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9 15:03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养生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精气神为基础的生命本质观"、"生生不息的运动观"等践行了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生克、精气神、太极八卦、五脏六腑、经络腧穴、风水环境等八项基本理论学说。并以这些养生理论为源流,形成了精神情志(调摄养心)、劳动运动、调气修炼(吐纳服气)、饮食调养、经络穴位(导引按摩)、药饵补养、房事固精、自然疗休、文艺书画、时空养生(“四时养生”“子午流注”)等九大类别养生方法。
关键字:中国传统养生 基本理论学说 九大类别养生方法
(一)
中国的传统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黄帝内经》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养生观点,为我国传统预防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数千年来,民间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的养生保健经验,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着有大量的养生学专著,促进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养生学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也积累了一整套实用有效的实践方法。
中国的传统养生学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精气神为基础的生命本质观"、"生生不息的运动观"等践行了八项基本理论:一是天人合一理论,以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以“天人相应”的理论为主导思想;二是阴阳平衡学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紊乱,如果有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平衡的失调,因此要提早清理体内不利因素,调节平衡、补充营养;三是五行生克学说,人与自然都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而孳生、衰亡。凡是因五脏太过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克的方法对治。同样,凡是因为五行不足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生的方法解决。四是精气神理论;人生一切事业,皆以精神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强弱,全赖心神之静定不乱,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可以阻血。五是太极八卦理论,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生八卦,八卦归太极。宇宙就是这样一个物质化、生命化、阴阳化、辩证化是太极八卦图;六是五脏六腑学说,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相互资生、相互助长身强体壮延年益寿;七是经络腧穴学说,经络腧穴系统是人体的隐性系统,全身的经络腧穴系统就象是隐于人体内的一条网状的连绵起伏的山脉,有峰有谷,在其上,任何相对区域皆可成为“腧穴”;八是风水环境学说,综合环境景观生态风水,对人群养生非常必要。
中国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有所长,总体来讲主要分为精神情志(调摄养心)、劳动运动、调气修炼(吐纳服气)、饮食调养、经络穴位(导引按摩)、药饵补养、房事固精、自然疗休、文艺书画时空养生(“四时养生”“子午流注”)等九大类别。各类别学派的养生学说自有体系,各有所长,又兼收并蓄,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
经常使用这些方便操作的方法对养生保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古法以“固本养元,补气强精”为基础,兼温、补、和、清、下五个部分,双向调节人体内部功能,并最终达到自然平衡状态,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双重功效。全面调整人体的生理机能的量活力,使机体内部协调平衡,促进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和细胞源生命活力的提高。有效消除血液循环障碍,涤清血管胆固醇积淀,提高血液循环的活力。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是要靠阴阳五行的作用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时节、地域、时间的状态下要有不同方法进行调补,方能达到“天人相应”。
目前人群分为三类,一类是健康者占有5%,一类是患者占有15%,一类是约80%的人群是亚健康人群,这种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就是没有发病前时常体内有所隐患,如果不注意保健将进入生病的危险状态。
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紊乱,如果有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平衡的失调,因此要提早清理体内不利因素,调节平衡、补充营养,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而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力抗邪,引起邪正相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功能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若正气强盛,邪气消退,则疾病趋于好转、痊愈。若正气虚弱,邪气强盛,则疾病日趋严重,甚至恶化、衰亡。
所以,在这个亚健康时期人们需要的是清、调、补,清理脾胃肠道;调节气血阴阳;补充营养不足;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当今社会环境、食品污染严重、气候变化异常,人吸气人饮食难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质,而使身体受到侵害,因此首先伤害到的是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持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气(肾气)充足与否要看脾胃功能有无伤害,人体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运化、输送到全身,然后调心肝肺之气血,补充肾之元气,预防病害侵入。
中国的传统养生学,通过五脏六腑与形体诸窍的联系,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来沟通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五行以生克来调节体内脏器而达平衡,就五行而论可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木火土金水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长夏(中)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等等。
在了解五行与自然界的关系后,能分析可能发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节、邪气、脏腑及口味的变化,五官九窍的感应及神经的反射,无处不在提醒着身体改变的预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预防保健,强体健身、延年益寿。这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特长。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终于积累、创造出了一系列与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独特理论方法,逐渐使养生成了一种极具华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二)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民间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长寿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我国由中国老年学学会正式认定并授匾的“中国长寿之乡”数量达到24个,还有不少地方正在申报中。这些“长寿之乡”的人民群众长期受传统养生文化的熏陶,至今还积累着许多宝贵的养生经验。 一、风水环境好,生态宜居。综观世界及中国的长寿之乡,大都地处偏僻、山青水秀、生态良好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绿化好(空气好);2、水质好;3、土壤好;4、磁场好。
1、绿化好(空气好):在许多长寿之乡,绿化率高,空气清新,工业污染甚少,广西巴马阳光充足,温度适宜,年平均日照时间长达1531小时,并且阳光中80%是被称为“生命之光”的远红外线。这里空气清新,巴马盘阳河沿岸及石山溪谷负氧离子的含量高达2万个/立方米,有名的长寿村巴盘屯则高达4.5万个/立方米,高出工业城市和平原地区十倍到几十倍。?山东?莱州的山水是“长寿”的“不老仙丹”。莱州依山傍海,是环渤海黄金海岸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沿海8万亩、70公里长的松林是当地的天然氧吧,使莱州大气质量优于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江西宜春市袁州区温汤镇坐落在明月山下,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园区森林覆盖率达73%,空气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7万多个,高于国家标准的35倍,是一个"天然氧吧",还有世界少见"高硒低硫"泉。永福县森林覆盖率达74.1%;空气清新,有“生活在树上的城镇”之誉。贵州从江县、山东平邑县长寿现象与当地的生态环境良好、饮食接近自然、民风健康向上、终生体力劳动、敬老风尚和社会保障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2、水质好:如海南三亚南山村的水呈小分子团弱碱性的负离子水,含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广西巴马的泉水由于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元素——硒,已经远近闻名,盘阳河处于石灰岩地质区的水可以直接引用,纯净甘甜。还是小分子团的六环水和碱性离子水,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也被科学家称为健康水,长寿水。长寿者的生活用水取自河川,这些水具有无污染性、弱碱性、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负电性、营养性等6大特征。广东澄迈全县地下水水源富含人体所需矿物质元素,如钠、钙、偏硅酸、硫酸根等微量元素,人体摄入后,可大大增强抗病能力和延年益寿。山东莱州城乡用水PH值属微碱性,接近人体血液PH值;山东乳山、江苏如皋等处于近海地区(可能它们的位置使然,使当地的水质的弱碱性恰到好处)等;据新疆和田地区有关部门测定,拉依苏村的水中含有充足的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的微量元素,包括镁、锰、铁、锌、钙等,其中锰元素为抗衰老元素,可以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3、土壤好:长寿之乡——湖南麻阳、广西永福、四川彭山、湖北钟祥、广东三水、河南夏邑、江苏如皋和四川都江堰。在于良好的水土环境。均是富硒区。永福土壤中的硒含量为每千克1.1毫克,是全国平均值的3.8倍,可称作是富硒土。广东澄迈土质以红壤和沙土壤为主,富含硒等多种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产出的农作物对人体健康长寿有促进作用。浙江奉化市莼湖镇南岙村经检测发现南岙的土壤、水质甚至种植的蔬果中,硒含量十分丰富,其中土壤中的硒含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
4、磁场好:巴马是一个天然的大磁场地区。研究表明,高磁场可以屏蔽阳光中的有害射线;长寿村的水受到磁力线的切割变成小分子团的六环水,也就是对人体有益的天然碱性离子水。同时,一定的磁场强度能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调节人体的离子平衡和阴阳平衡。
环境风水对人养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空气清新的深山老林里,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因为深山老林中的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从而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还有重要的一点常人并不所知,就是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们吸取着天地的精华。
长寿地区长寿人群共同的养生经验,
(1)喜欢劳作运动、许多长寿人终生体力劳动:广西巴马长寿老人自小就从事农业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促使他们肌肉发达,关节灵活,能促进心冠状脉血液循环,提高心力储备,使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减少,延缓衰老。巴马90岁以上的老人中,极少发现有高血压病,证明“生命在于运动”、“动则不衰”的养生原理的正确性。有的百岁老人还能从事轻微的体力劳动,他 (她)们的劳动此时已不是生活所迫,而是当作延续生命的需要。如弄劳屯的黄彩顺老人,100岁还能穿针引线,穿梭织布,生活起居能完全自理。如广西永福县罗锦镇百岁老人吕佩芳说:“一天不劳动,浑身不舒服”。湖北钟祥高龄老人大都早睡早起,一生常年不脱离劳动,视劳动为生活第一需要。103岁老人王道英说:“我们农村有句俗话,人越做越英雄,越玩越狗熊,我劳动了一辈子,习惯了,歇下来就浑身不舒服,心里就像缺少了什么,”近期调查显示,该市80.15%的高龄老人,除生活尚能自理外,尚能参加家务劳动甚至田间劳动。最近走访8名百岁老人,除两名自理生活有困难,其余尚能切猪菜、自己洗衣、缝补衣服、做饭等。他们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不劳动就会生病,就会心闷,就全身难受。”澄迈县的百岁老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贫寒,从小就下地干活、做长工,吃过许多苦,吃苦耐劳是他们的共性。长期的劳动也锻炼出他们健康的体魄,他们始终保留爱劳动的好习惯,总是闲不住。文儒镇的曾桂梅老人已105岁高龄,现在身体很健康,仍能坚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勤于农活或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可以说是澄迈寿星们健康长寿的一个养生之道。河南夏邑县全民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设施和健身人群遍布城乡。健康养生已成为夏邑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每到休闲时间,公园里、小河边、树阴下、村里,到处可见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少在跑步、打太极拳、舞刀、耍剑、踩高跷、打腰鼓、玩魔术杂技等,给城乡增添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2001年,该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2)饮食结构合理、饮食习惯良好:广西巴马长寿老人的饮食特点是:低脂肪、低动物蛋白、低盐、低热量和高维生素。一生以素食为主,间有少量荤食,主食大米和玉米,玉米经剥粒后磨成粉状,煮成米糊,辅以青菜、豆类和薯类,提高营养互补作用。粥食易于消化和人体吸收,可润肠通便,肠胃病少,
巴马长寿老人基本上都是用植物油煮菜,伴以少量的动物油。植物油主要是茶籽油和火麻仁汁,火麻属桑科植物,春种秋收,籽粒与葫椒籽粒相似。用时将其舂碎,然后伴水挤出汁液点菜,火麻油是唯一能够溶解于水的植物油,所含脂肪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亚麻酸较一切植物油都高,味道清香可口,吃后有助于人体吸收和生理调节,能降低胆固醇,润燥滑肠,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等,所以也有人称为“长寿油”。
巴马长寿老人对饮食不主张暴食暴饮,饭吃七分饱,保持一定的饥饿感,保持旺盛的食欲。医学专家分析发现,饭吃六七成饱的人几乎不生胃病,这也就是巴马长寿老人饮食上的0.618。一生中保持每餐吃饭七成饱的李先应老人就活了一百岁。
巴马长寿老人都是终生食用绿色食品,他们前半生都生活在化学肥料尚未普及使用的年代,其主粮大米、玉米、杂粮及蔬菜,全是施放农家肥生长的,不沾染化学成分。老人不喜欢吃味精,要求食品保持原汁原味,有50%的老人喜饮少量的自酿低度米酒,且多为晚餐才饮用,饮适量的酒,对消除疲劳,增强血液循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长寿老人都是多吃含抗氧化剂的食品。抗氧化剂能清除人体内过多的自由基,具有预防动脉硬化、老年痴呆症和癌症的作用。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有杏、桃、芒果、木瓜、南瓜、菠菜、番薯、橙子、葡萄、香瓜、西红柿等。湖北的一个“长寿村”神农架红坪镇塔坪村是饮食习惯与长期食用独特的土特产品有关。主食苞谷、马铃薯,并常服蜂蜜;广东三水人爱吃粥和喝汤,常吃本地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鱼、杂食等;
江苏如皋的人民通常早餐以稀饭为主,常吃白萝卜;四川彭山出现一对百岁夫妻,其早餐一般是每人一个荷包蛋,一个玉米面馒头,外加一小碗粥。永福县最长的寿星龙丽珍今年已106岁,一日三餐,喜欢吃汤菜,不喜欢吃炒菜和干菜,每餐二两米饭,每天都要喝2至3杯水。从小就是这种生活习惯!
(3)生活规律合理、日常起居有序:一是顺其自然。干啥忙啥,种啥吃啥,四季常新的农作物和蔬菜,调剂制作一日三餐,少荤多素,保证了老人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显现出良好的养生效果。二是勤劳刻苦。动可延年,思能抗衰。大部分百岁老人操劳一生,克勤克俭,锻炼出了过硬的身板,并养成了早睡早起、勤苦劳作等生活习惯,有效增强了身体的抵抗力。钟祥市的高龄老人中大都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粗茶淡饭,一日三餐,按他们的话说:“好吃不多吃,好喝不贪杯,吃喝有节”。
(4)性格乐观开朗,心态平和。海南澄迈县金江镇的长寿老人说过:“其实长寿的秘诀不在于能吃多好,穿多好,关键在于你是否开心快乐的活在当下,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巴马9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不识字,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但受儒教、道教传统思想影响,忠厚传家,相信善恶有报,“人穷骨头硬”、安于现实,思想单纯,易于满足现实,上山劳作,爱唱山歌,怡然自得。四代五代同堂的家庭,人人尊重老人,尽孝为先,老年人对生活没有特殊的要求,知足常乐,个个都是性格开朗,开口就笑,邻里和睦相亲,极少动怒,俗话说:笑—笑,十年少,这种精神上的健康无疑也是长寿的因素之一。长寿老人一般都是一生乐观、性格爽直,开朗豁达,劳动积极,乐于奉献,不生气,常走动,主张靠劳动锻炼身体,深信“常坐身不健,常睡体自瘫”。
(5)重视调气养生、睡眠养生。气乃生命之根本和动力,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气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调养元气之法包括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和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有位长寿老太太说,想不到她这“药罐子”的身体,居然能活到这么大岁数。说起来,子女的孝顺、老人家的开朗心态和规律均衡的饮食都功不可没,此外,她长期坚持练“睡功”也是助因。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老太太就练起了“睡功”,即每天入睡前,仰卧,消除杂念,慢慢将气吸入丹田,然后,再慢慢呼出,一吸一呼,如此往复至入睡。开始,她会感到气不够用,慢慢地,就觉得舒畅自然了,而且睡眠也得到了改善,每天能睡十几个小时。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6)和谐的家庭、良好的夫妻关系。河南夏邑县金婚夫妇6386对,钻石婚夫妇871对。一对年龄分别为104岁和103岁的夫妇,婚龄达85年。四川彭山县有彭祖创立并流传下来的“行气导引术、调摄养疗术、膳食滋补术和养生房中术”以及“适身、通神、一志、导心”八字要诀为核心的长寿养文化,究其根源是建立在人体自身和谐及人与外界和谐的基础上,分别从生理和情理方面补益健养人体。良好的夫妻关系,能享受和谐的性爱。专家认为,性爱有助于人们减轻压力并得到更好的休息,还可以降低血压,使人们免受中风和心脏病的威胁。此外,还有研究发现,经常射精可以降低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通过固摄阴精,使之充盈内守,以达养生。强调节情欲以防阴精妄耗,倡导晚婚,通过调七情、少操劳,以保养阴精,固秘阳精,益寿延年。
我国历史的、民间的养生经验十分丰富,这里只能简单地记过大概而已!
(三)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终于积累、创造出了一系列与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独特理论方法,逐渐使养生成了一种极具华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就中国养生文化而言,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能仅仅局限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
中国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其理论体系本身具有这种学科所具有的双重特征。具体来说,中国养生文化的社会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哲学(如老子、孔子、庄子等)存在着一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养生文化的自然科学性质则主要体现在它与传统医学(民族医学)有一种血肉相联的关系。
“天人相应”是中医的经典理论,“天人合一”是中国养生文化基本理论,也适合于今日的养生。“天”指自然,即人类周围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包括一年四季的变化与轮转;天上的日月,星辰,大气圈;地上的生物圈、岩石、土壤、河流湖海……总之,除了人以外的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物质,都称为“天”。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必定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和影响,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变化,而人体的变化必然反映与之相应的生理、心理、病理、变化。顺应自然则可以养生,可以健康长寿、防止疾病,这便是“天人合一”的实质所在,人们千万不要破坏太自然秩序。
中国传统养生观念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经验值得注意和借鉴。今天看来,风水环境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今天更加突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绿色食品更是燃眉之急。盲目蛮干的拆迁改建、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形形色色的转基因、食品添加剂,必须制止和控制,否则,中国长寿地区和长寿人群将有灭顶之灾,中国养生文化之花将没有生态环境基础而枯萎凋谢!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必须高度警惕!
中国传统养生观念丰富的的文化内涵与宝贵的历史经验,在世界独树一帜,值得我们努力继承和发扬,除微量的糟粕坚决抛弃外,大量的精华应该吸取。这是真正的养生强身、文化强国之路!
(2012年9月13日于北京)
参考文献:《老年学响导》(邱锋 主编)
作者简介:邱锋 男 71岁 中国老年报创始人之一,原副总编辑、编审、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学学会科学健身与长寿研究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首届理事。编著有《老年学响导》(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养生嘉言》等。
[责任编辑:张瑞宸]