集解》,安徽大学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以下出自该书,不再说明)对养生有许多精辟的见解,譬如人身宇宙的生命观、体道抱德的养生观及形神气志的燮和观等,这些见解蕴含深刻的养生智慧,而且这些养生智慧至今仍具有不朽价值,对当代世人不乏借鉴意义。
一、人身宇宙的生命观
人的生命是怎样的存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见解是人们论及养生事宜的前提与基础。不同的养生观出于不同的生命观,不同的生命观导致不同的养生观。同注重人的生命与宇宙万物其他生命相互区别、强调差异的学派观点不同的是,《淮南鸿烈》肯定生命的统一性、类似性,尤其强调人身与宇宙的相通性、相似性,《本经训》明确提出:“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认为人身乃小天地、宇宙乃大人身——人身是宇宙的缩影、宇宙是人身的放大——而且人身这个小天地与宇宙大天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种“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的生命观,便成为《淮南鸿烈》养生思想的基本前提,也是其养生智慧的哲学基础。
现代人或许会对《淮南鸿烈》这种人身宇宙生命观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很可能会借用自然科学的成果(如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而鄙视之。若是从科学的观点、立场来看,这种不屑乃至鄙视,固然有其道理,然而,科学的眼光不是我们看待宇宙的唯一眼光,尤其当我们立足人类更好的生活,或者说,为了寻求人生幸福而要确立较好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如果仅仅用科学这一把尺子,那是有问题的。科学主义盛行之下的人们,看似行住坐卧都有了空前的改善,但却没多少安宁与幸福。推究起来,导致这种生活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所谓科学“无所不为”的幻想难脱其咎。简单地说,科学教导人们去“争”(竞争、斗争、战争);“争”什么?无非名利;怎么“争”?凭借自家的身家性命——生命……
生命是什么?仅仅就是科学所谓的DNA(碳水化合物)吗?人的生命就是由猿猴变来的,“与类人猿只有程度的差别”(胡适语)吗?果真如此,人身当然就无所谓神圣可言;果真如此,再讲对生命要心存敬畏便也成为无稽之谈了。不需太多的理性,常态下的人们也会认识到科学界定的“生命”的不足;无需太多的理由,人们也会重拾人文“生命”的传统。所有这些,《淮南鸿烈》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说明,“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而且这一生命观对现代社会也不乏人文启示:
其一,整体生命观。人体是小宇宙,外部环境是大宇宙;内外相通。一方面,小宇宙有一自足系统(所谓形气神的和合体),另一方面,小宇宙与大宇宙又是相通无碍的。这一相通无碍的基础,不仅是以《淮南鸿烈》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天人合一观,其实也有其物理学上类似于“波”媒质与信息能量“场”的根据。关于后者,日本IHM研究所所长、IHM国际波动之友会会长、医学博士江本胜,在其著作《水知道答案》(【日】江本胜著、【日】猿渡静子译,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5月第2版)有较好的诠释。
其二,人身难得观。人的生命虽然有其生物学层面的意义,更有人文价值层面的诉求。人的生命是宇宙本体之道与自在性德的具现。人的生命有其自在的目的,人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不像其他生命凭借本能而生存;人有理想与价值追求,文化便在这种追求中得以世代相传,人们也在其中安顿生命、创造价值。
其三,慎守燮和观。人的生命是形气神的和合体,形气神是生命的“三宝”。练形养气宁神是养生的重要内容,慎守“三宝”以燮和是养生的不二法门。如《精神训》所言:“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而血气者,五脏之使候也。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脏摇动而不定矣。五脏摇动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血气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这里“孔窍”是指人的耳目等感官。《淮南鸿烈》认为,人的耳目等感官,既是他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又是他内在精神状态的窗口。耳目等感官天生就有声、色诸欲,倘若沉迷声色而不自拔,就会危害自家性命。因此,《主术训》告诫人们:“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于是,慎守燮和便使生命具有可操作性。同时,通过对生命的操作而开显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鉴证人身的可贵。
朋友发来短信,题为“人生10件奢侈事”:1、有能背着包包走天下的健康身体;2、有舒心的工作以及工作环境;3、起风时总有人提醒你添加衣服;4、每天都能踏实地睡个好觉;5、会欣赏美和有欣赏美的心情;6、有个能说知心话的好朋友;7、永远有一颗自由自在的心;8、学会了放弃、承让以及忍受;9、珍藏一件凝聚情感的美好记忆;10、把一桩浪漫的事变为现实。
这10件奢侈事情,直白地道出了当代人的无奈与可悲——传统社会习以为常的事情,转眼间却变得难求成为奢望,诸如健康的身心、踏实的睡眠、和煦的人情、倾心的交谈、甜美的记忆……这一切的一切,让当代人千金难求、弥足珍贵。这种囧况即生命之间的紧张与对峙的真实写照,从某种意义上,它折射出二元对立的思维与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困境。突破这种困境,亟需中国古人的生命观与生存智慧。
二、体道抱德的养生观
众所周知,《淮南鸿烈》乃汉初淮南王刘安召集门人汇编而成,在学理上属于道家学派,自然就承继了老子的生命哲学思想。老子《德道经》(采用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8年12月版)第五十一章阐发了“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价值主张,《淮南鸿烈》进一步提出“体道抱德”的养生观念。
“老子认为,道就是万物之所由来。万物在生成过程之中,都有‘道’在其中。在万物之中‘道’就是‘德’,‘德’的含义就是‘能力’或‘品德’,它可以解释为万物本有的品质,也可以解释为在人伦关系中的德行。因此,‘德’就是事物的本性。”(冯友兰著、赵复三译:《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163页)
《淮南鸿烈》在肯定“道”是万物的由来、“德”是万物本性的依据的前提下,进而指出,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体道合道、抱德返性的人生实践,如《俶真训》说:“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也就是说,保养生命不仅是生物学层面的事情,而且是把持生命本性(抱德)、体证生命本体(体道)的功夫,就是将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相契合的经世终年的历练过程,也只有在体道合道、抱德返性的人生实践中,才能实现生命内在之德与潜在之性的最大展示,也就是生命价值的最大创造。
这种体道抱德的养生观,无疑是在倡导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循德求道、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因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展开是建立在某种对生命自身的认识观念之上的。
在《淮南鸿烈》看来,认识自身生命,首先要认识身体之本。此本何在?
“心者,身之本也。”(《泰族训》)
“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精神训》)
“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原道训》)
此本即心。心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认识的对象,更是修养的对象,还是养生的根本。对于养生贵在养心宁神合道的观念,《精神训》有进一步的说明:
“形有摩而神未尝化者,以不化应化,千变万化而未始有极。化者,复归于无形;不化者,与天地俱生也”。
也就是说,人的形体会随着年岁更迭而日渐老去,并最终会腐朽而归于无形,而精神则是无所变化,她与天地同体,与生命本体之道相通,可以永恒存在。寻常世人难以有如此体认,他们不能认识到自身之心与本体之道的相通无碍,这些人其实就是不“知己者”。不知己者,不知生命之究竟,更不知生命之真谛,其人生因“心”之认识不足而缺憾,也因“心”之开发不及而黯淡,只能在“形”的层面渐行渐衰,直至终老,甚至不知内求其宁,反而外求于物,人为物役,生命加速衰变。这种生活方式深为《淮南鸿烈》所诟病,《说林训》倡导的是洞察生死、“不诱于物”的“知己者”的生活方式,这是因为,“知己者不可诱于物,明于生死者不可劫以危”。在《淮南鸿烈》看来,生命若能完全不受外物诱惑,彻底泯除嗜欲好恶,生命之存在就与宇宙本体之道基本契合为一了。这种与宇宙本体之道契合为一的,便是修身养生之圣人。“圣亡乎治人,而在于得道;乐亡乎富贵,而在于德和。”(《原道训》)修身长生之圣人,以其得道抱德而康泰得乐。
正是由于抱德返性的生命意识,才使人有不诱于物的生命立场;也正是有对生命本真的坚定把持,才可能让生活远离危害而终其天年。《淮南鸿烈》这种“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的生活主张与养生方式,至今仍闪烁着生命的智慧光芒。
回眸现当代社会,人们在渐次享受科技带来的丰硕物质成果的同时,也饱受身心俱累、不得安宁的苦痛,问及人们的生活感受,得到的流行主题词,除了“疲惫”,便是“纠结”。人们总感觉不得这种忙碌的充实与收获的喜悦,反而抱怨郁闷难遣、幸福难觅。何以至此?在笔者看来,这些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看似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出了问题,其实是人们的生活意义出了危机、生命价值失去了适当标的——简单地说,是人们在生命本真与养生之具孰本孰末、孰轻孰重的选择上出现了错位所致。
老子曾有“身与名孰重”的经典论述。他将身外之物(包括功名利禄等)与生命本真区别开来,把前者视为养生之具,将后者(个人生命)与宇宙生命本原之“道”贯通,并昭示世人珍视生命、淡泊名利。当下也流行一段戏言,“荣誉是领导的,成绩是大家的,钱财是儿女的,老婆(老公)是人家的,只剩下身体是自己的”。此说不失为老子生存智慧的当代直白——功名利禄乃养生之具,具有工具价值,生命可能因之而滋润、增辉,但生命并非仅籍此才成为生命,生命质朴,大道至简,百姓日用而不知。《淮南鸿烈?精神训》从反面正告,“夫人之所以不能终其寿命而中道夭于刑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夫惟能无以生为者,则所以修得生也”。《淮南鸿烈》这种以“不养为养”的养生方法及“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生活忠告,正是对老子有关身名思想的极好注脚,其当代价值就在于启迪世人寻求生命的平衡支撑,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兼顾中平衡身心灵,去享受人生的自然、充实与安宁。
三、形神气志的燮和观
从生命的源头上看,她是秉道持德的结果;从生命的构成而言,她是形气神的和合。这就是《淮南鸿烈》的生命观。在此基础上,《淮南鸿烈》畅言生命构成的三元素之间的关系,并主张练形养气宁神的燮和观:
“形神气志,各居其宜,以随天地之所为。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二)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原道训》)
人的精神只有“静漠恬淡”,才能使“其所居神者得其位也”。身神各居其位,各执其能,互不僭越,而又相互协调配合,既守其德,又行其道,才合乎生命大道之义。
“是故血气者,人之华也;而五藏者,人之精也。夫血气能专于五藏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腹充而嗜欲省,则耳目清、听视达矣。耳目清,听视达,谓之明。五藏能属于心而无乖,则悖(孛攵)志胜而行之不僻。悖(孛攵)志胜而行之不僻,则精神盛而气不散矣。精神盛而气不散则利理,理则均,均则通,通则神,神则以视无不见,以听无不闻也,以为无不成也。”(《精神训》)
需要说明的是,“以视无不见,以听无不闻”之“神”是一种超越的功能状述,这种超越可达于“神明”。这种“神明”之能,可以通过“德”“静”“虚”“平”“粹”五者来表征,如《原道训》所言,“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可见,凭借此“神明”之能,乃可进入由德达道的生命之域;此域非常人所及,实乃生命的理想境地。
淮南王不仅对生命践履有终极追求,而且对治身养性有一纲领性的说明,如《淮南鸿烈?诠言训》云:“凡治身养性,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使在己者得,而邪气因而不生。”这里分别从起居、饮食、性情及动静四个方面,对养生进行了高度概括。其中“节寝处”,就是要法天则地,起居有常,节制房事,劳逸结合,协调内外环境的关系;“适饮食”,就是要适量饮食,切忌暴饮暴食,同时要“谨和五味”,防止饮食结构单一;“和喜怒”,就是要保持精神安定,性情恬淡,开朗通达,将七情六欲调和到合乎中道之轨;“便动静”,就是在养生实践中,要注意运动与静养相结合,包括呼与吸的配合、调息与调心的协同、“去知”与“守一”的统一。这些主张,虽时隔近二千年,仍有可借鉴之处。概括起来,笔者认为,对于生活在现代科技文明时代的人们,依然可以效法如下:
(一)法天则地,起居有常
人之生命与天地万物相类,养生之道自然要顺应天地万物生长运化之律则。《淮南鸿烈》提出“法天顺情”、“德参天地”之说:
“是故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精神训》)
“法阴阳者,德与天地参……内能治身,外能得人。”(《本经训》)
人生天地间,虽经年累月,仍逃不出天地律则。农业社会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实反映了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律,是典型的生活、生存状态描述,凸显了不违天时、顺应地利的“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即便是科学昌明的今天,“法天则地,起居有常”仍不失为健康养生的一大基石。
所谓“法阴阳”就是效法阴阳变化;“德与天地参”就是要修德以配天地,也就是要顺从天地运行的规律,并以此规律来安排日常起居,做到“起居有常”:早上该起床时就起床,晚上该睡觉时就睡觉,特别是夜间睡眠时间务必要有保证,如果老是“开夜车”、熬通宵(在养生家看来,此属“妄”——任性、胡来),肯定会影响到正常造血,损伤肝气和胆气,导致疾病。
自然界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总有时节,古人按照自己的观察与体验,总结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四季)规律,并认为这都是气机变化使然,而人在一年之内的生命状态也犹如自然四季,应顺应“节气”调养生机,而不可任意妄动。
(二)均衡营养,饮食有节
民以食为天,营养是生命持续的基础。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也有“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营养学说。在营养饮食方面《淮南鸿烈》中“主术训”、“地形训”、“原道训”等篇章中都有相关的评述,强调食为民之本、重视甘味,而不过分追求、食俗因地而异,与人的天性有关等等都是《淮南鸿烈》一书主要的饮食文化思想。这些思想从现在的角度看仍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精神训》主张的“适饮食”,就是要适量饮食,切忌暴饮暴食,同时强调要“谨和五味”,防止饮食结构单一。这些饮食观念至今也没有过时。不仅如此,均衡营养、节制饮食还是当今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因为这是我们提升生活品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图是1992年美国农业部公布的“食物指南金字塔”图表。美国农业部前后花费了近三年时间,耗资近百万美元,才绘制出这一图表。据说这是指导美国人从均衡饮食中摄取营养的最佳组合图。毫不夸张地说,其实这个食物指南金字塔只不过是中华传统膳食的现代注脚。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淮南王是豆腐制造与推介的功臣,而且豆腐至今仍是华人食谱的常菜,并且因为其营养成分易于被我华人体质吸收而深受青睐。这不得不让人饮水思源。
(三)体操健身,有氧运动
空气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到目前为止,人类只有享用空气与阳光是免费的,然而,许多人对于这两种免费的东西没有珍惜。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30天不吃饭而维持生命,也可以7天不饮水而生存,但是,10分钟不呼吸空气,则大脑的活动就会终止,人就要死亡。因为没有氧气就没有生命。所以有科学家提出:“一切疾病,都是因为人体细胞缺氧所致。”
《精神训》提倡的“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便是对体操健身、有氧运动的很好说明:“若吹呴呼吸,吐故内(纳)新,熊经鸟伸,凫浴蝯躩,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
再说,人体内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只有在氧气的参与下才能被氧化,才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没有氧气,人类的新陈代谢就要停止。在缺氧的状态下,人体的新陈代谢处于半停顿状态,许多器官处于间生态(半死不活的状态)。另外,自古以来,室内的空气污染比室外严重,所以有“坐闭室者,必发怪疴”之说。介于此,锻炼要选择有氧环境,运动尽量在室外。这就要求我们要进行有氧运动。
(四)平和心态,颐养天年
中国文化一向以“乐生”“善生”“长生”见长,国人也视长寿康宁为人生一大幸福,百姓还把尽享天年、无疾而终看成是“白喜事”。
《淮南鸿烈?泰族训》云:“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再说,“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精神训》)能否保持心态平和,是关涉生命健康与否的一个关键。
与心态平和相反的,被称为心理危机,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心态直接影响饮食、睡眠与锻炼。心理状态不好,即使吃得再好、锻炼再多,那也只是白吃白锻炼了。换句话说,心态是否平和,已经成为身心健康与否的一项重要标志。
《精神训》明示:“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大忧内崩,大怖生狂。”可见,“大怒”“大喜”“大忧”“大怖”皆有失平和,其结果是导致阴阳平衡、疾病相随;再如《原道训》所言:“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病乃相随。”此说同佛家所言“病由心生”如出一辙。
我们知道,心态不平和,易于对人不满、牢骚满腹,做事走极端,导致不良的人际关系与不洽的事际关系;反之,不良的的人际关系与不洽的事际关系又影响乃至加重心态的不平。两者会互为因果而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会愈来愈严重,也愈来愈难改变习气。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医认为“病者乃自误之人”。严格意义上讲,此时当务之急不是治疗疾病,而是校正病人的为人,帮助纠正其观念与行为,这种校正、纠偏需要病人的很好配合,尤其是心灵的觉悟,也只有等到这个人大彻大悟,能真正做到心平气和,他才算康复如常。如古人所言,“通达平和者寿,偏执怪诞者夭。”当然,这是一项人生修养与文化涵养功夫,是每一生命个体不变的生活主题。
有人说,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如果说高官、高薪主要取决外在条件的话,那么,可以说高寿,特别是高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尤其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曰:“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通达之士能洞察天地、人生与社会,不违时序,因循自然,将个人生命、生活融入宇宙洪流,因其不自是而得其生,以其不自生而尽天年,或许这就是《淮南鸿烈》诠释的生命的真谛。
(作者简介:曾勇,男,41岁,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后),从事生命哲学、伦理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瑞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